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气乎形器乎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在"神气"与"形器",即西医唯"形"在解剖组织中论功能,中医重"神"在阴阳神气中论形器.但我们长期把中西医区别定位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把中医局限在西医解剖结构框框里,在有形中"寻求中医的实质,从六经、命门、三焦到证本质,孜孜不倦,大有不在‘形器'中找到证明中医科学的证据誓不罢休之势."[1]但事与愿违,故不少人否定中医,提出用西医解剖结构之生理病理改造中医.  相似文献   

2.
西医药理研究认为,黑豆不具有保护肾上腺免受抑制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因此认定"黑豆补肾"是"伪科学"。基于"同气相求"、"以形补形"、"以脏补脏"等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想,论证黑豆具有补肾之功。从黑豆补肾之中西医认知分歧可看出,中西医"补肾"的内涵不同;西医否定"黑豆补肾",从而认为中医是"伪科学"之偏见产生的根源,是中西医认识体系的差异。中医有一套自己的"道理"观,发轫于国学,产生于世代经验的累积。唯有西医"去偏见化",深入理解中西医差异内核,中西医才能和谐共生、共谋发展。  相似文献   

3.
许宗惠  林仲贤 《心理科学》1997,20(4):303-306
本研究采用类例判断法,在不同光源下对22张图片肤色样本逐一地进行主观评价。使用的照明光源为D65、CWF和A三种标准光源,色温分别为6500K、4150K和2856K。垂直照明,45°观察.肤色样本的视角为2°。实验结果表明:观察者在A光源下比D65光源更容易地评价肤色样本的质量,即在D65光源下的满意样本,在A光源下其喜爱程度趋于提高,而对不满意样本的喜爱程度趋于降低或基本相同;在三种照明条件下,被评为最佳肤色的样本与真实肤色有些偏离,色调略为偏黄,亮度较高,饱和度则非常接近;在肤色的波长范围内,亮度较高而饱和度偏低的肤色样本往往是优选样本。  相似文献   

4.
关于病灶与证象两种疾病观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和西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 ,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病理学体系 ,西医的病理学基础是病灶 ,中医的病理学基础是证象。病理学的不同 ,导致中西医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的全方位认识差异。1 病因病灶即指机体结构发生的异常改变 ,这是西医进行病理判断的基础 ,有灶即有病 ,无灶便无病。因此病因便是导致病灶出现的原因 ,如果找不到致使病灶发生的原因 ,那么该病便被称为病因不明疾病。在这里 ,因果关系是进行病理判断的根本原则 ,而直接原因更是被格外看重 ,间接原因和多重原因相对而言不被西医病理学注意。…  相似文献   

5.
1 既辨证、又辨病 ,诊断学上的中西医结合中医重宏观 ,西医重微观 ;中医重整体 ,西医重局部 ;中医重辨证 ,西医重辨病 ,这是中、西医学的优势和特点。分而言之 ,中医是辨证论治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证候”之后 ,再根据中医的藏象、经络、气血、病因病机理论 ,在证候与自然、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分析中 ,确定病因病机以辨证求因 ;而西医是“辨病施治” ,根据来自病人、作为认识疾病重要线索的症状 ,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仪器或实验室检查 ,以明确局部的病灶 (器官、组织、细胞 )的病理改变 ,或产生这种病理改变的致病因子 ,做…  相似文献   

6.
走出中西医结合模式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汇通的实质是站在中医的立场理解西医、解释西医、评价西医;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则是站在西医及西方自然科学的立场理解中医、解释中医、评价中医。从表面看,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思路相反,但从深层看,两者并无本质区别。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模式与当年的中西医汇通一样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汇通的实质是站在中医的立场理解西医、解释西医、评价西医;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则是站在西医及西方自然科学的立场理解中医、解释中医、评价中医.从表面看,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思路相反,但从深层看,两者并无本质区别.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模式与当年的中西医汇通一样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8.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中医存废争论;提出中医究竟科学与否是争论的核心所在.中西医在理论建构、研究方法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和不可通约性;各有优缺点.西医趋向于科学的范畴;中医则更趋向于哲学的范畴.医学领域天然倾向于实用主义;即疗效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中西医应该携手并进;共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西化中医"创新"之悖论纪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导论 中医辨证唯象论与西医实证解剖辨病的结构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逻辑概念;"中西医结合"者,乃需求是于辩证法科学理论概念的统一和谐.  相似文献   

10.
中医博大精深,不可将"汇通"、"科学化"、"废止"、"结合"中的其一作为中医现代化的唯一途径,而必须是同时包含有上述诸多内容的,经整理分析后可概括为引进、补充和存疑这三条现代化路径。引进部分,根据其可通约性将西医直接拿来补课;补充部分,根据其各自特色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存疑部分,根据其接受度暂时搁置从无谓争议中解放出来。这样的现代化努力,可能会出现"中医取代西医"、"中医补充西医"和"中医被西医覆盖"这样三种局面,而其最终究竟如何将完全取决于中医各界的努力程度。  相似文献   

