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的298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行动态血压监测、血液检测及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晨峰血压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非晨峰血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与非晨峰组相比,晨峰组24h动态收缩压、日间动态收缩压、夜间动态收缩压、24h动态脉压、日间动态脉压、夜间动态脉压、左室重量指数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能是晨峰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有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探讨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对冠脉病变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影响。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3例,基于患者冠脉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其中52例为轻度病变组(50分),51例为重度病变组(≥50分),比较两组各临床指标及血压变异性,比较两组入院30天内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析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重度病变组的全天收缩压变异性、全天舒张压变异性、白天收缩压变异性、白天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水平均高于轻度病变组,其中全天收缩压变异性、全天舒张压变异性、白天收缩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天收缩压变异性、全天舒张压变异性、白天收缩压变异性升高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P0.05)。因此,在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血压变异性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降压时兼顾降低血压变异性,可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对吉林省516名公务员的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筛选危险因素。公务员正常高值血压现患率为34.9%。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体重指数、腰围、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肌酐、血尿酸、心一踝血管指数水平以及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均高于正常血压组低于高血压组,高密度...  相似文献   

4.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的的相关因素.入选急诊PCI术中血管造影显示无复流患者110例入选无复流组;纳入同期行急诊PCI术经冠脉造影示血流正常的患者110例为正常血流组,搜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单因素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再通过ROC曲线探讨入院后EPO对无复流发生的预测价值.最后显示EPO、血糖、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下面积0.75.当截点值取14.21mIU/ml时,EPO对PCI术后发生无复流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对吉林省516名公务员的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筛选危险因素.公务员正常高值血压现患率为34.9%.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体重指数、腰围、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肌酐、血尿酸、心-踝血管指数水平以及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均高于正常血压组低于高血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正常血压组高于高血压组.男性、血脂紊乱会显著增加正常高值血压的患病风险.应加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监测及干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6.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对主要靶器官结构及功能的潜在损害。11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谱,空腹血糖,放免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计算体重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CA-IMT)、心电图测量计算QT离散度(QTcd)。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而且晨峰组的睡-谷晨峰变异幅度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的LVMI、CCA-IMT、ICA-IMT、QTcd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高于非晨峰组(P<0.01)。两组在BMI、血脂谱、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晨高血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因素。长期晨间血压负荷升高使得机体全天处于血压高负荷状态,更易使心肌重构肥厚和心电生理特征改变,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此遏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高反应是降压达标和减缓靶器官损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对主要靶器官结构及功能的潜在损害.11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谱,空腹血糖,放免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计算体重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CA-IMT)、心电图测量计算QT离散度(QTcd).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而且晨峰组的睡-谷晨峰变异幅度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的LVMI、CCA-IMT、ICA-IMT、QTcd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高于非晨峰组(P<0.01).两组在BMI、血脂谱、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晨高血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因素.长期晨间血压负荷升高使得机体全天处于血压高负荷状态,更易使心肌重构肥厚和心电生理特征改变,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此遏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高反应是降压达标和减缓靶器官损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的228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感染及其他严重疾病者,分别行动态血压监测、血液生化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n=76)、IMT增厚组(n=74)和斑块形成组(n=78),分析BPV与IMT的相关性。结果显示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CV)、24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CV)、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dS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CV)、日间舒张压变异系数(dDCV)、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DCV)均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5)。因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探讨隐匿性高血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纳入2017年1月~2018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诊室血压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42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压监测结果将其分为高血压组(HT组140例)、隐匿性高血压组(MH组140例)、正常对照组(NC组140例),对三组的临床资料与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NC组比较,HT组及MH组糖尿病史[27(18.29%)、24(17.14%)比8(5.71%),均P0.05]、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5.03±6.77)μmol/L、(15.00±6.06)μmol/L比(13.64±5.02)μmol/L,均P0.05]、脑卒中人数[37(26.43%)、38(27.14%)比22(15.71%),均P0.05]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T组与MH组相比这三项指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正常对照组为参照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血压(OR=1.697,95%CI:0.901~3.129,P=0.013)、糖尿病(OR=2.327,95%CI:1.013~5.347,P=0.017)及同型半胱氨酸(OR=1.083,95%CI:1.030~1.138,P=0.002)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的临床意义。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92例,分为无DN组和DN组,另外选择30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糖尿病组、无DN组和DN组的生化指标及NLR,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N的影响因素。