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向性指意识活动或者意向行为朝其对象的指向性或者关于性。在意向性理论中,如何说明"意向对象"尤为重要,因为意向性乃是意识对对象的指向。本文首先考察了三种关于意向对象的实质性理论,并指出它们各自困难。随后,笔者考察并拒斥了一种关于取消意向对象概念的观点,并认为在思考心灵、意识等问题的过程中,意向对象概念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重构了胡塞尔式的现象学意向对象概念,并认为该概念是合理和融贯的。本文试图论证,根据胡塞尔,意向对象就是向意识(心灵)显现的现象。而根据(意识)现象的概念内涵,现象没有它向其显现的主体或意识就不能存在。  相似文献   

2.
倪梁康 《现代哲学》2003,(3):93-98,92
现象学把近代思想的主客体的对立关系及其思维模式化解为意向活动与其构造的意向相关项之间的意向性联系,从而将自己定位在以心理体验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和以思维内容为研究对象的逻辑学之间。这个基本思维态度和思维方式也体现在现象学对语言、符号和意义的理解与分析上。本文试图通过对胡塞尔第一逻辑研究的意向分析的重构来展示现象学分析的这一基本特征,同时也指明语言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3.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相似文献   

4.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相似文献   

5.
在《逻辑研究》的第五研究中,胡塞尔批评了布伦塔诺的“表象”概念,批评的焦点只有一个:布伦塔诺认为表象是所有意向体验的基本的意向性结构,而胡塞尔则认为客体化行为才是所有意向体验的基本的意向性结构。布伦塔诺的表象理论奠基于描述心理学的分析,也即是以他对“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6.
现代哲学中凸显的"意向性"主题据说发端于布伦塔诺。他以"意向的内存在"为基本依据区分"物理现象"与"心识现象"。然而,他并未将"意向的"主题化和术语化,它可被"对象的"替换。如果从布伦塔诺特定的经验立场出发,拥有"意向的内存在"的心识现象同时具有真实的存在,而物理现象只有意向的存在,常识现象只有超越的存在。三种现象中,只有对心识现象方可作出明证判断。"意向的"在现象学中向"意向性"主题转变表明哲学或是对实践问题作出退让,或是陷入玄虚;在语言分析哲学中向"意向性"主题转变则表明哲学或是对语言或是对常识作出退让。  相似文献   

7.
吴建国 《学海》2005,3(6):30-33
具有客观惟一性的客体世界是人的认知对象和生存环境,但主体(人)并不拥有本身无"象"的无限层次的客体世界.主体能依据器官和仪器感受源于客体事物的信息,并在已有的经验(知识)体系帮助下对客体信息进行释读成"象",从而建构出自己拥有的认知世界.主体通过价值世界的选择引导着自身实践,在满足主体需要的同时改造着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8.
在其两篇论同情的论文(2008、2012)中,耿宁从儒学和现象学的角度切入同情问题,借助胡塞尔的同情理论刻画了同情的一般意向特征,讨论了同情在反思与前反思、自身意识与他异意识之间的理论关系。仅就同情的意向特征来考察耿宁的相关论述,可刻画出同情的意向结构:虽然想象行为在某些同情经验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想象本身并不是同情行为的决定性要素。具体来说,同情是一种特殊的"他人感知",后者是感知行为与当下化行为的意向融合;就其意向结构而言,同情更类似于图像意识而非纯粹的想象意识。进而言之,同情意向性不是单一意向性,而是一种特殊的双重意向性,恰恰是这种意向的双重性使我们得以理解他人视角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9.
感受被设想为有双重功能:第一,感受作为呈现性内容,是意向性的经验基础;第二,感受作为意向性活动的认知充实,在对经验性意向行为的明证活动中充当认知理由。胡塞尔早中期现象学中,感受还被刻画为被动性、非概念性和非构造的内在于意识的素材;而在先验转向之后,胡塞尔倾向于修正这一理解,感受拥有主动性,概念性和构造性。然而,这两种理解都会从构造和认知理论上带来两难困境,要么无法解释意向与认知活动的经验根基,要么会走向观念论。这个两难困境根植于感受概念本身,或许可以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中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韩连庆 《哲学研究》2012,(10):97-103,129
<正>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对现象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黑尔德(K.Held)认为,如今在哲学世界中许多地方都在讨论意向性的概念,例如语言分析和认知主义。"现象学不仅是在诠释最宽泛的理论行为时才依据意向概念,而且也可以借助于这个概念而将更多的哲学清晰性引入实践和伦理的领域"。(黑尔德,第74页)但是,由于意向性作为一个哲  相似文献   

