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当今医学界所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通过透析细菌耐药的根源和机制,使人们认清细菌耐药性问题的实质,为制定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和预防细菌耐药性的措施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当今医学界所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通过透析细菌耐药的根源和机制,使人们认清细菌耐药性问题的实质,为制定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和预防细菌耐药性的措施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面对细菌耐药性的客观存在,分别从四个方面讨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即首先是人类如何对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第二是人类如何对待抗菌药物,第三是人类如何认识细菌耐药性,第四是临床医师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确保最佳疗效及遏制细菌耐药性。笔者提出“六化”,即做到用药适应证规范化,做到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常规化,提倡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治疗选药合理化,逐步做到推广病原菌耐药性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化,强调抗感染治疗用药方案个体化,评价疗效制度日常化。它是追求抗感染疗效最佳化,遏制病原菌耐药性有效化,力争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最小化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4.
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细菌耐药性的客观存在,分别从四个方面讨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即首先是人类如何对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第二是人类如何对待抗菌药物,第三是人类如何认识细菌耐药性,第四是临床医师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确保最佳疗效及遏制细菌耐药性。笔者提出“六化”,即做到用药适应证规范化,做到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常规化,提倡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治疗选药合理化,逐步做到推广病原菌耐药性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化,强调抗感染治疗用药方案个体化,评价疗效制度日常化。它是追求抗感染疗效最佳化,遏制病原菌耐药性有效化,力争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最小化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面对细菌耐药性的客观存在,分别从四个方面讨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即首先是人类如何对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第二是人类如何对待抗菌药物,第三是人类如何认识细菌耐药性,第四是临床医师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确保最佳疗效及遏制细菌耐药性.笔者提出"六化",即做到用药适应证规范化,做到感染性疾病痛原学诊断常规化,提倡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治疗选药合理化,逐步做到推广病原菌耐药性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化,强调抗感染治疗用药方案个体化,评价疗效制度日常化.它是追求抗感染疗效最佳化,遏制病原菌耐药性有效化.力争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最小化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6.
临床指征优先谨慎使用抗菌药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抗菌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类药物。根据卫生部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监测结果,我国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抗菌药物压力是细菌产生耐药性最重要的原因。对于临床谨慎使用抗菌药物来说,知晓和掌握使用指征是非常重要的,在任何情况任何时候,指征是优先考虑的。抗茵药物使用指征包括治疗性用药指征和预防性用药指征,尤其是预防用药方面。本文讨论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包括感染诊断与治疗性用药的关系、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内科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指征与药物选择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抗菌药物滥用会导致耐药菌株形成、不良反应发生、加重社会和患者经济负担三个主要问题。人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临床角度阐述了合理使用抗茵药物中若干医学伦理问题,医疗政策、医院管理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影响的不可替代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良好医患关系的注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医患关系伦理要求。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要求医生必须要有相应的伦理决策能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要求医生要主动参与社会伦理讨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人与微生物伦理关系的要求,是社会资源优化使用的重要内容并普惠与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恰是良好医患关系注释。医疗政策、医院管理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影响不可替代,医生应主动介入且有社会广泛参与的伦理讨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是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没有临床思维而一味强调"重拳猛击"做加减法犹如盲人摸象不可能带来好的结果。寻找感染部位,以部位为导向的抗菌治疗策略帮助我们梳理临床思路,分析疾病过程,找到病原微生物,探讨去除病灶可能性,选择适当通透性的抗菌药物,并调整其剂量和给药方式,才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改善患者预后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人与微生物伦理关系的要求,是社会资源优化使用的重要内容并普惠与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恰是良好医患关系注释.医疗政策、医院管理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影响不可替代,医生应主动介入且有社会广泛参与的伦理讨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因与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渍疡、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防治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细菌耐药性的迅速增加使临床根除率不断降低.人们在抗菌药物选择、防治策略制定、疫苗和药物研发中存在诸多需要反思的问题,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试图采用辩证思维的方法重新审视幽门螺杆菌病的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因与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防治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细菌耐药性的迅速增加使临床根除率不断降低。人们在抗菌药物选择、防治策略制定、疫苗和药物研发中存在诸多需要反思的问题,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试图采用辩证思维的方法重新审视幽门螺杆菌病的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细菌耐药性及其防控中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研发与细菌耐药机制的发展互为因果且相互促进,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构成严重威胁。理性认识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并在其防控中进行理性思考是提高感染性疾病治愈率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4.
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研发与细菌耐药机制的发展互为因果且相互促进,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构成严重威胁.理性认识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并在其防控中进行理性思考是提高感染性疾病治愈率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5.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和细菌耐药性是当今医学界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从哲学角度,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入地剖析了细菌耐药性和抗生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以系统的观点提出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全面措施,包括:首先,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其次,发挥正确的导向;最后,树立微生态观,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长期得不到纠正,细菌耐药稳步攀升,正引起医学界、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就宏观上的抗菌药物使用政策与微观上的临床用药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介绍了国际上关于抗菌药物政策的研究以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新观点(尽早开始经验性治疗、“降阶梯”治疗策略、运用抗菌药物PK/PD原理指导临床用药、短程治疗)。主张调整宏观抗生素策略,去除该政策单纯、片面限制使用和应用药敏实验结果指导临床用药绝对化的做法。吸纳国际上的新成果,强化监管力度,更多采用教育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长期得不到纠正,细菌耐药稳步攀升,正引起医学界、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就宏观上的抗菌药物使用政策与微观上的临床用药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介绍了国际上关于抗菌药物政策的研究以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新观点(尽早开始经验性治疗、"降阶梯"治疗策略、运用抗菌药物PK/PD原理指导临床用药、短程治疗).主张调整宏观抗生素策略,去除该政策单纯、片面限制使用和应用药敏实验结果指导临床用药绝对化的做法,吸纳国际上的新成果,强化监管力度,更多采用教育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抗生素的不适当使用,造成了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目前医学上一个难题。从微生态平衡的角度,辩证地对抗生素使用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控制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策略。为有效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产生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烟草危害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挑战之一。传统的控烟策略主要依赖健康宣教、烟草税和控烟条例等手段,但是较少考虑到吸烟行为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心理机制,因此仍不能有效帮助吸烟者成功戒烟。行为科学的发展为助推吸烟者成功戒烟提供了新视角。以实施主体和干预的影响机制为划分标准,可将助推戒烟的行为干预策略分为由政府和公共健康服务部门执行的情境型干预策略和认知型干预策略以及吸烟者可自主执行的情境型和认知型干预策略,一方面便于吸烟者和相关部门选取可执行的戒烟行为干预策略,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开发和验证助推戒烟的行为干预策略提供参考。虽然基于行为科学的助推干预策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未来研究仍有必要进一步在真实世界中验证和评估戒烟助推干预策略的效果。未来也有必要进一步将行为改变技术融入到数字化的戒烟服务或应用小程序中去以提升其效果。未来也需要考察如何应用戒烟助推干预策略防止电子烟产品的负面影响并减少这类策略的误用和滥用。  相似文献   

20.
王妍  董妍  朱琳 《心理科学》2014,37(6):1426-1431
儿童情绪胜任力是指儿童拥有情绪知识,对自身和他人的情绪进行识别和理解,并调节和表达自身情绪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在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减少儿童危险行为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研究者开展了以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改善、压力应对能力提高及情绪识别和管理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干预项目。未来可进一步探究学校、老师、同伴及儿童自身的人格特点等对其情绪胜任力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可从增加个性化干预及提升干预长期效果等视角进一步完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