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不少专家对反邪教法表示了关注.欧美学者多着眼于宗教自由,聚焦于反邪教立法与宗教自由的关系,对反邪教立法多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国内学者对反邪教法虽多持肯定态度,但其研究多集中在邪教的社会危害、反邪教刑事立法的理解与适用,对邪教是否属于宗教、反邪教与宗教自由能否以及如何实现两全等基本理论问题缺乏深入思考,至今也没有一部讨论反邪教法理论体系与制度建构的学术专著.理论研究的不足,人们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时常感到困惑.扬州大学刘正峰、周新国教授的《邪教的法律治理》的出版发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填补了这一空白.本文拟从反邪教法的理论体系与制度建构等方面,对《邪教的法律治理》作一评介.  相似文献   

2.
《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在医疗损害民事纠纷领域,医疗事故鉴定制度失去了实体法基础,应当废除;在追究医疗行为行政及刑事责任领域,医疗事故鉴定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且应当对现行医疗事故鉴定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建议成立“医疗鉴定”专门机构,将“医疗鉴定”作为一个独立的司法鉴定类别,将医疗事故鉴定作为医疗鉴定的一个子项目;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应当由临床医学专家、法医与法律专家共同组成;鉴定结论由鉴定专家以个人名义做出,从而为追究违法医疗行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全国首次法律逻辑讨论会于1983年9月15日至19日在哈尔滨举行。24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出版工作者102人参加了会议。现将会上讨论的主要问题做一概括介绍: 一、关于法律逻辑的对象法律逻辑有沒有特殊的对象?在讨论中有两种意见。  相似文献   

4.
问题意识是学生在学习中,在对知识形成理解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困惑、怀疑的心理。产生这种困惑心理后,学生就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维,从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问题意识,能够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在不断解决疑问的过程中扩展生物学习的思维,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5.
伪害案件中的附带民事赔偿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而且也是一个比较重要和复杂的问题。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个问题,对打击伤害犯罪和保护被害人在经济上的合法权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现行法律对如何审理附带民事赔偿案件只有两条原则性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现行医患信任法律制度的缺陷,探讨完善法律制度建设的思路与途径;搜集法律制度等文献资料,并开展访谈,对研究问题的现实存在提供佐证;结果发现,我国已经构建了医患信任的法律制度体系,但制度设计、实施存在缺陷;医患信任法律制度必须进一步完善、创新.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6,(3):212-216
刑事诉讼的目的是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刑事诉讼目的的选择决定了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取向,进而影响诉讼模式的选择和程序构造、具体运行规则的设计方向。在刑事诉讼目的论的研究领域,中外学术界提出了多种观点,存在颇多争议,尤其以我国所谓"双重目的论"中犯罪控制能否作为刑事诉讼目的之一,争议最大。因此,有必要在梳理已有学说观点的基础上,厘清目的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提出重构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医患信任的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现行医患信任法律制度的缺陷,探讨完善法律制度建设的思路与途径;搜集法律制度等文献资料,并开展访谈,对研究问题的现实存在提供佐证;结果发现,我国已经构建了医患信任的法律制度体系,但制度设计、实施存在缺陷;医患信任法律制度必须进一步完善、创新。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广告设计任务为实验作业,采用引导式问卷访谈了49名被试,比较广告设计专家、新手与生手的任务理解过程,研究专家对任务理解的特征。结果表明:(1)广告设计专家问题表征的结构包括信息提取、先期经验、算子和算子约束,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依次递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2)专家在任务理解过程中更注重从问题陈述中提取关键信息,其先期经验更多地体现设计对象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特征;(3)广告设计规则(算子约束)可能在专家头脑中已经内,化专家选择算子时对各种具体约束的考虑已趋于自动化。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于1991年6月27日至29日,在无锡举行了首届学术讨论会。薄一波同志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儒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早在四十年代初,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中便就儒学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刑律儒家化命题。此后,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1.
北京八中开展无神论教育课题后,中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困惑与思考的问题,非常值得研究与讨论。它不仅反应了同学们日常从社会上、家庭中接收到各种有神论思想的信息而产生疑问,同时也反映出无神论教育的缺位导致他们世界观认识的不稳定性。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哲学、理想、道德、法律和心理上有所涉猎,但是如何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还是需要科学无神论的教育。我们将根据同学们提出的疑惑问题,与无神论专家们共同展开讨论,在思想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火花。本期刊登有关“如何认识超自然现象问题”,今后几期还将讨论有关如何看待宗教信仰问题、如何看待迷信问题、科学家信教和名人迷信问题。希望广大读者和专家加入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法律制度的权利义务规则设计,均依赖于其对法律主体的一种制度性预设,因此考察法律制度运行的实效,需要研究该主体的预设与实践中的主体是否相符.在经济法律制度中,经营者、政府、消费者等主体同样存在着制度预设,而经济法实践中这些主体与制度预设的反差,可能是导致法律制度缺乏应有实效的重要原因.立法及法学研究应当对此引起重视,并进行相应的立法政策与制度预设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法律抛弃了亲属拒证权制度,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司法实践中的危害日益呈现.其实,亲属拒证权作为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证据规则,在中国古代法律以及当今的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立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它不但契舍了自然法标准和刑法的期待可能性理论,而且蕴含着独特的人性关怀品格,彰显了法的人伦精神,具有普适存在的相对合理性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道德法律化正当性的法哲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淑芹 《哲学动态》2007,1(9):16-21
正如约翰.罗尔斯所言:法律与道德的主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而道德的法律强制、法律制度的道德基础则是其中的重要问题。[1]在我国,表面上看道德法律化正当性的确证在学界的主流观点中已通论达识,好像无须多论,实则道德法律化的语义含义及其正当性理据,仍有细论之必要。一道德法律化疏正“道德法律化”的术语,尽管在学界及日常生活中是一个被普遍使用的概念,但其内涵仍需廓清。从目前学界流行的主要观点来看,基本是在立法的意义上,将道德法律化理解为把最基本的道德规则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制度。“道德法律化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借助于一…  相似文献   

