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程医疗的法律规范分为事前的公法调整和事后的民法救济。民法调整远程医疗的法律规范根据主体之间不同的法律关系主要为侵权责任法和合同法。虽然远程医疗中所涉民事主体较多,主体间的法律关系相对复杂,但在发生医疗纠纷时,远程医疗比传统医疗最为复杂之处在于对事实及主体间责任比例的认定而非法律不完善所引起的法律适用困难,法官根据现有民法规范和民法理论,仍能正确裁判,为民事主体提供事后救济措施。我国目前缺乏且亟需的是对远程医疗行业制定相应行政法予以事前的规范。  相似文献   

2.
医疗损害责任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医疗法律问题。中美两国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改革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诉讼机制在美国医疗损害责任中的作用由强变弱,医疗诉讼起诉由易变难,医疗损害赔偿由不限制到相对限制,行政管理式的医疗过错责任制度由无到逐渐提议。我国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改革恰恰相反,即诉讼制度的作用由弱变强、医疗损害起诉由难到易,医疗损害赔偿由相对限制到不限制、行政管理式的医疗过错责任制度从有到无。我国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改革趋势值得反思。建议借鉴美国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改革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聚焦了"诊疗损害责任"、"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责任"和"医疗产品责任"这三种医疗损害责任形态。应纯化我国的医疗损害责任法。"诊疗损害责任"与"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责任"在责任主体、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上具有同质性,异样的只是构成要件的认定标准。"医疗产品责任"不应存在于以"医疗服务提供者"为责任承担主体的"医疗损害责任"法之下。  相似文献   

4.
医患关系属于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在我国医疗侵权纠纷诉讼实践中,判断侵权责任的归属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与难点。以一则先后在三所医疗机构就诊的孕妇死亡案为例,分析我国医疗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特别是其中医疗过错的认定标准,并探讨医疗侵权责任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侵权责任法》:开启医疗损害赔偿新纪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侵权责任法>的出台意味着医疗损害赔偿首次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了统一,医疗损害赔偿二元化将被消除,这有利于促成医惠纠纷的和平解决,但<侵权责任法>确立的医疗损害全额赔偿原则对医疗行业的发展、医疗机构公益职能的履行将造成不利影响,医疗损害赔偿城乡二元化仍未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医患关系属于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在我国医疗侵权纠纷诉讼实践中,判断侵权责任的归属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与难点.以一则先后在三所医疗机构就诊的孕妇死亡案为例,分析我国医疗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特别是其中医疗过错的认定标准,并探讨医疗侵权责任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调查对比的方法,对医患之间在医疗损害责任鉴定上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医疗纠纷发生后,医患之间在损害责任处理及鉴定路径上分歧很大,目前医疗纠纷处理在体制、方式等方面存有很多问题.可见,我国医疗损害责任鉴定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医学发展的需求,必须寻找新的路径予以优化.  相似文献   

