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再手术中应用纳米炭对甲状旁腺保护和引导颈淋巴结清扫的作用与价值。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116例D T C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纳米炭组)64例和对照组52例,试验组在术中先向残余甲状腺或癌灶或肿大淋巴结内注射纳米炭0.1ml~0.3ml不等,对照组不使用纳米炭。观察两组辨别甲状旁腺的个数与准确性,以及在颈淋巴结清扫个数的差异。同时观察两组术后常见并发症有无差异。观察组使再手术的D T C患者的甲状旁腺识别率为92.2%,辨别出3个及以上甲状旁腺比率为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8%、36.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中央区与侧颈区淋巴结清扫的个数比较,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增加术后并发症,而且,其一过性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并发症尚有下降趋势(P<0.05)。纳米炭对DTC再手术中的甲状旁腺的识别率和区域淋巴结的黑染,使甲状旁腺易于识别和保护,有利于更为彻底清扫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尚可降低一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探讨纳米碳混悬液淋巴示踪在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及对辨认甲状旁腺的作用。将165例初治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碳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期等方面大致平衡。纳米碳组向患者原发病灶周围注射0.1ml纳米碳混悬液,待第Ⅵ区(中央区)黑染后再行常规甲状腺淋巴结清扫手术。术后检查黑染组织有无甲状旁腺。对照组不做术中纳米碳注射,直接手术。结果显示纳米碳组清扫的黑染组织中淋巴结数量高于对照组淋巴结清除数量,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碳混悬液淋巴示踪使第Ⅵ区淋巴结黑染率为96.4%。而在黑染组织中未发现甲状旁腺。在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纳米碳,可以明显提高第Ⅵ区淋巴结清扫数目,有利于保护甲状旁腺。  相似文献   

3.
比较两种示踪剂(美兰、纳米炭)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收集早期乳腺癌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纳米炭组、美兰组,术前10分钟~20分钟将两种示踪剂经乳晕周围及肿瘤周围皮下注射,美兰0.5ml~1.0ml、纳米炭0.2ml~0.5ml,首先行SLNB,然后常规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以病理检查为标准,分别对SLNB的灵敏度、准确率、假阴性率等进行评价。结果,110例患者均找到了蓝染(美兰47例)或黑染(纳米炭63例)淋巴结,其检出率相同,均为100.00%。纳米炭组与美兰组的灵敏度分别为92.86%、100.00%,准确率为85.71%、85.1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米炭组假阴性率为7.14%,美兰组假阴性率为0.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米炭及美兰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行SLNB是可靠的,两种示踪剂在SLNB中的灵敏度、准确率及假阴性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探讨甲状腺癌后方回声衰减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囊性变形成的病理学基础.选取本院住院经手术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研究初步认为甲状腺结节中纤维化的成分是形成结节后方回声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液化坏死、退行性病变及滤泡扩张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囊性变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探讨Zuckerkandl结节(ZT)在甲状腺手术中对上甲状旁腺的定位与保护作用.对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行甲状腺手术患者351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ZT在左侧叶甲状腺的发生率为89.0%(268/301),右侧叶中的发生率为87.3%(254/291),共计5例患者出现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一过性下降,未有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损失患者出现.ZT为甲状腺手术中探查上甲状旁腺提供了新的途径与解剖标志,值得引起甲状腺外科医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超声应用的不断普及,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检出率激增,其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所占比重逐渐上升。PTMC的第一个特征即发病率高,进展缓慢,预后较好。另一个特征就是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对大多数患者而言,颈部淋巴结转移对于患者生存期的影响较小,却会增加复发风险。正是由于PTMC的这些特征,如何对不同的PTMC患者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已经成为了临床工作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其临床诊治热点进行一述评。  相似文献   

7.
