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医患关系恶化的现状论述了其哲学根源--现代医学的异化.在界定医学异化的概念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医学异化对医学和医患关系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消解医学异化和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即坚持医学研究"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辩证统一;预防医生人格的进一步异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医疗原则;切实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2.
医患共享决策对医患双方均可产生积极效果,但已有研究多限于综述其影响因素而未探究背后的心理路径。文章从内隐原型的理论视角,提出医患对自身和对对方的共享决策内隐原型,并据此阐明医患个体特征影响共享决策的内隐原型心理路径(医患心理特征→医患心理状态→医患共享决策内隐原型→医患共享决策行为)。以此为划分标准,文章建构医患共享决策的内隐原型研究框架,整理总结以往医患共享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并提出发掘影响共享决策的医患个体特征、探究医患个体特征可能影响的心理状态、检验医患共享决策内隐原型的作用、关注医患个体特征发挥作用的调节变量等潜在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3.
生命叙事不仅要求从"人"的角度倾听患者的"故事",而且要从人的完整性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的理解。医学专业精神内涵中彰显的叙事特征反映出医患互动中双方主体共存性。叙事把"患者"引入医学专业精神教育的场域,不仅在实践层面强化了医者的专业责任,而且体现了职业到专业跨越式的自我改造。所以,生命叙事一方面使医患关系中"人"的主体价值重新显现,另一方面又消解医疗实践中的异化现象。异化现象作为医学专业精神构建中的绊脚石,人的主体性价值回归是战胜它最核心的利器之一。  相似文献   

4.
从"畏死的恐惧"出发重塑扎根生命的道德基础,即道德行为和"生-生"式的道德关系是人的本真需要,道德权威性的根据是人类生命共同体这一"内在永恒大我"和人的本真存在方式的需要。这拯救了道德相对主义,也使个体作为潜在的人类生命共同体而能以"与永恒相关的生命意义"推开恐惧。进而,道德行为是出于内在自由而达于实在的自由的。道德主体应具备的道德实践能力包括独立能力、通达能力和勇气。生存性境况中的原子式个体不具备道德实践能力,生命境况中的"超个体的个体"才有此能力。由此,人类道德无力症和道德冷漠症的根源是西方主流伦理理论的前提错误,即以原子式个体充任道德主体。它是医疗纠纷和暴力频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结合《只有医生知道》这一"医生叙事"的具体案例,探析了叙事医学的叙事特征。研究发现,叙事医学的叙事特征体现为以下几点:独特性使得患者和医生开始有意识地专注个体,包括自我与对方,发掘个体的生命意义,弥补医学对普遍性和可复制性的追求所冲淡的对独特性和创造性的认识;主体间性或互文性说明亲密的医患关系产生于话语中,是基于医生和患者之间分享的复杂文本;叙事医学的伦理性使受众通过阅读知晓如何处理、维护好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6.
