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前预嘱志愿服务能够帮助服务对象获得生命的关怀,增加机构的服务内涵,提升志愿者的自我效能感,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此基础上构建生前预嘱志愿服务体系,包括服务内容、基本素质和要求、队伍建设,详细分析生前预嘱志愿服务面临的困难与压力,并提出生前预嘱志愿服务的发展建议,即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志愿服务站;申请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推进志愿服务的项目化发展;利用智能云平台,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志愿服务的本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一位83岁女性因突发脑血栓合并吸入性肺炎入住ICU,一周后老人意识仍然没有恢复,紧接着出现了呼吸功能衰竭,在是否进行气管切开这个问题上,家属非常纠结,患者有两个女儿,小女儿本身乳腺癌术后,大女儿距离远不能长期照顾老人。拒绝气管切开?从家属内心角度觉得放弃了抢救母亲的机会,违背了家人自己的心愿以及传统的孝道。接受气管切开?意味着老人长期处于植物状态,生命没有质量可言,只是寿命机械地延长。最后家属选择了气管切  相似文献   

3.
目前世界上所有提供安宁缓和医疗服务的国家和地区,都将生前预嘱以及功能相似的一系列文件作为开展这项服务的合法性前提。通过对十几年来在中国大陆开展生前预嘱推广工作的总结,以及目前所有生前预嘱签署者的大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其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法律政策、伦理道德、传统文化、国族心理、医疗制度改革、临床学科发展等均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生命科学和医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生前预嘱使得个人意愿和医疗偏好成为现代医学成长和成熟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疗技术在医疗领域的迅速发展,个人对医疗措施具备了更宽泛的选择权。然而,我国对生前预嘱制度的引入存在较大的伦理争议,主要表现为基于目标冲突、责任冲突和角色冲突导致的伦理困境。通过解析救死扶伤的时代理解、父权主义的时代抛弃、自然死亡的时代定位与生前预嘱的时代需求,提出我国应对救死扶伤进行重新定义、确立个人中心主义、正确对待自然死亡、推进生前预嘱制度入法的应对策略,以从根本上破解生前预嘱制度的伦理困境,促进生前预嘱制度在我国的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检索Clinicaltrial及Clinicalkey网站2000年~2020年生前预嘱相关的临床试验项目,以其为切入点,探讨生前预嘱相关临床试验的数量、研究类型与方法、受试者类别、干预方式、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比较分析阻碍生前预嘱在我国推广实施的文化、制度、宣传、人员等方面的因素。借鉴国外生前预嘱发展变革经验,并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伦理文化以及医疗环境等特点,从完善法律制度、加强资助、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科研质量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生前预嘱在我国的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自由意志与生命权之处置两个角度入手,探讨生前预嘱与缓和医疗相关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发现自由意志系生前预嘱的生效基础,对于不涉及生命权处置的预立医疗计划依现行法律“当然有效”;而对于选择缓和医疗、放弃治疗等涉及生命权消极处置的生前预嘱,则需严格限定其生效条件,且医院应当建立一套机制对此予以审查。此外,亦探讨了生前预嘱确定的消极治疗所带来的其他问题,有助于相关领域的继续深入与补充立法,并对医生选择绝症患者的治疗方案及减小医院法律风险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回顾文献对生前预嘱、预立医疗指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三个概念产生的背景、定义、内容组成和法律实践等问题进行梳理与澄清,进一步指出概念之间的关系。生前预嘱与预立医疗指示属于归属关系。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是继预立医疗指示产生和应用后,为促进其签署而提出的概念,二者在内容、实施的侧重点及实施效果方面存在差异。通过概念辨析,旨在减少医务人员和公众对以上概念的混淆和误解,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实践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研究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对生前预嘱及临终关怀的认知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对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晚期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97.10%的患者不知道生前预嘱概念;69.20%的患者愿意选择生前预嘱,年龄、性别、长期居住地、宗教、婚姻状态、住房类型、肿瘤类型是其影响因素;84.00%愿意接受临终关怀医疗服务,长期居住地、教育程度、宗教、婚姻状态、住房类型、肿瘤类型是其影响因素。由此可见,生前预嘱在晚期肿瘤患者中知晓率很低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必要促进生前预嘱的宣传,让每位晚期肿瘤患者的意愿得到尊重。  相似文献   