评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行甲状旁腺全切除术或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选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16例对照组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其余24例研究组行甲状旁腺全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参数,并随访观察其疗效。研究组症状缓解时间、iPTH、血磷及血钙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但术后泵钙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相对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发现研究组累计未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旁腺全切除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建议选择积极的甲状旁腺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的术式,完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TET)是不是微创手术,该选择何种入路,对甲状腺癌手术是否合适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完全腔镜治疗甲状腺癌手术的适应证是:有美容要求的女性或者肿瘤直接≤2cm;手术方式:腺叶全切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者加侧区清扫.手术前应该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要严密随访.TET手术技术日趋成熟,而且是安全、可行;但要完成TET甲状腺癌根治术,术者除了具有娴熟的腔镜下手术操作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开放甲状腺手术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探讨甲状腺术后低钠血症发生的原因、程度及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400例甲状腺术后患者的血钠水平与所用止血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中43例发生低钠血症的患者的严重程度与性别、年龄、手术范围、疾病的良恶性、去氨加压素的使用、术后低钙血症、术后低钾血症、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使用去氨加压素出现术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使用蛇毒血凝酶及未使用止血药物的发生率(P0.05);发生术后低钠血症的患者中,使用去氨加压素出现中重度低钠血症的概率明显高于非使用去氨加压素组(P0.05),甲状腺术后低钠血症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范围、疾病的良恶性、术后低钙血症、术后低钾血症、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因素无显著性相关(P0.05)。因此,甲状腺术后使用去氨加压素可能诱使低钠血症的发生并加重低钠血症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共3 383例,筛选出符合IMPC为实验组,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本组IMPC 167例,占同期乳腺癌4.94%,年龄29岁~80岁,中位年龄54岁.淋巴结转移者共135例,占80.8%,淋巴结转移数目≥4个共105例,占62.9%,HER2阳性率58.7%,与ID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为一种少见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淋巴管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行为.应与其他类型肿瘤进行鉴别,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选择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亚甲亢组)60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亚甲减组)120例和对照组60例,测定血清TH、血脂、CysC和Hcy,计算血脂比值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亚甲亢组TC、TG、LDL-D、LDL-C/HDL-C和LCI降低,以LCI降低最显著,HDL-D、TC/HDL-C、TG/HDL-C和non-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亚甲减组TC、TG和LDL-D、LDL-C/HDL-C和non-HDL-C高于对照组,HDL-D低于对照组,亚甲亢组CysC明显升高,而Hcy降低(P0.05),亚甲减组CysC降低,而Hcy明显升高。因此,动态监测TSH、血脂比值、CysC和Hcy,对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向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转化及其并发CHD的预测有重要的价值,联合检测有望成为理想的优化组合项目。  相似文献   

12.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治疗技术。在甲状腺外科领域,该技术主要用于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和甲状腺癌术后颈部孤立淋巴结转移以及因手术风险过大而无法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然而,国内部分医生盲目扩大了RFA治疗的适应证,甚至将RFA用于可手术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初始治疗,现有甲状腺结节消融共识和甲状腺癌治疗指南均对此持反对态度。笔者通过总结国内外应用RFA作为PTMC初始治疗的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认为目前使用RFA作为PTMC的初始治疗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不符合肿瘤治疗的"无瘤"原则,明显增加再手术的难度,易损伤甲状腺周围的重要组织器官。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指南出台之前,不推荐使用RFA作为PTMC的初始治疗,临床医生应该严格把握RFA的适应证,引导PTMC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癌是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经过外科等有效治疗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高达98%。甲状腺手术中对邻近器官的功能保护效果对于患者长期生命质量非常重要。"视觉思维"指视觉信息结合和其他知觉,经高级神经中枢处理,形成思维及创造的活动。由于机器人外科系统技术革新,外科医生获得全新的视觉图像和操作方式,应用视觉思维可以对甲状旁腺、喉返神经等邻近器官的处理做到更好的功能保护。