肖崇好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1,34(2):289-292
社交恐惧图式理论、社交恐惧模式、和社交恐惧认知行为模式等认知理论,都认为社交恐惧产生于不良的自我图式。为了探讨社交恐惧个体是否具有不良的自我图式,要求40名高社交恐惧个体和30名低社交焦虑个体完成了自尊量表和内隐联想任务。结果发现:高社交恐惧个体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低社交恐惧个体,但在内隐自尊上,他们都有着积极的自尊,且无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不支持社交恐惧的认知理论。根据自我呈现理论讨论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个体攻击性对愤怒表情加工中反应偏向和敏感性的影响。使用愤怒、恐惧原型生成表情连续体作为实验材料, 采用类别知觉实验范式考察了高、低攻击个体识别和辨别愤怒-恐惧连续体的类别转折点和斜率。结果发现, 与低攻击个体相比, 高攻击个体识别愤怒-恐惧连续体类别界线处的曲线斜率更大; 高攻击个体具有类别界线向恐惧一端偏移的倾向, 但并没有达到统计显著。这表明, 高攻击个体不存在敌意归因偏向, 而是对愤怒和恐惧表情的转变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以往个体和团队冲突研究主要考察了个人特征或团队特征对冲突结果的影响, 而尚未充分关注冲突管理过程中个体特征与团队特征间的交互效应。基于个人-团队匹配理论, 本研究探讨了个体层面宜人性与团队层面宜人性异质性对团队中个体冲突(关系冲突、任务冲突)和工作绩效间关系的影响。基于来自64个银行服务团队(包含339名下属和64名主管)的多来源、多时点纵向数据, 本研究所得结果显示:(1)关系冲突显著负向影响工作绩效, 任务冲突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不显著。(2)个体宜人性能够显著减弱关系冲突对工作绩效的负面影响, 而增强任务冲突对工作绩效的正向影响。(3)关系/任务冲突、个体宜人性和团队宜人性异质性间存在着三重交互效应, 共同影响工作绩效。具体而言, 当团队宜人性异质性水平较低时, 个体宜人性对关系/任务冲突与工作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关于当前我国医患关系若干问题的评估意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2004年7月在大连举行的“医患关系-医疗诉讼-医患维权”的学术研讨会,就这个《评估意见》进行了讨论,现在发表的是依据讨论中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的文本。我们认为,建立医患之间的诚信关系,正确处理和协调当前医患间的一些纠纷,在如下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道家文化偏重于个体精神的超越和自由,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注重人的自然本性,其对于社会文化的批判着重于批判社会文化观念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道家自然人性论及其对人性异化现象的批判、道家人与自然一体观念对山东新时期小说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医患冲突频发,普遍认为源于医患不信任。这难以解释患方选择大医院、对治疗持高期待等看似信任医方的行为。我国医患信任关系的最大问题是信任结构异化,即畸形的体系信任与脆弱的个体信任形成的信任结构扭曲。医学技术的繁荣强化了患方对医方的体系信任,而医学的技术化倾向遮蔽了医患之间的个体信任,一方面导致患方对诊疗存有过高期待,另一方面又导致患方将不良诊疗效果归咎于医生个体,医患冲突由此而生。应从重建合理期待、推行分级诊疗、提倡点对点医疗、推进自由执业等方面重建医患信任结构,从根源上消除医患冲突。  相似文献   

12.
论证了医患关系的信托性质,讨论了医患关系恶化的原因,批驳了对医患关系恶化原因的错误意见,探讨了解释医患关系恶化的"烂苹果"和"烂筐"理论,认为缓和医患关系必须对将医院医生收入与病人交费挂钩的一系列政策进行调整,并对目前的律法主义倾向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3.
政治倾向是个体在意识形态上的定位, 可以分为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政治倾向使个体在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虽然个体的政治倾向相对稳定, 但也会受威胁的影响而变化。动机性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威胁使所有人都变得更加保守, 恐惧管理理论认为威胁使个体更坚信自己原有的文化世界观, 使原有政治倾向更加明显。本文在深入分析讨论的基础上, 指出两种理论分歧的原因在于忽略了外部威胁与内部威胁的不同。内部威胁可加强人们原有的政治倾向, 外部威胁可使人们更趋向保守。未来研究应在内外部威胁影响政治倾向变化的机制、政治倾向的本土化研究以及促进不同政治倾向个体间的和谐关系上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陈淳师事朱子二十余载,但并非一味墨守师说,而是有着自己深沉的思考和独到的发明。在理气关系上,朱子晚年主张"理在气先",陈淳则强调"理不外乎气"、理气合一;在天理与四德、五常关系上,朱子提出"仁包四德",陈淳则别出心裁地论证"五常一体"、五常互包。值得注意的是,在证明仁是"天理自然流行"的基础上,朱子和陈淳又异口同声论证仁属于人的"自然权利"。仁是天理"自然本有之理",内在先验自足。自然权利属于自由思想范畴,由此可以发掘与梳理宋明理学内在的自由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庄子由老子对道的客观实体性的强调转入对精神性的阐发,讨论了美、真与道的关系,并提出了道境和体道的人的概念。他指出人要顺应自然之真,从而获得美,才能达到人生无限自由之道境。  相似文献   

16.
