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世纪,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入藏,佛教同时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吐蕃藏地,吐蕃王室中兴起了建佛殿的热潮,松赞干布的四位吐蕃王妃,在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建立大昭寺、小昭寺的同时,也建立了各自的佛殿。其中,第三任王妃茹雍萨嘉姆尊建造了著名的拉萨扎拉鲁普(查拉路甫)石窟,这是藏传佛教历史  相似文献   

2.
作为藏传佛教的一朵奇葩——藏传佛塔,是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而逐步发展的。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兴盛时期为吐蕃时期,在汉地的兴盛时期为元明清时期,这两个时期的统治者都大力提倡并直接支持藏传佛教,使得藏传佛塔在西藏和内地得到了广泛的修建,而藏传佛塔的形制及其特点的演变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思想、观念以及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景教研究作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项重点内容,产生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景教传入唐代吐蕃的问题一直未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尚存一定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基于对藏文史料为主的古代岩画、考古铭文等多重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8世纪左右的唐代吐蕃历史背景,试图还原西方基督教首次传入青藏高原的历史面貌,进而宏观呈现古代中西方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交流交融图景。通过研究表明,唐朝时期景教就分别在吐蕃东、西两个路线陆续传入,但由于佛教在吐蕃社会的绝对优势,景教只能在吐蕃东北部与西部边疆以“吐蕃化”的方式传播,直到9世纪初期的唐、蕃禁佛运动,景教遭受重创,并随着吐蕃王朝的覆灭其传播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4.
"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不老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体悟,逐渐形成了具有宗教色彩和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在古医籍中,道士群体作为中医药学"援道入医"的重要媒介,通过授书传方、医道传授、行医疗病、著书留世等方式,令许多道医中的内容为世人所知,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的一部分,同时道教神秘色彩也一并浸入医书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学中的道教神秘色彩逐渐为人所质疑,其内容在中医书籍中越来越被淡化,道教医学中的本草、医方、针灸等核心部分常被不露痕迹地移植入中医药学内,而其既往道医本身的事实则常被世人所忽略。  相似文献   

5.
辛雷乾 《法音》2014,(4):18-22
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史学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史籍众多,体裁多样,史家辈出。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一种新的史学门类———佛教史学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汉地的步伐而逐渐兴盛起来。据《隋书·经籍志》统计,唐前汉人佛教著述有40余种,多数为史学著述。其中僧传类多达10余种,与佛教传播有关的地理著作有10余部,佛教目录学著作有数部,专门的佛传一部等。其实这个时期出现的佛教史学家及其著作还有很多,只是《隋书》的编著者没有将其录入。目前学术界  相似文献   

6.
医师人文医学技能培训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医师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包括在理念层面培养人文精神和在实践层面培训人文医学技能.中国医师协会建立了"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医师的专业精神,医学道德.和谐医惠沟通模式,与病人建立关系的技能.对病人解释病情、共同制定治疗计划的技能.向病人通告坏消息的艺术等.经培训后的医师可参加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取得"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资格证书".  相似文献   

7.
16世纪~19世纪,日本汉方医流派伴随着明清时期中日交流的愈加频繁而形成。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与考证派在中日医家相互往来、医籍东传的基础之上创立并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各流派的代表医家大量汲取了中国医学思想,除当时中国盛行的金元四大家学说以及《伤寒论》研究之外,儒学思想以及清初的考据学对汉方医各流派医家同样影响颇深。日本医家在此之上创新研究,立著成书。日本医者秉承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流派不断丰富与完善,故而汉方医流派的形成也是日本确立其独特医学体系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唐蕃长庆会盟的成功,与吐蕃佛教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唐德宗即位之后,以清水会盟为起点,会盟的仪式发生重要改变,佛教影响渗透其中。清水会盟的仪程主要还是因循旧制,以"告庙之礼"作为最为崇高、隆重的盟誓礼仪,双方都同意采用"刑牲歃血"的旧俗,与吐蕃和汉地的传统盟誓习俗均相吻合。恰恰与这个"旧俗"能够形成最鲜明对照的,是吐蕃方面首先提出的按照佛教仪式"焚香为盟"的"新制"。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一是与其吐蕃盟誓制度的变化有关;二是与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推崇之下,新兴势力集团———僧团的出现以及僧伽权力的迅速上升有关;三是与吐蕃与汉地佛教之间正式交流往来频繁有关。长庆会盟之际,吐蕃佛教高僧钵阐布沟通斡旋其间,在整个酝酿、准备、发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宗教力量协同运作,在会盟地点的选择、会盟仪式的程序设定等环节上都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显示出特殊的谋划与作为,客观上也达到了与其他历次会盟不同的长远效果。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清末民初北京西医群体的产生及发展特点,西医院与药房的创建,西医教育的起步与规范,医学团体和报刊的创立等;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在建国前期北京西医群体不断壮大、本土化趋势、不均衡发展等特征;同时也折射出西医文化的传播不再仅仅依靠传教士借医传教的模式,而是更多地依赖西医群体本身的自主传播;北京西医群体的形成,也推动和加速了西医文化和西医教育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6,(7)
正佛教由印度在向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史上,汉地有许多忘身求法的先行者,东晋时期的法显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者之一。他以其西行求法经历自撰的《佛国记》以及携经律而归并亲自参加翻译经律,无论是在外来佛教经律传播汉地,还是在中外海陆交通史和文化交流史上,其殊胜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佛国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留学天竺的僧人、旅行家和翻译家法显撰写的游历专著。全书记述了作者从晋隆安三年(399)至晋义熙七年(411)经西域至  相似文献   

