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梅  李洁  时勘 《心理科学》2017,40(4):961-966
本研究通过对28位丧亲者进行深度访谈,使用解释现象学分析法对质性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中国丧亲个体的社会支持体验。结果显示,丧亲社会支持的内容包括后事处理、情感支持、生活恢复帮助,经济与物资支持等。支持来源除家人和朋友之外,还包括同事、相同经历者,以及相关机构等。社会支持通过调节情绪、改变认知等方式促进个体对丧亲的适应。本研究结果为最新丧亲社会支持模型提供了支持,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社会对丧亲人群的社会支持特色。  相似文献   

2.
喜怒哀乐就如同五谷杂粮一样,于人总是相随相伴须臾离不开的。七情六欲中最伤人的莫过于失去亲人所引起的难以抑制的悲伤了。 世界医学界近年来在人的身心健康的综合研究中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长期的悲伤对健康有很大的杀伤力。特别是当自己的亲人不幸丧生时,对人的打击就更大了。如果不能尽快地从“丧亲”的悲伤中解脱出来,就如同掉进了泥沼中,会越陷越深,甚至把自己淹没。  相似文献   

3.
喜怒哀乐就如同五谷杂粮一样,于人总是相随相伴须臾离不开的。七情六欲中最伤人的莫过于失去亲人所引起的难以抑制的悲伤了。 世界医学界近年来在人的身心健康的综合研究中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长期的悲伤对健康有很大的杀伤力。特别是当自己的亲人不幸丧生时,对人的打击就更大了。如果不能尽快地从“丧亲”的悲伤中解脱出来,就如同掉进了泥沼中,会越陷越深,甚至把自己淹没。  相似文献   

4.
生者与逝者的关系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 在逝者离世之后, 生者可能继续与逝者保持持续的、内在的联结, 这被称为“持续性联结”。持续性联结在不同文化中均普遍存在, 已有研究从联结控制点、联结的引发者等维度对其进行分类, 近年来, 持续性联结对丧亲后适应的影响成为丧亲及哀伤研究中的热点。持续性联结与丧亲后适应的关系呈现出复杂且不一致的研究结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本土文化背景下去探索持续性联结的表现及特定意义, 思考持续性联结的分类并编制本土化的测量工具, 与此同时, 应该在理论驱动下去开展持续性联结与适应关系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悲伤音乐在唤起悲伤情绪的同时也可以唤起愉悦感或带来继发的心理获益。基于此,研究者们提出了悲伤音乐唤起愉悦感的"解离理论"和"中和理论",以阐述人们喜欢悲伤音乐的心理机制。然而现有理论仍不足以提供充分合理的解释,因此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探索悲伤音乐唤起愉悦感的神经机制从而揭示现有心理学理论的神经基础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基于情境聚焦理论探讨权力感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以及自我获益和情境所起的作用。两项研究通过测量一般权力感(研究一, N= 271)和启动权力感(研究二, N=139名),考察权力感在不同情境(合作vs.竞争)中的亲社会倾向。结果发现:自我获益在权力感与亲社会倾向之间存在中介作用,竞争合作情境能够调节权力感与自我获益的关系从而影响亲社会倾向,在竞争下,高权者感知到更少获益,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倾向,在合作情境下则相反。  相似文献   