任曦  王妍  胡翔  杨娟 《心理学报》2019,51(4):497-506
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以社会角色来定义自己, 更看重自己的社会关系; 社会评价威胁是诱发个体社会心理应激反应的重要情境因素, 然而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在心理性应激情境中是否会表现出更高的应激反应, 以及社会支持是否会缓解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还不可知。本研究以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为范式, 以主观应激报告、心率和唾液皮质醇作为应激指标, 使用自我构念问卷测量个体互依自我构念水平, 将健康大学生被试随机分配到自我支持启动组和社会支持启动组。结果发现, 互依自我构念水平正向预测个体在应激情境中的皮质醇水平增加量; 同时, 相比于自我支持启动, 高互依自我构念的个体在经历社会支持后有更低的唾液皮质醇变化量。研究结果提示, 社会支持对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起到了良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北大汉简《周训》中蕴含一种恐惧情绪,不仅包括对于国亡身灭的恐惧,而且还特别提出立嗣的问题,害怕立嗣不贤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正是由于这一点,简文中出现大量的"不可以"和"毋"等词,体现出作者对其治国思想的自信以及其思想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这些特征均与黄老学特征相符。《周训》认为养身与治国是一体的,身治则国治,身乱则国乱,治国首在于治身,而治身之关键在于保持气之平,由治身过渡到治国,治国之平就体现为持守公平公正,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周训》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黄老学从养身到治国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或实践方面阐述医患关系的著作读过几本,近日读到的由广州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刘俊荣教授独著的<医患冲突的沟通与解决>一书,感到此书的与众不同.该书从伦理、法律、心理、社会等多种视角,对医患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并对医患沟通、医患调适、医患冲突的解决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审视.读后让人有种耳目一新,和谐有序之感.正如李本富教授在序言中指出的:"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明晰,视角新颖,实为目前我国研究医患关系的力作."  相似文献   

19.
徐玲  邓晓红 《心理科学》2013,36(3):669-674
摘 要 本研究采用返回抑制范式,以诱发厌恶、恐惧和中性情绪的图片为线索,考察高、低强迫清洗倾向个体对负性情绪刺激注意偏向的差异及其发生机制。结果表明:(1)被试对诱发厌恶和恐惧的图片均产生了注意偏向且注意偏向是由注意解除困难所引起;(2)被试对诱发厌恶图片的注意偏向程度显著大于对诱发恐惧图片的注意偏向程度;(3)高、低强迫清洗倾向个体对诱发厌恶和恐惧图片的注意偏向程度之间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科学蕴涵真善美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一个颇有价值的论题,值得注意。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就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人化自然” 等重要思想,其实给“科学蕴含着真、善、美的统一”开了先声。所谓大工业是一本打开了人类心理的书,人类心理凝缩了大工业、科学的结晶——随时代而不断变换、丰富的“看色彩的眼睛”、“听音乐的耳朵”等,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已成为中心议题。遗憾的是,它开始只限于艺术美领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再度兴起的“美学热”时,才进入科技世界。科技美学的讨论,使真、美的统一得到了阐释。然而,真善的统一尚未深入学界视野。在一般人看来,善如何能与真相连接而贯通呢?确实,科学上的真如何会得到善的支持而实现,始终是没有确切的令人信服的解答。再无私无畏的勇士如果没有相当的科学素养,怎能攻克“相对论”或“哥德巴赫猜想” 等重大科学难题?反过来说,科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的人,也不必是德高望众者。其实,只要转换视角,不是从单个主体而是从人类群体来看,合目的的善与真的亲和关系便凸显出来:它体现为人类历史从未断绝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换言之,“知其不知而为之”的“道德力量”。即使是个体,如皮亚杰所说“行为是有目的的动作”,亦可作如是观。因此,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