15.
蒋沈寒 《学海》2003,(5):196-198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 0 0 2年 7月版 ,11+2 65页  法律的权威与话语的权威是一致的。法律的产生 ,表明社会需要运用法律建立一个理性的说理机制 ,在和平、说理的基础上解决社会存在的冲突和纠纷。那么 ,如何才能建立真正有效的法律说理机制 ,以便能够在法律领域进行充分的说理 ?如何才能在理性的基础上完成法律话语的合法性、正当性论证 ?法律如何为理性话语的发展创造一个有效的制度条件和相应的机制 ,使正确意见能够转化为多数人的意见 ?葛洪义教授的新著《法与实践理性》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本书在内容上分为三个递进…  相似文献   

16.
赵玉环 《管子学刊》2011,(1):103-107
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成的基础。根源于宗法制度的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在立法、司法等方面无不打上宗法制度的烙印,形成了以轻法律、重人情为特色的伦理型法律文化。在进行法治国家建设的今天,对宗法制度的学习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解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律师执业会见难、阅卷难和调查取证难是指律师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依法执业时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查阅案卷材料,依法调查取证时遇到的种种困难、刁难和限制的问题(下文简称“三难”)。由于法律对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和调查取证权规定的过于原则和抽象,使律师的这些权利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于是就产生了律师执业“三难”的问题。本文列举了三难的主要表现,具体分析了三难存在的原因,指出了“三难”带来的危害和后果。对“三难”问题提出了法律思考,并针对“三难”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8.
唐东楚 《学海》2008,(1):149-154
相较刑事诉讼而言,世界范围内民事诉讼中的陪审制度似乎前景暗淡,但其总的发展趋势仍然是"衰而不败".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的陪审制度,它在民事诉讼中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司法公信和权威的首要基础是人民大众尤其是具体案件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认同和理解,因此将具体案件是否适用人民陪审员制度,以及如何选择人民陪审员的选择权交给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不失为一种完善我国现行民事陪审制度的好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们收到部分来稿,对上层建筑的涵义提出不同看法,现将几种不同意见的主要论点摘登如下: (一)上层建筑“只包括统治阶级的各种观点及适合这些观点的各种制度”杨华贤同志在来稿中认为,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给上层建筑所下的定义是正确的。斯大林“把上层建筑的内容分为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和哲学  相似文献   

20.
乐国安   《心理科学进展》1986,4(3):59-65
在法律中“证人”是指以本人所知道的情况对案件事实作证的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证人是一些人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所担任的特定社会角色。证人制度在古罗马法中就已形成。古罗马法对证人资格有严格限制,如对于法律行为的证明,非在场人不得作为证人等。在现代西方一些国家的诉讼立法中,都有关于证人资格的规定。一般说,凡能了解和表达证言事实,并能理解宣誓的法律义务的人,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均可为证人。有的国家还认为鉴定人(如鉴定心理疾患的专家)可以充当证人,这些人便是所谓的“专家证人”。什么是证人心理学呢?简单说来,证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证人在担任证人这种特定的社会角色时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证人”这一身份,具有严格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某一案件中成为证人的人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