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盆腔炎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念珠菌、解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等。结合临床检测及文献报道,发现年轻女性盆腔炎解脲脲原体感染率较高,是盆腔炎的高发人群。解脲脲原体感染患者合并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情况相当严重。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病原生物检测,对于预防和有效治疗盆腔炎感染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盆腔炎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念珠菌、解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等.结合临床检测及文献报道,发现年轻女性盆腔炎解脲脲原体感染率较高,是盆腔炎的高发人群.解脲脲原体感染患者合并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情况相当严重.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病原生物检测,对于预防和有效治疗盆腔炎感染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来研究显示肠道细菌参与IBD的发生.本文针对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相关性,以及肠道细菌移植在肠道疾病及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探讨肠道细菌移植治疗IBD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手术后感染防治的思维缺陷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710061)隋东虎导师李兆志近年来研究发现,体外循环(CPB)手术后感染发生率远高于一般外科手术。造成CPB后感染的诸因素中,手术创伤、无菌操作技术、治疗环境等是微生物入侵及感染的条...  相似文献   

5.
对传染病的处理,根据几千年历史的共视,近半个世纪的科学进步,传染病的变迁,特别是今年突发传染病的暴发;以及传染病本身的三个特点即病原、传播途径及易感者等,预防为主应该是首要决策。目前引起全球震惊的禽流感,由于病原易变,同时野禽感染导致污染源不好控制,病禽感染人的病死率竟高达50%。从病原、病源及治疗方面都很棘手,未知数不少,治疗缺少现成的经验。因此防禽流感、人流感及治疗方面均要掌握预防为主的决策主体,无病有防,有病早发现,早治疗,既防播散又防加重病情,还要防止不合理施治造成不良反应及二重感染。  相似文献   

6.
对传染病的处理,根据几千年历史的共视,近半个世纪的科学进步,传染病的变迁,特别是今年突发传染病的暴发;以及传染病本身的三个特点即病原、传播途径及易感者等,预防为主应该是首要决策.目前引起全球震惊的禽流感,由于病原易变,同时野禽感染导致污染源不好控制,病禽感染人的病死率竟高达50%.从病原、病源及治疗方面都很棘手,未知数不少,治疗缺少现成的经验.因此防禽流感、人流感及治疗方面均要掌握预防为主的决策主体,无病有防,有病早发现,早治疗,既防播散又防加重病情,还要防止不合理施治造成不良反应及二重感染.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发生静脉血栓(VTE)事件的风险大约是正常人的2倍~3倍,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是研究发现IBD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与纤溶系统的改变、血小板异常、凝血系统的激活以及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有关。疾病严重程度、是否住院以及治疗的相关药物都影响着IBD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积极改善疾病严重程度,谨慎选择治疗药物对于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肝素在改善IBD患者的高凝状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应根据指南对静脉血栓的发生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分析79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感染部位、常见致病菌、导致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全组32例发生细菌感染,感染部位以肺部、腹腔多见。恢复饮食时间延长,术前肝功能C级、低蛋白血症、高血糖是感染的危险因素,肠道去污治疗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是尽可能的减少各种危险因素,有效的预防及早期确诊和治疗是防治细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涉及多基因的复杂疾病,传统的IBD的诊断方法是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结肠镜检、钡剂灌肠、病理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性诊断,但难以满足病因学及亚型分类,随着IBD易感基因的发现,采用血清免疫学和基因标志物来诊断和鉴别IBD与其他疾病以及评估临床病程及预后等成为可能。现将IBD易感基因以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分析79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感染部位、常见致病菌、导致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全组32例发生细菌感染,感染部位以肺部、腹腔多见.恢复饮食时间延长,术前肝功能C级、低蛋白血症、高血糖是感染的危险因素,肠道去污治疗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是尽可能的减少各种危险因素,有效的预防及早期确诊和治疗是防治细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IBD)病程迁延反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耗费卫生资源。虽然传统药物如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仍是目前治疗主流,但是大量有关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对IBD的治疗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IBD的治疗正步入免疫调节的生物学时代,多种新型生物制剂的出现为IB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选择。现就目前IBD药物治疗现状以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IBD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 透过现象看本质打开了肿瘤治疗的新局面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等微观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肿瘤的发生、转移与人类自身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免疫系统具有防御、监视、免疫耐受、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可以防范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并能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生物分子.研究中发现,肿瘤细胞不易被肿瘤患者的免疫细胞识别,自身的T、B细胞不能充分活化,导致机体不能有效清除肿瘤.针对肿瘤患者这些特点,人们运用免疫学原理对肿瘤治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实验室将具有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在体外扩增后回输到体内,发现肿瘤变小;在临床上还有用细胞毒性淋巴细胞、LAK/IL-2等细胞及细胞因子回输体内,杀伤肿瘤细胞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  相似文献   

