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认为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明确了情志的产生以五脏之精气为物质基础.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往往对外界某种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活动,而有情志异常的相应表现.<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马莳注释日"此言五脏既虚,故精气并之,则志不能禁也".<灵书·本神>中又有"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也是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情志异常.以上<内经>的论述,既强调五志分属于五脏,又强调脏腑的病理变化因气血虚实等不同,五志不拘泥于五脏,心在志为喜,气虚则悲;肝在志为怒,气虚则恐,精气并则忧.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及心身医学的发展,近年来心身医学对多发病、常见病的心理、情绪改变等也有初步研究,并取得一定结果[1].为探讨中医脏腑疾病与情志异常的关系,我们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不同脏腑疾病的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意"与"心"、"知"、"性"、"情"一样,都是朱子心性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朱子对"意"的概念的阐发以及对其与"心、知、情、欲、志"等关系的讨论,也是朱子对《大学》"诚意"诠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朱子通过对以上概念的诠释和关系的梳理又成为朱子对"诚意"与"正心"、"致知"、"克己"、"立志"等各项工夫关系定位的理论基础,由此观摩了朱子整个工夫论的架构。目前学者对朱子"诚意"思想的研究多局限于其工夫本身的境域,且把诠释的重点放在"诚"上,较少单独对"意"作哲学上的探讨和概念上的分疏。有鉴于此,本文尝试突破"诚意"之"意"的单向度,审视"意"这个概念本身,探讨朱子对"意"与"心、知、情、欲、志"的关系的把握,试图在以"意"为中心的探讨中重新认识朱子"诚意"的工夫和境界。  相似文献   

3.
情志疾病与情志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志疾病与情志医学大连市中医院(116013)谢平一、建立情志医学的必要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心理与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愈加重视。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和人的情志变化十分密切。所以情志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建立情志医学,加强...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意"范畴及宋明以后出现的"主意"学说,与道家所言之"意"干系甚微.对"主意"学说的形成、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是儒、佛两家对"意"之范畴的诠释与阐述.儒学的"意"范畴,既可从"毋意"说出发而作私意、意念之理解,又可从"诚意"说出发而作意向、志意之解读;既可基于工夫论而把"诚意"视为"欲诚之意",又可基于本体论而把"诚意"视为"已诚之意";既可使"意"与"志"相结合,又可使"意"与"念"相并列.明中叶后"主意"一词由工夫层面的"诚意"范畴提升为本体层面的"意根"范畴,这种转变,既有历史逻辑的承继关系,又有阳明心学之修正思潮的现实推动.  相似文献   

5.
用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检索"意""志""意志"等词汇,运用内容分析法,发现中国文化认为"意""志"是人体器官"心"所具有的能力,心包含"性"与"情","意"、"志"统属于"情";基于此,先秦文献中使用"意"或"志"时可以互换,"志意"、"意志"含义相同;心以自禁、自使的能力"节"意、"立"志,于此层面上所说的"意志"才具有心理学含义,指克服自身缺陷而与善性合一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朱永新 《心理学报》1996,29(2):201-208
中国古代的意志理论非常丰富,从志意概念、志意本质、志意关系、志意功能到志意的培养诸方面都有涉及。本研究着重讨论中国古代学者关于意志本质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意向性指意识活动或者意向行为朝其对象的指向性或者关于性。在意向性理论中,如何说明"意向对象"尤为重要,因为意向性乃是意识对对象的指向。本文首先考察了三种关于意向对象的实质性理论,并指出它们各自困难。随后,笔者考察并拒斥了一种关于取消意向对象概念的观点,并认为在思考心灵、意识等问题的过程中,意向对象概念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重构了胡塞尔式的现象学意向对象概念,并认为该概念是合理和融贯的。本文试图论证,根据胡塞尔,意向对象就是向意识(心灵)显现的现象。而根据(意识)现象的概念内涵,现象没有它向其显现的主体或意识就不能存在。  相似文献   

8.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心身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思维观的创新中医情志相胜的心理治疗方法又被称作“活套疗法” ,是建筑在中医脏象五志论、阴阳整体论和七情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怒伤肝 ,悲胜怒。……喜伤心 ,恐胜喜。……思伤脾 ,怒胜思。……忧伤肺 ,喜胜忧。……恐伤肾 ,思胜恐。”就如现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理论上主要受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学派的影响 ,学科交叉 ,流派纷呈 ,心理治疗的方法而今已经多达 4 0 0余种一样 ,中医历代医家发皇古义 ,在情志相胜的理论和临床技术的实施上 ,不断地继承发扬 ,以聚合和发散的创新思维 ,…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的身心关系问题在中国哲学中是以心气关系呈现的,而心气关系在儒家则是"志"与"气"的关系。志与气的关系,由孟子较为系统提出,经王阳明充分发展与完善。阳明认为,持志即是养气,孟子的"守约"、"专心致志"说的是一个道理。持志首先要立志、定心,养气即在其中。阳明认为,立志既是涵养正气的功夫同时也抵御、辟出邪气,即克服杂念、清除习气、通理气机。阳明详细阐发了定气与定心的关系原理:他依据孟子学说用"主一"概念解释了通过持志而定心和"硬把捉此心"之间的分别,从而通过"意动气动"对"志公意私"的说法作出了准确的说明。王阳明认同程明道关于"生之谓性"的论述,认为气也是性,只要不执著一边,依良知行去即是,这样最终将性、心、气完全打通归并为一。这一论述将身心一体的哲学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10.
丁凤琴  孙逸舒 《心理科学》2020,(6):1327-1332
摘 要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与具身认知理论,身体净脏与道德概念存在隐喻联结;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并对道德判断产生一致性和补偿性效应;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中介因素有厌恶情绪和道德自我意象,调节因素有身体敏感性和道德敏感性;未来研究应在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神经机制、情境性、指向性、干预机制、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脏器概念应该反映出脏器间的联系吗山东省针灸科学研究所(济南250014)陈少宗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曾发表过一篇题为“中医五行学说的哲学、改造与未来”的文章,[1]文章对中医五行学说演变的文化、中医五行学说的地位和合理内核及中医五行学说的改造与...  相似文献   