在甲状腺外科中,临床医生应训练"视觉思维",首先打牢局部解剖知识和开放、腔镜手术图像基础,了解并掌握机器人的新技术与传统开放及腔镜手术的不同特点,提高手术效果,特别是功能保护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探讨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出现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及相应的疗效。按照手术时间长短将患者分为T1(n=311)及T2(n=404)大组,然后再分别将两大组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干预性治疗;B组患者仅进行术前体位训练;C组患者同时进行术前体位训练、术中灵活体位摆放、术后常规应用纳米颈部穴位贴。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2天内出现体位综合征的情况,将记录数据予以统计学分析。不论在T1组或T2组,C组患者出现头痛及呕吐的几率明显低于A组及B组(P0.01)。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为多因素所致,术前术中术后多手段干预,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患者不适症状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老年甲状腺结节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笔者及科室老年甲状腺结节的诊治经验,对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144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老年甲状腺结节以多发为主;压迫症状、异物和不适感、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是老年甲状腺结节患者主要的手术指证;术中发现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有脂肪沉着;病理方面良性结节的钙化率较高;患者术后切口水肿比较明显;暂时性低钙血症的发生率较高;虽然术前麻醉ASA评分较低,但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未上升。老年甲状腺结节患者以全麻为宜,最好采用双甲近全切除术,这不仅可避免术后复发和再次手术率,更可减少甲状腺素制剂的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介绍笔者及科室老年甲状腺结节的诊治经验,对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144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老年甲状腺结节以多发为主;压迫症状、异物和不适感、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是老年甲状腺结节患者主要的手术指证;术中发现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有脂肪沉着;病理方面良性结节的钙化率较高;患者术后切口水肿比较明显;暂时性低钙血症的发生率较高;虽然术前麻醉ASA评分较低,但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未上升.老年甲状腺结节患者以全麻为宜,最好采用双甲近全切除术,这不仅可避免术后复发和再次手术率,更可减少甲状腺素制剂的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前期病变,近几十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在上升。目前对于DCIS患者具体的手术方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尽管大量证据证明保乳术和全乳切除术对于DCIS患者术后的复发率相似,但是目前DCIS的手术治疗依旧应用全乳切除术较多。而且对于保乳术切缘的宽度大多数学者推崇2mm的阴性切缘宽度,但尚未达成共识。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可考虑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以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造成较大的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8.
总结提高胰头癌手术切除率、手术技巧和治疗效果的经验。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9月起收治的39例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解剖性探查、蚊式钳勾划技术,对36例病人全部一次性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手术切除率92.31%,剥离出的癌灶侵犯血管壁的断缘组织中镜下见到癌细胞25.93%,淋巴结转移率47.22%;胰周神经节、丛侵犯率55.56%,并发症发生率25.00%。解剖性探查、蚊式钳勾划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率。  相似文献   

19.
通过检测甲状腺良恶性病灶中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及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甲状腺癌钙化及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实验组选取钙化和非钙化各30例的乳头状甲状腺癌病例共60例,对照组用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15例和甲状腺腺瘤15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良恶性甲状腺组织中VDR及OP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良恶性之间、乳头状甲状腺癌钙化与非钙化之间以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VDR与OPN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灶(P<0.01);VDR与OPN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淋巴结转移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与乳头状甲状腺癌是否钙化及大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并存在正相关性.肿块钙化或大于1cm的乳头状甲状腺癌VDR和OPN的表达明显增高,VDR和OPN表达亦为正相关(P<0.05).因此,VDR和OPN蛋白增强可能参与了乳头状甲状腺癌钙他的形成以及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共3 383例,筛选出符合IMPC为实验组,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本组IMPC 167例,占同期乳腺癌4.94%,年龄29岁~80岁,中位年龄54岁.淋巴结转移者共135例,占80.8%,淋巴结转移数目≥4个共105例,占62.9%,HER2阳性率58.7%,与ID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为一种少见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淋巴管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行为.应与其他类型肿瘤进行鉴别,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