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部分躯体症状障碍患者往往就诊于非精神科,而很多非精神科医生对此病的认识不足、诊疗不当,导致疾病的迁延、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医患关系的恶化等问题。因此提高临床医生对躯体症状障碍的识别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提出传统思维模式存在的问题,从病理心理机制角度重新解读躯体症状,提出新的症状分类方法。有利于从躯体症状的解读中寻求诊断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的方向,有利于提高非精神科医生对躯体症状障碍的识别能力,明确躯体症状障碍的诊疗方向,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漏诊误诊率。  相似文献   

2.
精神科重症病房(PICU)由于患者的风险性高以及封闭的病房管理模式,使得医患沟通在患者的诊疗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文章从精神科重症病房中医患沟通的意义、前提与基础、沟通内容、提升沟通水平的途径对精神科重症病房的医患沟通做了详细的阐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医护人员能够放平心态,摆正定位;坦诚相待,充分告知;换位思考,相互理解;依法依规,坚持原则,我们就能尽量将医患沟通做到及时、充分、有效,为临床诊疗工作带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躯体形式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神经症,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但临床识别率和有效治疗率却相当低。围绕躯体形式障碍的特点及其优化诊治作一些探讨,利于提高社会和非精神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使疾病得到早期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4.
躯体形式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神经症,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但临床识别率和有效治疗率却相当低.围绕躯体形式障碍的特点及其优化诊治作一些探讨,利于提高社会和非精神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使疾病得到早期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5.
序列结构是会话的基本结构与重要特征,研究中医门诊医患会话的序列结构有利于找到中医医患沟通的基本特征与沟通阻碍点。通过对语料的分析,从以下五个方面归纳中医门诊医患会话序列结构的基本特征:理想序列结构模式、医生问诊的序列位置上常呈现插入序列、医生给出治疗方案的序列位置上常呈现非最简后扩展序列、关于中医诊疗信息阐述的补救序列普遍存在于整个医患会话过程、中医门诊医患会话中各种扩展序列发挥最优功能有三个关键要素,并发掘到中医门诊医患会话在序列结构上的沟通阻碍点,提出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沟通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的躯体形式障碍,到甚至更早的诊断名称为DSM-5的躯体症状障碍,这类疾病的名称一直在变化;学界对躯体化症状的分类和定义也一直存在争议.进行分类和诊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疗.本文从躯体症状障碍相关概念的变迁及本质特点入手,分析、总结躯体症状障碍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接诊和治疗原则,以期对广大临床工作者治疗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医患关系已不仅是医生和患者间的关系,还包括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等,直接影响诊疗活动效果。探讨患者信任、医患参与行为,分析影响医患信任度的主要原因,找出改善医患关系的建议,以此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患者信任、医患参与行为等进行调查。个体差异对患者信任、参与行为具有影响,同时患者信任、医患参与行为等各因素对医患信任度也会产生一定作用。多种因素组合影响医患信任度,建议推进分级诊疗;提升诊疗技术服务价值;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双方在诊疗中的参与行为;健全卫生医疗法律法规,规范媒体报道及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8.
身体承载着人生物、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部,亦是感知、行动的工具。概述了西方身体现象学研究取向的基本特点,深入分析了五种不同处境下,人对身体的不同知觉方式,剖析了患者和医生对身体知觉和理解的不同方式,阐述了西方身体现象学和身体知觉方式的研究可能对临床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呼吁医护人员要高度关注患者躯体体验的表达和意义问题,引导患者可以通过改变身体知觉叙述的策略减轻病患带来的痛苦,为医患沟通架起平等对话的桥梁,改善临床医学中的非人性化和医患沟通不良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医患沟通指医生与患者之间信息交换的过程。基于信息交换视角,通过建构医患沟通模型,解读医患沟通障碍研究的被试获取、衡量指标和心理根源。其中,获取医患研究对象的方式包括直接选取医患群体或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以及通过启动的范式操纵医患角色;衡量指标指患者的心理反应,包括患者的心理感受、对医嘱的认知、对医嘱的遵从、健康恢复等;心理根源可归为医患个体特征的作用差异和沟通需求的结构不匹配。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丰富启动方法,补充认知指标,深化心理根源,开发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以及沟通不及时、不充分,是目前我国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非语言性沟通在医患沟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重视沟通的基础,培养和提高自身非语言沟通能力,利用非语言沟通的积极效果,促进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1.
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以及沟通不及时、不充分,是目前我国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非语言性沟通在医患沟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重视沟通的基础,培养和提高自身非语言沟通能力,利用非语言沟通的积极效果,促进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2.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是一组临床常见的疾病群,发病率居内科心身疾病之首,其诊治面临巨大挑战。因其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本中心建立了包括精神科在内的多学科诊治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发现和谐的医患沟通在该类疾病诊治中的重要性、心身综合治疗方可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就消化系统心身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医患沟通作一概述,以期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该类患者的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惊恐障碍作为一种精神科疾病,由于伴有明显的躯体化症状,使大多患者首诊于综合医院非精神科,极易引起该病的误诊误治,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卫生资源。针对这一情况,本期“临床决策研究”栏目中熊新英撰写的“从惊恐障碍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惊恐障碍就诊于综合医院误诊率高的原因及高误诊率导致的后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作者认为,惊恐障碍属于精神医学范畴,但由于此病患者多突然出现躯体化症状,使患者多到综合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14.
麻醉医生所面临的沟通挑战是临床科室中所特有的,将共情应用于麻醉医生临床工作中,可以促进医患情感沟通,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阐述了共情的概念,共情在麻醉医患沟通中的作用以及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方面探讨了将共情应用于麻醉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中。同时就术中的医患沟通从诱导前、麻醉维持中和苏醒期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此外,共情需要麻醉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参与,可以让医患双方共同获益,让医患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共情与麻醉工作相互交织,使麻醉工作不仅充满科学还充满温情。  相似文献   

