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之权利?能否利用?",这是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动物利用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权利观两大理论阵营的争论焦点。本文试图在厘清动物权利与动物利用理论源流与纷争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动物利用方面的共识,以整体生态观构建动物利用的伦理基础,并以此为基本立场和理论逻辑,提出考量动物权利与动物利用的三个基本原则: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平衡,人类权利与动物权利的双重考量,现实需要与理想诉求的适度结合。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做的道德谋划失败以后,马克思关于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思想,既为重新确认生态伦理学存在的合法性提供了正当理由,也为生态伦理以善恶为核心向道德权利以义务为核心的转向奠定了基础.从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出发,生态伦理何以为善的根据不再是人的利益,也不再是自然本身的权利和内在价值,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正是这种物质变换决定了人类拥有向自然界提取自己所需物质资料以养育自身的道德权利,也规定了人类必须承担反馈自身的能量以养育自然环境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3.
徐嘉 《学海》2022,(4):184-193+201
道德权利理论不是伦理学中的固有论题,其近几十年的兴起是缘于维护个体利益的需要。而带来的难题是,哪些道德权利必须保护,道德权利不可僭越的边界又是什么。通常采用的以静态的、原子式的方式抽象地分析道德权利,并将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关联讨论的方法,不能解答以上问题。对此,“群己权界”的辩证思维方式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因为个体的“道德权利”与群体的“伦理秩序”处于一个复杂的张力结构中,两种力量相互制约、相互规定,共存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的统一体中。伦理秩序必须尊重个体的生命权、尊严权等基本道德权利,而道德权利也不能冲击伦理秩序的有序、和谐和公正原则。此外,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允许道德权利的边界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在特定时期、非常状态下,个体的道德权利受到一定限制,而要保证伦理秩序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4.
面对全球生态问题,现代生态伦理学者试图阐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了“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动物权利论、大地伦理学、生态整体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流派。虽然不同的生态伦理理论为人们理解和解决生态道德问题提供了多种视角和道德框架,但各种理论流派之间始终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间的“范式之争”,以致陷入了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困境。现代生态伦理研究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形式,只有在消解“范式之争”中实现典范转移,以全新的世界观融通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才能引领构建新型生态伦理关系,从而为现代生态伦理的发展带来生机。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对“现代性”道德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解决生态危机的伦理探究中,生态伦理要么镶嵌在人类中心主义框架内成为个体主义环境伦理,遇到一些违背常识的困难;要么成为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被指责为个体牺牲自己的"环境法西斯主义".生态伦理只有超越"现代性"道德,才能使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互为补充,获得自身的历史合法性及其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基础指的是引领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它是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观体系的内核和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观基础的构建,从理论上说就是要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什么"这个带有全局性的根本问题。它的构建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对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基础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幸福和环境正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根据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人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人格权是人生而具有的权利。这就决定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格权只能在民法典总则中关于人的部分予以规定;另一方面,人格权不是取得权,因此,它不可能是与物权、合同权、婚姻家庭权以及其他取得权相平行的一种权利。这两个方面的特性决定了人格权法不应该成为民法典中的独立一编。不过,根据康德私权利与公权利的关系原理,人格权既由民法规定,也由宪法规定;但即使由民法规定,它也不应该成为独立的一编。  相似文献   

8.
执业医师执业权利内容概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执业权是执业医师享有的法定权利之一,但对执业权的具体内容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与认定.首次提出并论述执业权应该包括诊断权、治疗权、处方权、证明权、疾病调查与身体检查权、死亡确认权、终止治疗权等七项权利.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的生态伦理学在反对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形而上学时,陷入了自然主义形而上学,因而不能摆脱形而上学困境。本文提出"环境价值"概念,把环境价值作为生态伦理学的伦理根据,从而超越了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两极对立,超越了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形而上学困境"。这种生态伦理学实质上就是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集体协商中的协商目标协调、协商行为配合、协商收益均衡,分别基于和合伦理中和合共生、和善诚信、和衷共济的伦理秩序。目前集体协商立法中,协商团体形成权、集体协商权、政府介入请求权、集体合同草案决议权的权利体系,维系了和合伦理秩序,而与西方集体谈判中团结权、集体谈判权、集体行动权的权利体系相区别,彰显了中国特色。在和合伦理基础之上的集体协商,还应进一步完善政府介入请求权,细化协商团体形成权、集体协商权,保障集体合同草案决议权,推动协商双方对伦理规则的内化。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国内学术界关于生态伦理问题的讨论中,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主张人类中心主义属于生态唯意志论,它的危害在于必然导致自然生活中的人类沙文主义,因此应坚决破除。(参看刘湘溶:《生态伦理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49、120-121页)另一种则主张扬弃人类中心主义。(参看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见《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7期)针对这两种观点,国内生态伦理学学者多有不同的看法。(见《哲学动态》1994年第2期)为推动国内学术界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的研究,本文首先评述西方人类中…  相似文献   