7.
刘开 《天风》2023,(8):59-60
<正>愤怒是丧亲哀伤中常见的情绪。对基督徒来说,丧亲哀伤的愤怒可能指向逝者、自己、他人或上帝。直面愤怒、正确认识愤怒、合宜表达愤怒有助于减少愤怒情绪对丧亲者身心灵健康的侵害。一、丧亲哀伤中的愤怒情绪根据丧亲哀伤的研究,一般来说,人们面对丧亲事件的最初反应是拒绝接受现实,接着是哀伤和愤怒,最后是重新建立自我,并开始走出哀伤。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9,(4)
本文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医学内容,探讨员工躯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对亲组织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实验和调查、PROCESS回归数据分析等方法发现:员工健康状况通过组织承诺对其亲组织行为产生影响,在强调身份识别的情况下,当员工的躯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良好状态时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较高、继续承诺较低,员工作为该组织成员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增强,主动性更强,促进亲组织行为;当其躯体和心理健康欠佳时,主动性减弱亲组织行为减少。因此,组织承诺在员工健康状况与亲组织行为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且身份识别有效调节健康状况通过组织承诺对亲组织行为的影响。本文最后对研究结果的理论贡献和管理启示进行探讨,提出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主要从概念界定、研究方法、解释假说与理论模型以及主要研究结论等方面对供给诱导需求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虽然国外学者对供给诱导需求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尽管如此,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结论,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的供给诱导需求问题进行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成果,从研究主题的角度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与国外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聚焦于网络成瘾方面,同时也在网络欺负、网络亲社会行为、网络自我表露等领域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现有研究存在研究领域相对狭窄、研究内容深度不足、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结合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特点和时代发展与变迁,本文从大数据、新媒体、电子竞技三个方面展望了未来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方向,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心理学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往研究发现宗教信仰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据此研究者提出“信仰-亲社会假设”试图证实两者的因果关系。本文主要从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三个方面对信仰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评述。在研究早期, 研究者主要考察宗教信仰的归属身份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而近年来, 研究者则越来越关注信仰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信仰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受到信仰程度、文化背景、信仰认知和信仰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需要有效控制宗教信仰身份对亲社会测量的影响, 明确宗教信仰的操作性定义并改进相关的测量指标, 关注精神性的作用机制、“信仰-亲社会假设”的跨文化效应以及信仰概念对非宗教信仰群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19次个体箱庭和2次家庭箱庭治疗,对一名12岁复杂哀伤的丧亲女孩W进行了个案研究。发现:(1)箱庭治疗能提高丧亲青少年的个体和家庭功能,促进青少年个体和家庭哀伤任务的完成;(2)W的个体箱庭经历了在混乱重复中寻找秩序、重建自我、转化与整合、自我治愈力展现四个阶段;(3)W的哀伤经验经历了在治疗者促进下分享—象征性表达—主动地象征性表达—直接而主动地表达哀伤经验最终获得哀伤任务完成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归纳总结了互联网医学面临的医疗安全、信息安全、医疗公平性、隐私保护、各参与方责任界定和医患关系重构六个问题,围绕互联网医学与伦理的关系,基于伦理基本原则,发现当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运用获益-风险评估的金钥匙,从生理获益-生理风险、心理获益-心理风险、社会获益-社会风险、经济获益-经济风险四个方面对互联网诊疗和远程医疗服务活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讨论和分析,最终基于我国最新的互联网诊疗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灾后青少年的丧恸是其生活中较为严重的危机之一,丧恸青少年一般会表现出:"对于死亡亲人的印记"、"自我罪疚感的萌生"、"心理麻木和冷漠"、"对于他人关爱的逆反和厌烦"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等特征,对此我们尝试采取哀伤辅导的一些策略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15.
灾后青少年的丧恸是其生活中较为严重的危机之一,丧恸青少年一般会表现出:“对于死亡亲人的印记”、“自我罪疚感的萌生”、“心理麻木和冷漠”、“对于他人关爱的逆反和厌烦”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等特征,对此我们尝试采取哀伤辅导的一些策略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16.
虽然癌症及其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一些消极的心理后遗症,但是许多患者也从他们的患病经历中发现了对他们有益的变化。积极心理学家将此益处相关的认知命名为疾病获益感,即特定疾病经历中感知到益处。研究发现这种认知有助于患者的疾病适应,使患者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目前,癌症患者的疾病获益感已受到广泛关注,并应用于相关研究。本文通过综述国外研究中疾病获益感的内涵,测量工具及干预模式,以探讨其对国内癌症患者心理护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受欺负对于个体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反刍这一认知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与性别差异,采用受欺负问卷、儿童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悲伤反刍分量表、愤怒反刍问卷、儿童抑郁量表对2582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男生1328人,女生1254人;平均年龄13.95岁,SD=0.6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受欺负与悲伤反刍、愤怒反刍、抑郁情绪均呈显著正相关;(2)受欺负、悲伤反刍、愤怒反刍均可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抑郁情绪,且悲伤反刍和愤怒反刍在受欺负和抑郁情绪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该模型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悲伤反刍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显著大于男生。研究从悲伤反刍和愤怒反刍的角度揭示了受欺负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作用机制,为从认知水平上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亲环境行为研究中情感的类别、维度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明  吴龙昌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153-2166
从近20年来境外学者对亲环境行为的研究文献看, 情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个大致结论是, 情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往往大于认知, 有更重要的驱动作用。首次对境外学者的情感与亲环境行为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在亲环境行为研究中, 情感的类别和维度有4种划分标准, 即呈现形态、体验结构、时间维度和责任归属; 情感对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通过情感因素在亲环境行为模型中的三种角色加以分析; 情感在规范激活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拓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效提升了拓展模型的解释力。未来研究需要更重视情感在亲环境行为中的测量范式、研究深度和动态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使他人获益的行为,这类行为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共情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脑岛等脑区的激活与消极情绪体验有关,是情绪共情的神经基础,利于产生亲社会行为动机;颞顶联合区等脑区参与对他人意图的理解,是认知共情的神经基础,利于个体选择有效方式帮助别人。女性在共情时激活额下回等与情绪有关的脑区,而男性在共情时激活颞顶联合区等与认知有关的脑区,这为男女个体在亲社会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提供了新证据。未来研究应完善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脑区功能的解释,综合多种影响因素,结合病理学研究考察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20.
苑明亮  张梦圆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0):1655-1662
亲社会名声是行动者获得的亲社会特质声誉, 它有益于行动者的社会适应。行动者首先通过亲社会行为建立亲社会名声, 亲社会名声又通过间接互惠和同伴选择过程对行动者产生外在激励作用, 通过自我概念对行动者产生内在激励作用, 进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行动者的贫富水平、亲社会行为的公开性、自我获益和宣传方式影响其亲社会名声的获得。未来研究应关注亲社会行为与亲社会名声之间的相互促进过程, 探索行动者亲社会行为的代价与获益如何交互影响其亲社会名声; 行动者的社会阶层如何通过对人们预期的影响而调节行动者的亲社会名声; 亲社会名声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与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