15.
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MUS)这个术语来源于西方,目前也成为我国临床各科门诊常见就诊原因。 MUS 患者的躯体症状体验真实,但是找不到任何器质性异常,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其与接诊医生的医患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分别从医患两个视角出发,通过横断面研究发现门诊 MUS 患者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评价较低,MUS 成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影响了门诊医生对医患关系的评价。借鉴中医理论和方法避免身心分离对治疗 M US 患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医患冲突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避免、化解医患冲突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的协商是有效预防和化解医患信息不对称、推动医患共同决策并实现医疗方案选择多元化等的重要手段。掌握必要的协商策略是当今医生必备的职业素养。医生可以通过充分解释、提供必要信息,话语通俗、尊重自主,移情理解、灵活变通等沟通策略来满足患者对信息、疗效、情感、面子等方面的诉求,进而从根源上有效预防医患矛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在因诊疗形成的关系空间内,医患沟通的本质是来自患方的社会认知与来自医方的知识认知之间的交流。基于知识图景的医方话语传递成为医疗空间内医患沟通的主要方式,这容易导致专断权威、忽略患者经验和情感。欲使医患关系更加融洽,有赖于患方基于生活世界的认识能否为医方所洞察和理解,进而使医学专业知识能够被生活世界建构的经验所理解、信任和遵从。目前主观上的医方情感沟通的动力不足,客观上的沟通时间匮乏,导致了医患沟通的障碍。应当从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促进沟通从疾病转向体验、尊重和促成患者的自主决策等方面着手,实现知识图景与生活世界的交融,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8.
非医疗事故鉴定案例中医患沟通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某市医学会非医疗事故鉴定案例中存在医患沟通障碍因素的86份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大于60岁和14岁以下患者,初中及以下文化层次患者、中青年医师、外科医师较容易发生医患沟通障碍.医疗机构应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与沟通技能,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等方式来加强医患沟通.  相似文献   

19.
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需求非常之高,门诊常见有躯体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或以躯体症状就诊的心理生理障碍患者。医学分科导致的医学学科割裂正使得各学科在独立处理这些患者时都面临困难。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魏镜医生探索建立的多学科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理念的、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和访谈模式的UPSCALE查房模型设计用于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整合地去面对患者这个人和患者的症状,以有效地建立医患关系、实现对患者的有效治疗。其已在临床上显示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惊恐障碍作为一种精神科疾病,由于伴有明显的躯体化症状,使大多患者首诊于综合医院非精神科,极易引起该病的误诊误治,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卫生资源.针对这一情况,本期"临床决策研究"栏目中熊新英撰写的"从惊恐障碍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惊恐障碍就诊于综合医院误诊率高的原因及高误诊率导致的后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