糖尿病组NL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DN组NLR值明显高于无DN组(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LR、总胆固醇、肌酐、糖化血红蛋白为DN的危险因素。因此,NLR在DN患者中升高,是DN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预测DN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探讨A~2DS~2评分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早发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EO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选取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80例,按最终诊断将患者分为肺炎组45例和非肺炎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吞咽困难、年龄、房颤、不同时间血清PCT浓度、入院时NIHSS评分和A~2DS~2评分情况,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分别比较不同时间血清PCT浓度、A~2DS~2评分以及两者联合对EOP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72h血清PCT的浓度、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吞咽困难、年龄、房颤、24h及48h的血清PCT浓度、入院时NIHSS评分和A~2DS~2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血清PCT浓度联合A~2DS~2评分量表用于预测EO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5(P0.001),灵敏度为95.6%,特异度为88.6%。依据A~2DS~2评分联合PCT检测结果有助于预测早发性卒中相关性肺炎,指导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餐后低血压(PPH)患者的24h 动态血压变化特点,选择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 动态血压监测,分成 PPH 组(n=85)和非 PPH(n=65)。观察两组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晨峰值、血压变异性等指标。结果显示,(1) PPH 组年龄明显高于非 PPH 组(P<0.05);(2)PPH 组患者24h 及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平均收缩压负荷高于非PPH 组(P<0.05),但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3) PPH 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非 PPH 组(P <0.05);(4) PPH 组患者血压晨峰数值及晨峰发生率明显高于非 PPH 组(P<0.05);(5) PPH 组夜间血压下降率及非勺型率较非 PPH 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PPH 患者易发生于高龄患者,且具有收缩压、血压变异性增高,更易发生晨峰现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关系。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老年病房住院及门诊≥60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6例,分为体位性低血压(OH)组、体位性血压正常(ONT)组、体位性高血压(OHT)组三组。观察三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的心脏超声指标,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关系。结果显示,与ONT组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OH和OHT组的年龄、高血压病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NT和OHT组比较,OH组LVEDD、IVST、LVPWT、LVMI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H组EF、FS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协方差分析剔除年龄和高血压病程因素影响,OH组患者的LVMI仍明显升高(P0.05),EF、FS值仍明显降低(P0.05)。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OH与左室结构和功能有相关性,提示OH可加重左室结构改变和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2型糖尿病代谢特征及发病的危险因素,选取大连地区91例有家族史的T2DM患者为病例组,以44例患者的配偶(糖耐量正常)为对照组,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同时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采用稳态模型法计算两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和β细胞功能指数,并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腰臀比和Ln(HOMAIR)病例组高于对照组,而Ln(HOMAβ)则病例组低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T2DM发病的因素有心血管疾病史、Ln(HOMAIR)及Ln(HOMAβ)。由此可见T2DM患者存在血脂代谢异常;心血管疾病史和Ln(HOMAIR)为发病的危险因素,Ln(HOMAβ)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探讨心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相关性,选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肌梗死溶栓(TIMI)计帧法将入选病例分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123例和血流正常对照组177例,对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的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浓度高于冠脉血流正常组,心率变异性指标PNN50(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50ms所占百分比)低于冠脉正常血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红细胞压积和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及PNN50下降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提示心率变异性下降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233例。进行MMSE量表评估后分为轻度认知障碍组(MCI组)及对照组。采集一般资料、检测Hcy水平及测量IMT值。结果显示,MCI组的年龄、BMI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I组较对照组Hcy值及IMT值明显增高(P0.05)。Hcy及IMT均与MMSE得分呈负相关,Hcy与IMT呈正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Hcy、IMT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与血浆Hcy水平及颈动脉IMT值相关。  相似文献   

17.
肥胖是目前全球性最大的慢性病,它既是多种心血管与代谢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重要的致病因子.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密切相关,相互重叠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近年来研究发现体重指数与心血管预后及靶器官损害呈负相关,有学者将肥胖与心血管死亡率的矛盾现象称为肥胖矛盾.这种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时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血尿酸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各组分的相关性,随机检测MS,调查人群血尿酸(SUA)水平865份.结果显示:体检的865名人员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6.6%,男性为10.4%,女性为3.2%.与正常血尿酸组比较,高血尿酸组的BMI、BP、FPG和血脂谱均升高(P均<0.05);研究对象的SUA水平与MS的危险因素呈显著相关,其中与腰围,SBP、DBP、TG、FPG、HOM-IR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随着代谢异常数目的增加,SUA水平呈上升趋势;多元Logistic回归高尿酸血症独立相关于超重、高血压和血脂并常.提示SUA水平与MS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独立相关于超重、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19.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SIP)的相关危险因素.选择德州市人民医院1999年~2009年163例SIP患者,首先对18个变量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阳性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SI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史、感染、加拿大卒中量表(CNS)评分、高血糖、TG、纤维蛋白原、脑水肿、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10个变量与SIP发生显著相关(P<0.05);脑水肿、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高血糖、感染、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和同型半胱氨酸6个因素是SIP发生的危险因素.脑水肿、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高血糖、感染、高纤维蛋白原在SIP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SIP)的相关危险因素。选择德州市人民医院1999年~2009年163例SIP患者,首先对18个变量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阳性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SI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史、感染、加拿大卒中量表(CNS)评分、高血糖、TG、纤维蛋白原、脑水肿、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