13.
微生态药物包括益生物、益生菌及其复方产品合生素。国外大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已肯定此类药物用于儿童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各类感染及 H IV母婴传播等疾病状态中的疗效。微生态药物用于普通婴幼儿群体是安全的,但用于免疫缺陷、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处于临床危象的患儿或早产儿应谨慎。这是由于益生菌为活体,对于其潜在风险如传递细菌耐药、肠道菌群易位及其诱生性感染、诱发乳酸酸中毒和对肠道菌群的长期不良影响等,都需要在临床中仔细体察。本文重点回顾近10年来益生菌、合生素预防和治疗儿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除传统高危因素外还和动脉的炎性反应有关,如血管壁内炎性细胞的聚集,早期参与触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晚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微生物的慢性感染已被发现有增加卒中发生的危险,而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强弱程度也起到重要作用。微生物的感染通过多个机制影响卒中的发生。概述了感染、炎症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与治疗决策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BD)临床表现为反复的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甚至出现全身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女性患者遗传给后代的几率高于男性患者,重症炎症性肠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影响女性患者的生育力,女性患者在妊娠、分娩期常常出现IBD活动或暴发加剧,使患者病情复杂化,严重影响育龄女性的身体健康。如何正确处理育龄女性IBD患者关系其生育力和妊娠、分娩安全以及胎儿安全。本文将从IBD对育龄女性生育力、妊娠、分娩、哺乳及胎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帮助育龄女性IBD患者应对生育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主流医学虽已高度发达,但与病原微生物的战斗强度并未减低。细菌耐药问题无解,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研究艰难。针灸疗法从未脱离过与感染性疾病斗争的阵地,并在这种长期的斗争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包括部分急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部分急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以及感染造成的危重症(脓毒症)的针灸治疗,都展现了一定的治疗价值。基于这种经验的积累,面对日益严峻的细菌耐药问题,针灸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疗法应当给予积极关注。另外,在缺乏疫苗或特效抗病毒药物的情况下,针灸在病毒性感染(包括传染)的综合性治疗中的作用也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7.
我国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对于炎症性肠病尤其是难治病例的治疗有效,故本文对既往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干细胞移植对于炎症性肠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除传统高危因素外还和动脉的炎性反应有关,如血管壁内炎性细胞的聚集,早期参与触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晚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微生物的慢性感染已被发现有增加卒中发生的危险,而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强弱程度也起到重要作用.微生物的感染通过多个机制影响卒中的发生.概述了感染、炎症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与治疗决策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是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没有临床思维而一味强调"重拳猛击"做加减法犹如盲人摸象不可能带来好的结果。寻找感染部位,以部位为导向的抗菌治疗策略帮助我们梳理临床思路,分析疾病过程,找到病原微生物,探讨去除病灶可能性,选择适当通透性的抗菌药物,并调整其剂量和给药方式,才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改善患者预后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T细胞免疫球蛋白与黏蛋白‐3(Tim‐3)是 T细胞免疫球蛋白与黏蛋白(Tims)家族中一个重要的成员,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主要参与机体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节,与过敏、哮喘、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多类疾病相关。炎症性肠病(IBD )是一组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近年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