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失眠症治疗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兰 《社会心理科学》2008,23(1):116-118
失眠是睡眠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入睡困难、入睡后易惊醒、醒后不易再入睡等。本文主要探讨了失眠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睡眠约束,光疗法,认知治疗,松弛疗法和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2.
通过元分析评估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考察疗效影响因素,并评价证据质量。元分析共纳入35篇文献,研究发现:(1)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结束时对睡眠效率、入睡潜伏期、入睡后醒来时长、睡眠总时间、睡眠质量、抑郁和焦虑的效果量分别为0.66、-0.52、-0.47、0.20、0.34、-0.32和-0.33。(2)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与面对面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疗效同等;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疗效显著优于最小化治疗和药物治疗。(3)共病情况与支持形式对疗效有显著影响。证据质量评价表明睡眠效率、入睡后醒来时长、睡眠总时间、抑郁和焦虑5项指标的证据质量为中等,真实值可能接近于估计值;入睡潜伏期与睡眠质量为低,真实值与估计值可能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3.
王荣伟 《天风》2018,(6):58-58
李姊妹为了失眠的儿子要我代祷,她儿子睡眠障碍的问题是从高三开始的,考入大学后,随着压力的减轻,睡眠障碍症状缓解了……可自从今年上了大三之后,他又开始失眠了,特别是临近考试时间,睡眠障碍症状更加严重,整夜失眠睡不着,必须靠药物勉强入睡,但是没睡一个小时又醒了,影响整个宿舍的人都无法正常起居。  相似文献   

4.
慢性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睡眠障碍,慢性失眠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慢性失眠是导致焦虑抑郁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焦虑抑郁又会加重患者的慢性失眠,两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最终有可能进一步引发大脑认知功能损伤。慢性失眠和焦虑抑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最新研究提示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可以导致机体内免疫机能及炎症反应的变化,现就慢性失眠伴焦虑抑郁患者血清炎症相关标志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大概有45.5%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其中失眠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问题,以持续睡眠时间过短、早醒以及入睡困难为最主要的三个症状;其中大概有50%的患者同时表现出两个及以上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社会功能以及生命质量,是抑郁症、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的搜索,对失眠障碍这个疾病的流行病学、生理病理机制以及最新的诊疗进行综述,为更好地治疗这个疾病提供一些最新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失眠障碍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常见的社会健康问题。失眠障碍的颅脑结构影像并无明显异常,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大脑的研究进入一个可视化的时代,神经功能影像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失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及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利用神经影像技术针对慢性失眠的发病机制、认知损害和情感异常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睡眠是机体恢复和调整的重要生理过程,对学习记忆的巩固、保持免疫活性、促进疾病康复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睡眠时间减少和睡眠质量降低成为现代社会威胁公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国内外研究业已证明慢性睡眠障碍在多种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涉及到心血管、神经、内分泌、消化、呼吸、皮肤等多个系统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等;同时很多躯体疾病伴发失眠障碍。所以,睡眠障碍尤其是失眠理应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与干预,促进全民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康丹  李佳佳  蔡术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6):1270-1281
睡眠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学前期的睡眠问题可能会对儿童的行为、认知、语言和健康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 睡眠呼吸障碍、夜间睡眠不足以及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是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潜在威胁性因素。学者们提出了睡眠记忆巩固假说、警觉性假说和突触稳态假说来解释睡眠问题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即通过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游戏干预等睡眠问题干预方式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相关联的内在机制, 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以及探究融合教育背景下有效的游戏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特点,探讨其主客观睡眠的异同点。方法:对15例原发性失眠患者、20例正常人的主观睡眠(PSQI)和客观睡眠(PSG)特点进行比较,对原发性失眠患者进行主观睡眠(PSQI)和客观睡眠(PSG)的比较。结果:原发性失眠的PSG多项指标(睡眠总时间、睡后觉醒次数、觉醒总时间、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觉睡比、睡眠维持率、REM睡眠时间和REM百分比、REM睡眠潜伏期和REM活动密度)等方面与正常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原发性失眠的PSQI多项指标(PSQI总分、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方面与正常组对照差异显著(p〈0.01)。原发性失眠的PSQI和PSG在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原发性失眠患者的PSQI和PSG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原发性失眠患者有高估自己睡眠障碍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睡眠问题可能会诱发恐惧相关情绪障碍(焦虑、创伤性应激障碍、恐怖症等),研究睡眠影响恐惧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有助于增强对恐惧相关情绪障碍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以往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影响恐惧习得和消退主要是通过抑制vmPFC活动,阻碍其与杏仁核的功能连接,从而导致恐惧习得增强或是消退学习受损。