9.
基于心理连续性的人格同一性问题挑战了预嘱的道德合理性,布坎南尝试通过降低保留人格同一性的心理连续性阈值来化解这一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老年痴呆症预嘱所面临的伦理困境,认为人格同一性并非论证预嘱道德合理性的充分条件。处于老年痴呆症早期阶段的患者能否修改预嘱中的决定取决于其当前的行为能力,而非他们与预立预嘱时自己的心理连续性程度;对于失去行为能力的人格个体与后人格个体,他们当前改变的意愿或利益仍然具有道德意义,对预嘱有效性的论证还需进一步探讨患者在不同阶段的道德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继华  张承平 《学海》2001,(1):147-150
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 ,计算机信息网络也不例外。 2 0世纪中叶以来 ,计算机技术在全世界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迅猛发展 ,有力地推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但同时针对计算机功能和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的犯罪也日益暴露出来。特别是 80年代以来 ,全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犯罪案件更是与日俱增 ,发案率迅速上升 ,平均年增长率达到 30 %左右 ,在个别高技术集中地区 ,发案率更高 ,而且呈直线上升趋势和在全球逐渐蔓延态势。① 在我国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相对起步较晚 ,但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 ,计算机犯罪正日趋增多 ,犯…  相似文献   

11.
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我国土地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涉及到一些根本的理论问题和法律问题。1988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和修正后的《土地管理法》正式规定,我国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今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中  相似文献   

12.
13.
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至少应包含以下三条原则: 其一,法治原则。作为现代的法治国家,法律的调整方式是必备的。而且宗教信仰自由这种自然权利由于其重要性通常应在最高位阶的法律当中规定,并在实际的执行中坚持法治。  相似文献   

14.
保护作品出租权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宝刚 《学海》2001,(1):151-153
作品出租已成为现代社会作品使用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在为使用者使用作品提供廉价方便的同时,也使著作权人依传统著作权的权利收益日渐减少.我国法律在保护作品的出租权方面有所涉及但未作明确且具可操作性的规定,因此,时值我国修订现行著作权法和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之际,应将作品出租权作为著作权人的重要财产权利予以明确规定,以全面维护著作权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精神,它能够艺术地、形象地、具体地、真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民族性格和习俗特征。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历百代而不衰,独立于民族之林,主要靠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以及基础锚定效应的理论解释,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选取高、低、无三种锚值,设置了15ms、45ms、75ms、1000ms四种呈现时间,结果发现只有15ms条件下未出现锚定效应,随着呈现时间增加,锚定效应不断增大,低锚下的锚定效应高于高锚下的锚定效应。实验二设置了语意相同但表述形式不同的两种水平的锚值,结果发现两者引发的锚定效应不同。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是注意,数字启动假说可以更好地解释基础锚定效应。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的中药专利保护制度没有充分利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TRIPS)协定的弹性条款,从而使我国的中药专利保护遇到困境,造成我国传统中药复方资源的大量流失.要积极推进我国中药专利保护与TRIPS的立法协调,建立适应保护我国传统中药复方的专利制度,从而获得我国中药复方应有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私人复制著作权问题是随着复制技术进步而带来的.在数字和网络技术普及之前,国际上对私人复制问题的讨论主要围绕影印复制、家庭录制等问题展开.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关注点集中于数字和网络环境下私人复制问题.在国际立法中,"三步检验法"成为规制和衡量包括私人复制在内的复制行为的重要立法成果.私人复制问题反映了复制权保护、限制与技术变革的互动关系.为因应复制技术变革,一些国家著作权立法逐渐完善了私人复制制度.我国著作权法修改在即,如何完善相应规定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个体发展或个体发育这个概念在科学文献中使用的含义不尽相同。最早在生物学中使用这个慨念的是德国著名学者海克尔(1866年),他的这个概念指从受精卵开始,到种族发育重演过程完成为止,也就是指动物和人出生前这段时期。三十年代后期,有一些苏联学者把这个概念扩大到包括性成熟以前时期。近年来,科学家们大都认为这个概念的内容应当更广泛,包括有机体一生相继变化的各个阶段,即从受精卵起直到衰老死亡为止。现代苏联许多发育生理学家(纳戈尔内等,1963年)持这种观点。在发展心理学方面,近年来这种看法在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保护患者和可负担的照料法案是第111届国会立法的一项重大成就。通过规范私营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鼓励全民卫生保健覆盖,这一法案在结构上改良了美国的卫生保健系统。纵观变革的过程,首先令美国卫生保健政策评论员感到震撼的是,民主党的大多数上演了一些强烈反对变革的政治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