12.
论职业安全卫生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业安全卫生权是雇员享有或应该享有的不受职场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的侵害以及遭受侵害后获得及时充分救济,从而使其职业安全和健康获得保障的权利体系,包含着安全卫生知情权、安全卫生条件权、紧急避险权等十多项子权利.职业安全卫生权在个别劳权中处于首要位置,是劳动者的基本人权;它既是公权利,也是私权利;既是法定权利,也是应有权利.法律途径是职业安全卫生权实现的基本途径,但同时,社会途径和劳资契约途径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环境伦理学中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环境或生态伦理学的讨论中,如同“非人类中心主义”有种种不尽相同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也可能有各种不完全~样的理论看法。已经有许多作者就其所持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做了说明,我也曾撰文表明过自己粗浅的看法(见《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我认为,所谓伦理学,就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般规范或准则的学科,而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应该是研究涉及到生态或环境问题的人际关系原则的。这与有的“生态中心主义者”认为环境伦理学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伦理关系或人对其它生物物种的道德原则的看法是不同的。但是我想,从人…  相似文献   

14.
<正>一、对非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的误区近10多年来,在国内生态伦理学问题的研究中,关于生态伦理学的出发点、立论的基础和评价的标准以及最终实现的目的的阐释等等有很多争论,并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修正、整合或替代上述两种理论的各种学说。(余谋昌、王耀先,第142页)笔者认为,争论中涉及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在学理上的某些质疑,至今仍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社会思想根源上探讨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生态伦理的滞后;西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和解:“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军 《哲学研究》2012,(9):28-31,46
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到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再到自然的"内在价值"论和回归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对生态哲学的基础的讨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在实践上收效甚少。"绿色发展"的"道"在哪里?按照笔者的看法,如果不打破资本价值观的统治,"绿色发展"就仍然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因此,对"绿色发展"必须从价值观革命的角度加以审视;而在这方面,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解"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儒家与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一个初步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多元化的话语体系。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动物/解放权利论(ani mal liberation/rights theory)、生物中心主义(biocentrism)和生态中心主义(ecocentrism)是这个话语体系的四个主要思想流派。它们之间的相互批评、回应、沟通和交流构成了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历史主题。一、规范层面的共识与差异人类中心主义是西方近现代伦理学的主流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康德的这样两个基本预设:只有人(作为惟一的理性存在物)才是目的王国和道德共同体的成员;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对动物等非人类存…  相似文献   

18.
道德权利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权利是公民道德的内在要求,它在公民社会中既是法律权利的基础,又是法律权利的扩展和深化,较之于法律权利,道德权利具有作用范围大、救济手段软、与义务对等等特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道德权利的存在,相反,道德权利在公民社会中表现为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权、道德主体的被尊重权、道德行为公正评价权、请求报答权等,这些都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道教思想史上,主要由重玄学派提倡的道性论持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而主要由阴符家发展的盗机论,则持一种弱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双方各自给出了不同的论证方式,既共存于道教思想体系而又互不通约,致使近世道教的生态实践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其一,既有大量严格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戒律,但又有灵活之处;其二,生态保护实践与研究科学技术并重。道教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不妨分别摄入胜义谛、世俗谛,即在出世的神圣维度强调人与万物同禀道性;而在入世的世俗维度,则强调人合理支配环境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多元化的环境伦理剖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环境伦理是一个多元化的话语体系。在现代社会 ,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的话语倾向 :开明的或弱式人类中心主义 (enlightened or weak anthropocentrism)、动物解放 /权利论(animal liberation/rights theory)、生物中心论 (biocentrism)、生态中心论 (ecocentrism,它包括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值论 )。多元意味着分歧与差异。这种分歧与差异主要在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一、理论的分歧上述四种话语体系的划分主要是以环境伦理学家们所确认的道德义务的范围为根据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认为 ,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 ,人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