8.
关于在医疗机构中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救助制度是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医疗机构中的医疗救助制度则是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在分析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医疗机构中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的构想,并对医疗机构中的医疗救助制度的性质以及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进而对在医疗机构中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低治愈率患者受到医疗损害后,难以依照传统因果关系理论证明其最终损害与医疗过失行为间存在因果关系,故无法得到赔偿.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内,可转换最终损害概念,借鉴国外“期待权理论”处理相关问题.但“生存可能性”是统计学结论,若具体患者生存可能性实际并未降低,被告的侵权损害责任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0.
医疗救助制度是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医疗机构中的医疗救助制度则是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在分析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医疗机构中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的构想,并对医疗机构中的医疗救助制度的性质以及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进而对在医疗机构中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第三方远程医疗模式的理性思考,阐述了不同主体视角下第三方远程医疗模式面临的伦理困境:患者面临知情权与诊疗需求的冲突,隐私权保护等伦理问题;第三方远程平台视角下,面临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冲突;求诊端医生面临患者的质疑,患者生命健康与自身利益保护的伦理困境;远程端医生面临推卸责任以及自身利益和社会效益冲突的伦理问题。进而提出加强规划和宣传,明晰权利义务;规范平台准入和医疗责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解决医疗伦理问题的常设机构,健全医疗伦理监察制度等建议,以期推动远程医疗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的背景下,通过对医疗技术管理新政的解析,从医疗技术伦理审查与监管的视角,提出医疗机构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医疗技术临床准入与应用管理责任,务必完善和扩大现有机构伦理委员会在医疗技术伦理评估及监管中的职能与范围,根据不同医疗技术的特点,完善审查流程、提高审查质量,并积极联合卫生行政部门建立有效的第三方定期评估与注重患者反馈的跟踪审查机制,从而有效地防范医疗技术风险,保障医疗技术的安全与合理应用,更好地维护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13.
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保险模式和制度设计是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成功的关键。与商业性的责任保险相比,相互制医疗责任保险具有成本低、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及风险控制和维护行业利益等多方面的优势。相互制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应当在组织构成和保单条款等方面符合其相互性特点和医疗行业的实际需要。相互制医疗保险组织在分散医疗机构责任风险的同时,应当代替医疗机构全面介入医疗纠纷解决过程,从而提高解决医疗纠纷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关于"医疗公证"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为规避风险 ,分清责任是非 ,1999年 3月 4日我国武钢二医院成功地为 87岁高龄的患者周梅根实施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这是我国首例经过公证的手术[1] 。此事经新闻媒体报道后 ,各地医疗机构纷纷效仿。医疗公证 (medicalnotarization)便成了处理医疗纠纷的一个亮点 ,褒贬不一。医疗公证是个全新的课题 ,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按照公民、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申请 ,对法律行为或者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事实 ,证明它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的非诉讼活动。公证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 ,是国家预防纠纷、维护法制、…  相似文献   

15.
医疗市场化失败后的法律和伦理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法律上对于医疗机构的民事主体定位,虽然暂时满足了医疗市场化的需要,但却淡化了医疗机构所应承担的公共伦理职责.私权与公共伦理之间的剧烈冲突,最终使得医疗市场化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6.
过度性医疗、保护性医疗与防御性医疗是发生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三种性质不同的医疗行为,对这三种医疗行为内涵的合理界定是对其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前提.过度性医疗是一种违法医疗行为,保护性医疗在一定条件下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医疗行为,防御性医疗则是一种性质“待定”的医疗行为.医师是否依法履行告知义务也是区分三种医疗行为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7.
美国医疗知情同意案例评介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在美国的医疗活动中,知情同意是规范医患关系的一项伦理道德原则,同时,美国司法活动也在医疗事故背景下适用知情同意说,并形成一些司法适用的医疗知情同意的标准和告知责任的范围,介绍和讨论对涉及到这些问题的三个有影响的判例。  相似文献   

18.
国内医疗人工智能研究日益增多,具有多学科合作,并以数据驱动的特点。走访深圳开展健康领域人工智能研发的企业、医疗机构以及研究机构的开发者,了解到存在监管不足、数据收集及处理过程欠缺标准化、责任不清等挑战。并且,面临应该如何遵循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原则,如何合法合规收集、利用、共享数据并界定责任等问题。从医院进行伦理审查实践层面探讨医疗人工智能的研究价值、科学有效性、风险受益等的审查要点;医疗人工智能研究的法律考量主要包括个人信息收集和利用的边界,以及侵权责任主体的认定。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对社会特殊弱势群体的医疗救治中面临很多的难题,构建和改善现有社会特殊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体系具有重要社会意义。通过对医疗机构对社会特殊弱势群体的医疗救治中个人信息隐匿、用药不及时、医疗经费落实难、医疗机构管理不够完善等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如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知情同意执行力度、深化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以及强化各部门联动,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特殊弱势群体医疗救治中面临的伦理问题,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同时最大化提高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0.
从医疗活动的特点谈医患法律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医疗活动具有独特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医患双方会形成独特的法律关系.在诊疗康复关系和强制性的预防保健关系中,医患双方不能以合同关系论处,而在自愿性预防保健关系和特殊服务关系中,双方却只能用合同来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