11.
先验主体性与客体性尽管在概念上相互对峙,但作为人类经验与实践的出发点,它们在运作上却从一开始就是浑然一体的。构成主体性是让在时空中对象化了的客体呈现在主体面前并获得意义的意向结构,意动主体性却是让主体获得目的性并将目的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象化的意向结构。在构成主体性和意动主体性之间的互动中协辩理性的介入,是使规范伦理学有可能在交互主体性的平台上展开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系统把握空专名的意义机制应立足于有关指称对象存在问题与指称行为本身问题的区分与关联。基于"假装"概念的分析,可准确把握意向性在空专名指称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只有在空专名本体论上坚持一种广义的实在论,才可为虚构对象提供适当的居所。关于指称行为的意向性分析有助于把握和充分发挥指称作为一种"行动"的实质与功能,进而把握"意向对象"的形成机理。以明确指称过程的实质为指针,可以明确:内涵和外延是思想层面的范畴,含义和指称是语言层面的范畴,概念的内涵表达为名称的含义,概念的外延表达为名称的指称对象;只要搞清楚这些层面区分并把握其中的关联,便可去除笼罩在空专名身上的神秘光环,并把握描述论和因果论之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普遍直观和范畴直观建立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之上,本质直观才是纯粹形式范畴的真正体现,向本质直观的突进体现了现象学从描述心理学向超越论现象学的突破.借用胡塞尔在内时间研究中得出的新的意向结构,本文将表明,本质直观建立在多维的意向流形之中,相合推叠和本质类型是纵意向性构造横意向性的结果,本质直观中的本质概念只能被理解为横意向...  相似文献   

14.
意向相关项概念是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并因此也是其现象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意向相关项是一个抽象的内涵实存物,是把弗雷格的意义概念从语言表达领域向意识行为的所有领域的一种推广。它由两个部分构成,即意向相关项的意义和论题特征。每一个行为都有一个意向相关项,但意向相关项不是行为的对象,而是行为指向对象的中介。意向相关项不是通过我们的感官而被知觉到的,而是通过现象学反思获得的。  相似文献   

15.
心灵感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透过对认知活动和意向活动的分析,阐述了人类心理活动在思维传递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及社会环境对其的辅助影响。  相似文献   

16.
集体意向性: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意向性(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的概念是近十多年才得到发展的。根据传统意向性理论,意向性是个体心灵(或大脑)才具备的。那么,集体没有大脑,如何可能具备意向性状态呢?我们知道,个人意向虽然影响并最终决定了个人行为,但人们并不总是单独行动的,人类行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集体行为。当前学者大多认为仅靠个人意向是无法解释集体行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对集体行为具有根本性影响的集体意向性问题。本文第一部分阐述引入集体意向性概念的理由,第二部分讨论集体意向性的累积性解释及其不足,第三、四部分从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视…  相似文献   

17.
刘高岑 《哲学动态》2005,(11):30-35
心理意向性论题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F.Blentano)引入现代哲学.20世纪前半期的意向性研究主要在现象学传统中展开.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语言哲学的逻辑演进,以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心理意向性则成为当代心智哲学的重要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意向性更进一步成为当代哲学探索人类心智的性质、构成、特征和归属问题的焦点.当代西方心智哲学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众多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意向实在论,二是意向工具论.本文首先阐明意向性论题的内涵及其在人类心智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然后考察当前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两种代表性理论,并扼要评述它们在人类心智研究中的意义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中医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活动,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翻译的全过程包涵了译者与现实的互动体验与认知.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探讨了认知理论在中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时中医术语及中医典籍<伤寒论>译文的分析,证明在中医文化传递中主体的认知体验对于语义选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人们思考一定问题时,都有一个“思维的模式”,它象一个“座标图”那样模范着人们的认识。人类认识的进步,是通过思维模式的转换来实现的。当我们把思维模式转换作为考察对象时,就会发现思维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有着迥然不同的性质。在认识的客体方面,无论是亚皇士多德所认识的物理现象,还是尔后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所认识的物理现  相似文献   

20.
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有四。之一,据世界观而形成,为世界观与认识,实践过程之间的中介。世界观为主体把握客体提供了总的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这种背景和框架不同导致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此外,世界观也只有内化为主体的思维方式,才能与具体的认识-实践过程发生联系。之二,为认知结构、价值指向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思维形式与思维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