进一步研究发现睡眠不同阶段对恐惧学习相关脑区有独特的影响:剥夺(缺乏)快速眼动睡眠会抑制vmPFC活动、增强杏仁核、海马激活,导致恐惧习得增强,消退学习受损,此外边缘皮层的功能连接减少破坏了记忆巩固(恐惧记忆和消退记忆);而慢波睡眠主要与海马变化有关,慢波睡眠期间进行目标记忆重激活可促进恐惧消退学习。未来研究需要增加睡眠影响恐惧泛化的神经机制研究、及昼夜节律中断对恐惧消退的影响,以及关注动物睡眠研究向人类睡眠研究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睡眠时间过少或过多的人糖尿病患病率大大增加.糖尿病本身的病理、生理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质量又可以反过来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最佳睡眠时间为8小时.同时糖尿病患者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病率高,OSAS患者又常合并糖尿病.本文将从睡眠时间长短和糖尿病的关系、糖尿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因为、睡眠障碍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及对于失眠的治疗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失眠已成为现代人群中的一种高发健康问题。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以其数据采集便利性和无创性, 成为失眠研究的主要成像手段之一。基于近年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发现, 失眠患者存在前额叶、颞叶、前扣带回、脑岛等认知-情绪神经环路的异常。大尺度脑网络是涵盖多个脑区、功能相对单一的大脑结构。失眠患者存在默认网络、突显网络、认知控制网络和负性情绪网络内部活动与连接异常, 而且呈现出以默认网络为核心, 包含认知控制网络、突显网络、负性情绪网络的网络间连接异常模式。此外, 结合症状、治疗和大尺度脑网络的视角, 可为失眠的“精准治疗”提供神经理论依据。未来研究可结合大数据和多模态分析技术, 验证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已有发现。而失眠的纵向追踪和队列研究会有利于进一步阐释失眠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9年5月20日发表于JAMA杂志的一篇研究性文章显示.尽管单独使用认知行为治疗(CBT)有益于长期失眠患者,但是通过CBT联合思诺思(酒石酸吡唑坦)治疗6周对于长期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近期研究表明, 睡眠总量和睡眠质量都会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造成影响, 在自然睡眠条件下, 睡眠质量的影响倾向于即时性, 睡眠总量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在实验干预条件下, 少量的睡眠延长提高了儿童的执行功能表现。睡眠问题中研究最为广泛的睡眠呼吸障碍也会对儿童的执行功能带来危害, 但由于方法的不同, 目前的研究在结论上并不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 睡眠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会逐步降低。此外, 基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内外部因素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未来的研究应针对执行功能中认知灵活性这一成分进行加强。  相似文献   

15.
<正>人生中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理现象和过程,对机体恢复体能和精力、保持生命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睡眠有助于大脑中代谢产物的清除、树突分支的形成,在学习记忆的巩固中起重要作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睡眠时相延迟、睡眠时间及质量下降、睡眠周期紊乱,对个人健康和公共安全都是很大的威胁。流行病学显示失眠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睡眠主诉,失眠障碍是指对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休息和恢复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脑梗死早期疲劳的发生率及可能导致脑梗死早期疲劳的影响因素,收集新发脑梗死患者73例。收集患者临床信息、血清学化验结果、影像学资料等,完成相关量表评估。计算疲劳的发生率,比较疲劳组和非疲劳组的组间差异,分析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脑梗死早期患者卒中后疲劳(PSF)的发病率为49.3%。年龄较大、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为PSF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素(P0.05)。因此,PSF在脑梗死早期患者中较常见,年龄较大、睡眠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在预测PSF的发病上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冯攀  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9):1579-1587
睡眠剥夺与恐惧情绪加工的各个过程息息相关。睡眠剥夺损害了恐惧的习得过程, 而且影响着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的活动及它们之间的功能连接; 睡眠剥夺削弱了恐惧记忆的巩固和再巩固过程, 不仅破坏了恐惧记忆再巩固过程相关蛋白质和酶的合成, 同时也影响着海马、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的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连接; 睡眠剥夺损害了恐惧的消退, 同时也改变了海马、杏仁核等相关脑区的活动模式。未来的研究应从睡眠剥夺影响恐惧情绪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睡眠剥夺与恐惧情绪相关障碍的关系等角度展开, 力图深入理解睡眠剥夺影响恐惧情绪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是抑郁症(MDD)的核心症状和重要发病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着MDD的临床治愈和心理社会功能的恢复,目前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MD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信息处理和工作记忆能力减弱以及控制执行功能的严重不足等。神经影像学与生物学标志物等研究结果已经证实MDD认知功能的异常。了解MDD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神经生物学标志物,对于了解MDD发病机制以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汶川地震30个月后844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探讨汶川地震后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积极认知与睡眠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TSD对睡眠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积极认知对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发现,积极认知调节着PTSD及其回避性症状对睡眠问题的影响,具体表现为PTSD及其回避性症状对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随着积极认知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积极认知分别在PTSD的闯入性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与睡眠问题的关系之间不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思维障碍是学习不恰当思维模式的结果,主要是通过经典条件化获得的,在罪犯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有绝对化思想、过于普遍化、精神过滤、自我轻视、自我中心化等特征表现,通过认知治疗,在揭示被治疗者思维障碍的基础上,促进其改变错误认知,最终达到改善不良情绪的目的,因而对罪犯功能思维障碍最具有针对性,而且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