11.
以日本学者小曾户洋、真柳诚、森鹿三等人的研究著作为中心,考察了宋元时期印刷本医学典籍的传日情况,两国间中药药材的交流情况,以及茶种被带回日本之后产生的影响,并介绍了学界对于日本现存针灸铜人的来历与制作时间的考证结果,否定了其来自中国的猜测。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首次出现了日存中国轶书回流中国并出版的记录。在吸收宋元医学成果之后,日本不断地摘抄与引用中国医籍,最终编纂了镰仓时期的三部重要医书,为后来日本汉方医学的繁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佛本之争"后的本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赤松德赞时期,是佛教与本教的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佛、本之间为了取得独尊的地位,进行了辩论。一般的研究认为,这次辩论的结果是本教被禁止传播。本文通过吐蕃时期的法律条文所记载的内容、今新疆地区出土的简牍资料以及吐蕃的金石资料等,证明赤松德赞实际上采取了比较和缓的宗教政策,佛本之争后本教并未受到重创。即使在佛教已经广为传播的中下层社会,本教依旧是社会宗教活动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王成文 《法音》2021,(2):53-60
莫高窟第112窟是中唐时期营建的代表洞窟之一[2],绘于西壁佛龛帐门南侧的普贤图像,从内容到艺术风格均为中唐特征的代表。而从其线条、色彩及构图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及洞窟形制、丰富题材等反映了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普贤信仰问题,因此对此普贤图像作一分析与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一、谈及医学伦理思想的中医医籍 我国的传统医学非常重视医生的道德修养,历史上有很多医籍中都谈及医生道德问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有《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篇,通过讲述医生临床治疗中容易犯的过失,指出医生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5.
以小曾户洋的论著《汉方的历史》为中心,重点考察六朝隋唐时期中日两国医学的交流情况,介绍他的独特见解与论述。小曾户洋认为在弥生时代日本已经隐约出现了中国医药技术的影子,到了隋唐时期,日本开始全面接受中国的医者、医籍、医事制度以及药材,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革利用,最终形成了日本的汉方医学。小曾户洋详细考证了一些重要的中医典籍传日的具体时间及在当时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情况,以及药材的流传与存留情况。力求还原日本汉方医学起源与发展初期的真实面貌,并借此丰富我国现有的医学史资料。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行发展,五台山塔院寺佛足灵相之碑在两种不同的传统中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原本具有汉地石碑雕刻风格的佛足迹图像以绢画、唐卡的形式为载体,向蒙古地区传播;清代五台山以外的汉传寺院不再选择塔院寺佛足迹石碑进行传摹,而是重新回到明初卧龙寺的汉传祖本.研究五台山塔院寺佛足灵相之碑与相关实物的传摹关系、传播...  相似文献   

17.
鸠摩罗什从部派佛教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是佛教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直接推动了大乘佛教在中国西域地区和中原汉地的传播与发展,使得大乘佛教开始成为中原汉地佛教体系的主体。本文从前鸠摩罗什时代大乘佛教在龟兹的传播、其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与原因,以及此后其在龟兹传播大乘佛教的结果与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剖析,以探究知识结构、信仰选择与佛教交流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7,(6)
<正>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播,最早传入汉地是经像并传。因僧人修道禅观,末法思想续佛慧命,建寺造像诸多功德,以及更为直观、简洁地教化不同善根的教徒和善男信女等多种因素,像教发展至十六国南北朝达到中国佛教史的顶峰时期,随后久兴未艾。弥勒信仰是中国佛教经典弘传中  相似文献   

19.
五、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问:听了您的介绍,知道了汉地佛教的大概轮廓,不知我国西藏佛教是什么时期传入的,是经什么人弘扬起来的? 答:我国藏语系佛教开始于七世纪中叶。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sro(?)-btsan gam-po)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胝(Bhrikuti,藏名尺尊Khri-btsun)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thon-mi sambhota)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到了八世纪中叶藏王持松德赞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我国也是古代东方的文化巨人。他的思想亦即儒家思想曾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传播到古代中央王朝的周邻政权以及国外,对一些地方和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仅就孔子思想对吐蕃的传播和影响,谈点粗浅的看法。 孔子思想在李唐时期对它周邻之一的吐蕃的传播,大致分为传入、发展和衰落三个阶段。下面试按这三个阶段,作一概述和浅析,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