11.
选取88名大班儿童(43名女童和45名男童)及90名在校大学生(42名男生和48名女生)为实验被试,通过心理量表评分,探讨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肤色和亮度对儿童卡通面孔吸引力影响。结果显示:(1)幼儿与成人对卡通面孔最佳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评价存在差异;(2)幼儿评价女童卡通面孔眼嘴间距离占面长24%时吸引力最优,两眼间距离占面宽41%时吸引力最优,但未达显著。成人评价女童卡通面孔也存在纵向“黄金比例(19%)”现象;(3)男童卡通面孔不存在最佳比例;(4)幼儿偏爱偏白肤色,而成人偏好白里透红;(5)受众性别与卡通形象性别均对肤色偏好有影响;(6)亮度高的儿童卡通面孔更具吸引力。结论:卡通面孔吸引力受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肤色与亮度等因素显著影响,卡通设计需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受众来设定面部特征空间关系与肤色等要素。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政府陆续派遣众多使臣或使团出洋考察、访问,其中西方近代医学受到这些出洋外交官的普遍关注。这一时期的出洋外交官大多能认识到西医的先进之处,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中西医观:一部分人崇尚西医、摈斥中医;另一部分人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二者并行不悖。中西医观的形成与这些出洋外交官的个人经历及时代环境都大有关联,他们对中西医的体察与认知,更是引发了对中国与西方巨大现实差异的思考。实质上,中西医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技法各有所侧重,应当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审视中西医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肤色色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色差测色计对548名3—17岁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脸颊部肤色色度测定,分别测出X、Y、Z三刺激值及x、y色度坐标。结果表明: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平均肤色色度值为x=0,3828,y=0.3454;反射率为26.02%;主波长为590.2nm;刺激纯度(Pe)为27.4%。女性的反射率略高于男性,反射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下降的趋势。男性的肤色刺激纯度则略高于女性,饱和度随着年龄增长而有逐步增大的趋势。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结果和成年人的比较,反射率较之成年人高3%左右,饱和度则低4%左右,主波长则较长约0.9nm。  相似文献   

14.
在长期奉行中西医结合方针发展至今的医疗机构,已经形成了以西医疾病分类体系为主的疾病诊断体系,"治未病"的"未病"已与中医的传统认识大相径庭。"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推进,医疗机构中"治未病"专门机构的设置,与原有医疗机构的中医医疗体制出现了结构上的不和谐、矛盾和冲突。在厘清中西医学对于"病"和"未病"认识与界定的差异基础上,探讨了出现这种结构性矛盾和冲突的内在原因,提出了基于"治未病"的理念,如何在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内,科学地建立和发展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5.
前 言 对人类肤色光谱反射特性的研究早在1926年C.Sheard就进行过,其后1939年E.A.Edwards和S.Q.Duntley又系统地对不同人种肤色的光谱反射特性进行了测定。1948年G.B.Buck和H.C.Froelich曾对美国白人的脸部肤色进行较为系统的光谱反射特性的测定,并与黄种人(日本人)及黑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对人类肤色特性的研究除具有人类学、人种学、生物学上的意义外,在实用方面,由于人类肤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面部自然肤色色域范围及典型肤色色样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仲贤  孙秀如 《心理学报》1997,30(4):337-344
分别采用一自Au-CH-1型自动测色仪及一台302D型自动测色仪对中国人的面部自然肤色,从新生婴儿直至老年人的色度特性进行了广泛取样的测定。测定人数共1668人,其中新生婴儿至2岁幼儿508人:3-17岁的儿童及青少年548人;18-78岁的成年人及老年人612人。被测者的籍贯包括26个省市,除汉族外,还包括蒙、臧、维,壮等1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被测人数约占总被测人数的6%。首次确定了我国人的面部自然肤色的色域范围及皮肤反射率的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具有我国人典型自然肤色色样一套。所得结果已被应用于电视、电影、摄影及照明等部门。  相似文献   

17.
病证周一论     
中医和西医是两大立体网络系统,虽各自有其发生发展过程,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一,如同一病人中西医两种诊断,中西医病名证名,其概念的外延相交叉,相交部分呈现交融状态,即是二者同一的条件。就客观而言,两系统之交融状态是病证同一的前提,就认识而言,只有先认识病证同一,方能认识这二系统之交融同一。所谓病证同一,是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对西医疾病全过程本质认识,移植西医病名转化为中医的基本证,初步实现中医病证与西医病名在理论与临床上融汇同一,进而实现中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的困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中西医结合的误区11 中西医结合概念的混乱此概念是以50年代毛泽东的讲话为依据而概括出来的。但是这一概念的确切定义,即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至今仍含糊不清。按照毛泽东的原意,他希望中医和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医学术与西医学术取长补短,相互配合,经过长期努力,逐...  相似文献   

19.
病证同一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和西医是两大立体网络系统,虽各自有其发生发展过程,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一,如同一病人中西医两种诊断,中西医病名证名,其概念的外延相交叉,相交部分呈现交融状态,即是二者同一的条件。就客观而言,两系统之交融状态是病证同一的前提,就认识而言,只有先认识病证同一,方能认识这二系统之交融同一。所谓病证同一,是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对西医疾病全过程本质认识,移植西医病名转化为中医的基本证,初步实现中医病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生儿到三岁幼儿肤色色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台302D型测色色差计对我国508名从新生儿到三岁幼儿(男性250人,女性258人)的肤色色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新生儿期(出生1—14天)的肤色色度与婴儿期(2月—12月)及先学龄前期(1—3岁)有着明显不同,新生儿的肤色更偏于黄红,平均主波长为587.6nm;反射率为25.4%,明显较之其它年龄阶段为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肤色逐渐增加黄的成分,反射率也逐渐增高,到2—3岁阶段达到最高峰,平均反射率为32.1%。刺激纯度(饱和度)在新生儿期(1—14天)为30.4%,较之其它年龄阶段为高,但从婴儿期(2—12月)开始则明显下降,而从先学龄前期(1—3岁)又逐渐回升增高。这种情况可能代表我国黄色人种儿童肤色发展变化的一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