12.
赵靓 《现代哲学》2017,(2):84-92
在论述烦、畏、羞感等概念之外,恶心概念是理解萨特情绪理论的一个基本突破口,它从一个崭新角度解答了将早期萨特哲学称作绝望学说的质疑。萨特对恶心的现象学描述和价值定向,发展了海德格尔在关于形而上学的系列讲座中对无聊情绪进行的此在论分析。无聊与恶心这一对孪生概念,作为此在的基本调音,从时间性的纬度开启了意识的虚无体验和功能。在内在精神的层面上,这两个概念都属于忧郁的现代变体,萨特的忧郁理论也应归属于自克尔凯廓尔开启的忧郁现代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认为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明确了情志的产生以五脏之精气为物质基础。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往往对外界某种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活动,而有情志异常的相应表现。《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马莳注释…  相似文献   

14.
在对能意—所意的先天流形体的理解上,学界曾围绕"意涵中介论"和"被动发生论"产生过多次争论。在"前—观念"时期,胡塞尔就已经通过对还原、意向性和体验内容等问题的研究,为理解能意—所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将能意—所意安置在纯粹意识的时间性的发生构架中,它内含的先天平行论的三层含义、实显体验的行为与行为的相关项、横向与纵向的能意与所意的意义统一,以及活的当下的意向作用与对象极点X之间的平行性才可能如实地被揭示,中介论的错误解读及其基础也才可能被彻底消除。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于朱熹的性、理与气、心的(在存在论与概念独立上的)二元论,也不同于陆象山与王阳明心与理的关联式的一元论,杨简的思想形态展现出化约式的一元论。杨简以心来吞没理,或者说将理还原为心,注重人的主体精神与心的整全一体。他的心一元论也体现在对"意"的拒斥,意便是区分为二的思维活动。虽然杨简认同道德情感与德性价值,但是道德情感应该如何表现才符合理想秩序,仁义礼智如何实现才是合理正当,对他来说并没有客观的规范,人们只能各自根据其内心所认定为正确的方式行事。因此,其学说无可避免地会导向主观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中医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祝由是其中一种较多用于临床治疗的中医心理疗法。中医心理疗法亦称“意疗”,是一种运用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治疗情绪、精神障碍和某些躯体疾病的方法。其中“祝由疗法”可谓是最早的心理疗法,它对心理治疗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最早出现于《素问&#183;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在历史上,“祝由”科曾与中医的内、外、妇、儿科等一起,并列于早期学校式的中医教育之中,从隋朝到明朝的太医署都曾设有祝由科”’。了解“祝由”这一具有古老文化特色的疗法所蕴含的心理学意义对现代中医心理治疗有着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剩余价值学说的关键在于剩余概念,剩余问题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根本问题。随着阶级斗争的加深,价值概念会逐渐转变为一种无形的人与社会相联合的力量,剩余价值概念背后不可见的权力关系为价值概念的本体论转化提供契机。而剩余问题却是一直存在的永恒问题。《资本论》的贡献在于,在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结构下显现出剩余价值概念的政治意蕴。历史唯物主义表明,马克思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总问题视域的变化,即从揭示价值量向揭示生产关系的结构的转化,由此使剩余价值成了一个政治问题。对"剩余"概念的政治哲学解读,不仅使马克思与其他将生产过程的物质条件还原为价值规定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相区分,且对于重建革命主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6,(4):167-177
蕺山学与其说如牟宗三所认为的那样,仅为阳明心学的补充和完善,不如说以其以"意"易"心",代表了一种迥异于"心本体"的全新的"意本体"的哲学在宋明新儒学中的崛起和形成。而"意"的合内外、一天人的性质又决定了,一种真正的"意本主义"实际上也即一种"身本主义"。这种身本主义不仅使蕺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彻底地打并归一,而且使其学说最终实现了从宋明新儒学哲学的"意识知觉"范式向中国传统哲学的"身体行为"范式的理论皈依。也正是在这里,为我们豁显出了牟宗三中国哲学解读中的那种流于"康德主义"的理论误区,并使"超越牟宗三"成为今日中国哲学思想之真正光大弘扬的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内经>除体现出中华文化某些特有的思维特点,也有大量现代科学常用的基本方法,如直接观察并加以归纳.<内经>对有关情志的认识,归纳出一些基本的理论:人的情绪是人体正常功能的常态;对情志分类,主要按良性情绪和不良情绪来归类;情志致病的规律主要是"喜脏不节则伤脏"和"喜脏伤气".  相似文献   

20.
中医理论模型的特征、意义与不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中医理论模型的特征1-1 功能性一是精神意识类功能,即五脏藏神说,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此外还有五脏五情说,即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二是五脏类功能,五脏皆有气,五脏之气,周流于身,升降出入,互换互动,是维持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