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慢性腰背痛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睡眠及疼痛症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对慢性腰背痛患者、抑郁症患者和对照人群的疼痛、抑郁水平、焦虑水平和睡眠质量进行测评,发现慢性腰背痛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增高,失眠较常见;抑郁症患者的焦虑和失眠现象严重,疼痛是其常见症状。结果提示临床上对慢性疼痛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的疼痛、情绪和睡眠问题予以评定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慢性腰背痛患者、抑郁症患者和对照人群的疼痛、抑郁水平、焦虑水平和睡眠质量进行测评,发现慢性腰背痛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增高,失眠较常见;抑郁症患者的焦虑和失眠现象严重,疼痛是其常见症状.结果提示临床上对慢性疼痛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的疼痛、情绪和睡眠问题予以评定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焦虑抑郁广泛存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中已成共识。心律失常患者合并心理问题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焦虑抑郁导致的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节失衡会进一步促使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发展。对于非器质性心脏病,β受体阻滞剂与抗焦虑药物合用有很好的疗效;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并发心律失常时患者的焦虑抑郁会进一步加重,甚至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增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病死率;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引起的焦虑抑郁更为常见。临床上对焦虑抑郁症状要有充分的重视,积极识别并诊断,以期进一步提高心律失常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焦虑和紧张,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引起焦虑的常见诱因是导致冲突的情境和事件。当个体感到自己的应对能力不能适应客观现实的要求时,焦虑就相应产生了。焦虑表现在身体方面的障碍有呼吸急促、心慌、胸闷、肌肉痉挛、头痛、失眠、两手湿冷、多尿等;表现在心理方面的障碍有注意涣散、肾张不安、精神恍惚、踌躇不决、抑郁多梦等。有的人焦虑可自行缓解,即当导致内心矛盾冲突的事件过后,心理紧张与不适等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而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重度抑郁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ial self-injury,NSSI)行为发生的风险因素,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焦虑自评量表、Barratt冲动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对160例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重度抑郁发作患者中NSSI行为发生率较高,性别差异不显著。伴NSSI组患者的冲动性、自杀危险、焦虑、自我责难、灾难化及人际关系得分显著高于不伴NSSI组(P0.05);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家庭实际适应性得分显著低于不伴NSSI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危险得分、冲动性总分、人际关系、自我责难是NSS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衰患者往往经历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焦虑抑郁、对生活失去兴趣等身体心理症状,是实施姑息照护的主要对象。但由于其疾病轨迹的不确定性、人们对姑息照护认识不足、缺乏有效工作模式等原因,导致姑息照护使用比例很低,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慢性心衰姑息照护实施现况,建议我国一方面可以加强姑息照护的宣传教育、积极探索慢性心衰患者姑息照护实施的最佳模式和最佳时机,并注重对整个家庭进行需求评估;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以推动姑息照护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UCLA孤独量表和18项简明症状问卷(BSI-18)对487名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老年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和焦虑情绪,男性患者的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重于女性患者。高学历患者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轻于低学历患者,有配偶患者孤独感低于无配偶的老年患者。(2)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感与躯体症状、抑郁、焦虑呈正相关,且焦虑和抑郁能显著预测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8.
交通事故是目前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主要原因之一,PTSD常常伴发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等,即使事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后,症状仍然可能残留或复发,容易迁延形成慢性病程,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综述了交通事故所致PTSD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影响因素、认知功能损伤、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对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相似文献   

9.
了解脑外伤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并探讨其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生命质量量表(MOS SF-36)对200例脑外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焦虑发生率为36.46%,抑郁发生率为42.71%,而且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与生命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负相关,即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者,其生命质量越低.  相似文献   

10.
焦虑抑郁不仅是高血压的促发因素,也是影响高血压发生及预后的不良因素之一.抗焦虑抑郁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消除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还可以减少降压药的用药剂量,增强降压药的疗效,而且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现就有关焦虑抑郁和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评价女性冠心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的个性化干预效果并探讨影响因素.试验组进行个性化干预,对照组不做任何特殊处理.干预后试验组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分数明显低于试验前(P<0.01),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试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36天,低于对照组的15.42天(P<0.01);文化程度、公费比例、疾病认知和病程影响焦虑的干预效果,疾病认知和单身年限会影响抑郁的干预效果.采取个性化干预的综合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脏病是一种很难治愈的一种疾病,绝大多数的患者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患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最终需要肾脏替代疗法来缓解症状,如透析治疗或选择肾脏移植。巨大花费同疾病本身使患者身心均受到很大的压力,CKD患者抑郁、焦虑情况普遍存在,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营养状态和治疗配合性及疾病的预后,因此解决其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50%成年癫痫患者伴发抑郁、焦虑情绪,影响了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本文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HAMD、HAMA)、生活事件量表(LES),对成年癫痫患者及正常人的抑郁、焦虑情绪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对照研究,探讨癫痫患者伴发抑郁焦虑情绪的比例、临床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医生的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从而全面提高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元分析评估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考察疗效影响因素,并评价证据质量。元分析共纳入35篇文献,研究发现:(1)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结束时对睡眠效率、入睡潜伏期、入睡后醒来时长、睡眠总时间、睡眠质量、抑郁和焦虑的效果量分别为0.66、-0.52、-0.47、0.20、0.34、-0.32和-0.33。(2)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与面对面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疗效同等;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疗效显著优于最小化治疗和药物治疗。(3)共病情况与支持形式对疗效有显著影响。证据质量评价表明睡眠效率、入睡后醒来时长、睡眠总时间、抑郁和焦虑5项指标的证据质量为中等,真实值可能接近于估计值;入睡潜伏期与睡眠质量为低,真实值与估计值可能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文拉法新是一种新型的抗抑郁药,它能较强地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而消除抑郁[1],但针对文拉法新在治疗抑郁症伴发的失眠和焦虑症状的疗效方面还缺乏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慢性疼痛与抑郁症具有高度共病性,但迄今尚无成熟理论能够阐释二者共病的神经心理机制。对慢性痛与抑郁的脑机制研究提示,慢性痛和抑郁常常涉及到相似的情绪脑区活动的异常改变;与此相对应的是,行为学研究发现,疼痛患者与抑郁患者在加工疼痛或抑郁相关信息时表现出了模式相似的认知情绪偏差(CAB)。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趋于一致,指出慢性痛和抑郁共有的情绪通路异常变化可能导致了相似的信息加工异常,是二者共病的神经心理基础,而认知情绪偏差则在行为上反映了这种变化,并且很可能是共病发生、发展及维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Schachter的二因素理论和Beck的认知模式观点出发,采用信念量表、广场恐怖认知问卷、躯体感觉问卷、Hamilton焦虑及抑郁量表,以抑郁患者和正常人两组作对照,调查了焦虑患者的焦虑、认知及躯体感觉的相互关系。初步结论是,“躯体损害性”自动想法和对躯体感觉的过分担心是临床焦虑的特征;“社会、行为后果性”想法似乎是焦虑和抑郁患者共有的。焦虑的认知内容是以“危险”为主题的,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在焦虑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危险”的负性自动想法和焦虑关系密切,而由非理性信念所反映的特定的认知图式可能促使患者过度夸大危险性。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两因素理论和Beck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8.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分析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病,因常规的药物和物理治疗效果不佳,我们的调查显示,多数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成为其求诊和持续接受治疗的障碍。本研究发现对这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和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分析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病,因常规的药物和物理治疗效果不佳,我们的调查显示,多数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成为其求诊和持续接受治疗的障碍.本研究发现对这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和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常发生抑郁及焦虑。而在严重精神症状(如抑郁或/和焦虑)者中有较高的冠心病发生率。抑郁增加冠心病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影响预后。其机制有如下几个方面:对医疗措施及生活方式改变的依从性差、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以及心率变异性降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由于其较好的耐受性且无明显的心血管副作用而应用于冠心病合并抑郁及焦虑的药物治疗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仍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确定抑郁及焦虑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临床上应更加关注焦虑对冠心病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焦虑能否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