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保险模式和制度设计是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成功的关键。与商业性的责任保险相比,相互制医疗责任保险具有成本低、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及风险控制和维护行业利益等多方面的优势。相互制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应当在组织构成和保单条款等方面符合其相互性特点和医疗行业的实际需要。相互制医疗保险组织在分散医疗机构责任风险的同时,应当代替医疗机构全面介入医疗纠纷解决过程,从而提高解决医疗纠纷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通过提炼医疗责任保险的五大核心要素,即推行方式、风险保障模式、购买主体、理赔要件及纠纷处理,归纳其所包含的五组关系,即强制与自愿;商业保险模式与互助性保障模式、社会保险模式;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政府;过错赔偿与无过错赔偿及医疗责任保险介入与不介入解决纠纷。并且,从含义、利弊及国内外现状等方面深入剖析上述关系。指出我国应强制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构建多元化的风险保障模式、实行多主体共担保费、采用过错赔偿及部分领域无过错赔偿相结合的理赔方式并应积极介入纠纷处理。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医患双方对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认知状况,对南宁市4家医院的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调查显示,39.7%的调查对象对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不了解;58.7%的调查对象认为第三方调解只可以解决小部分纠纷;35.2%的调查对象最看重第三方调解的中立性;48.7%的医务人员希望能节省费用;47.4%的患者希望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45.2%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疗责任保险的重要性不大。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立法与监督、培养有资质的调解员以及建立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医患关系属于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在我国医疗侵权纠纷诉讼实践中,判断侵权责任的归属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与难点。以一则先后在三所医疗机构就诊的孕妇死亡案为例,分析我国医疗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特别是其中医疗过错的认定标准,并探讨医疗侵权责任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医患关系属于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在我国医疗侵权纠纷诉讼实践中,判断侵权责任的归属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与难点.以一则先后在三所医疗机构就诊的孕妇死亡案为例,分析我国医疗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特别是其中医疗过错的认定标准,并探讨医疗侵权责任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推广医疗责任保险是近年来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政策。但是迄今的运行实践表明,医疗责任保险有名无实,既不能有效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也不能对医疗纠纷的解决发挥预期作用。从美国与德国在医疗责任保险实施效果上的严重反差来看,医疗责任保险的推行,需要有完善的法制与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支撑。未来应当将医疗责任保险与医疗意外保险同步推行,建立特殊的医疗风险社会保障制度,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才可能实现医疗责任保险的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7.
随着《侵权责任法》实施后法律适用的统一,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缺陷成为解决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主要障碍。从对各制度改造路径的分析可知:颠覆原有鉴定体制,新建统一鉴定专家库等方案制度成本过高;司法鉴定模式就专业性而言存在先天不足,制度改造困难;医学会鉴定模式能保障鉴定的科学性,而中立性需要提升。各地对具体鉴定运行规则的完善,显现了在原有医疗损害鉴定制度基础上改造的可行性,尤其医学会鉴定模式在修正了程序公正性方面的不足后,可作为制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医疗责任保险推行至今,已在全国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模式。以医疗责任保险为分析对象,考察医疗责任保险各主要利益主体之角色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而阐释医疗责任保险模式之构建原则以及在工具主义理念下各主要利益主体的各自定位。针对政府资助不足,保险方和医方供求不平衡,调解正义与效率失衡以及医学会鉴定欠缺中立等问题,唯有管制适当的政府、激励均衡的保险公司、公正裁判的第三方调解机构以及鉴定中立的医学会的共同参与,调整策略,发展规则,相互牵制才能共同推进问题的解决和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当前医患纠纷解决模式的法律与道德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医患纠纷的最终解决是通过传统的民事诉讼途径,然而,这种模式并不符合医疗案件本身的特点。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对医疗诉讼的制度设计重新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医患纠纷的最终解决是通过传统的民事诉讼途径,然而,这种模式并不符合医疗案件本身的特点.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对医疗诉讼的制度设计重新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1.
现有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难以有效化解矛盾;而仲裁具有中立、专业、经济等优势,可以适用于该领域。考察我国目前存在的医疗纠纷仲裁试点情况、参考劳动争议及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之得失,科学合理地设置医疗纠纷仲裁制度:利用现有的仲裁机制,增设医学专家作为备选仲裁员,负责鉴定医疗行为正当性和裁决医疗侵权责任,实行自愿仲裁、一裁终局,给医患双方提供诉讼外化解矛盾的新选择,并减轻法院审理该类案件在专业知识和数量上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2.
传统医疗差错处理中的"责备文化"不利于及时识别和纠正医疗安全系统中的薄弱环节乃至影响医学事业的发展,因此应当学习美国的公开揭露机制,将对待医疗差错的理念从"风险管理"转换为"患者安全",倡导引入公开揭露机制作为创新医患纠纷和解、调解解决机制的契机,通过确立无过失补偿制度来分担医疗风险,加强对医疗差错监督与管理的制度建设,以建立保障患者了解伤害事实的权益与维护医疗专业自主性的医患纠纷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3.
医患关系危机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调整医患关系的法律制度存在位阶低、效力弱,调整范围窄、操作性差,执法不严、适用法律混乱,鉴定结论公正性低,医患双方守法意识淡薄等问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制定统一法典、扩大立法领域、重建医患纠纷解决机制、调整鉴定机构、建立医疗服务审计制度、加强司法审判与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4.
签署知情同意书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当前医疗活动中由于缺乏人文关怀、患者对医务人员信任度下降以及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现阶段医疗投诉以及医疗纠纷逐年上升,投诉和纠纷内容多样且性质趋于严重复杂。在签署医疗知情同意书时,适时给予病人情感上的关爱,重视病人心理需求,采取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医疗活动,有助于在现代医学模式基础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5.
医师裁量权与患者决定权处理不当易导致医患纠纷.从医师裁量权与患者决定权的含义入手,分析了医师裁量权与患者自主决定权的冲突原因及表现.从法律制度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医师职业伦理的养成和医疗技术的提高等方面,提出了协调医师裁量权与患者自主权冲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医疗活动中由于缺乏人文关怀、患者对医务人员信任度下降以及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现阶段医疗投诉以及医疗纠纷逐年上升,投诉和纠纷内容多样且性质趋于严重复杂.在签署医疗知情同意书时,适时给予病人情感上的关爱,重视病人心理需求,采取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医疗活动,有助于在现代医学模式基础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司法路径解决医患纠纷的前提是有完善的医疗法律规范,医患双方自觉形成法律认同进而实现医患纠纷善治。当前医患纠纷法律规范逐步完善,恶性医患纠纷依然频发表现出法律认同困境:公众并未形成法律认同,医疗法律自身存在技术局限性,存在执法道德化倾向以及舆情研判怪象。因此,增进公众法律信仰、提高医疗法律立法技术、实现法治精神与道德自觉相契合、加强调研反映民意从而促进医患纠纷的法律认同、强化法律权威是解决医患纠纷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瑞典医疗无过失补偿制度是独立于医务人员过失的惩戒系统,这种"不究责"的责任形态具有解除医师后顾之忧和维护患者安全之功效。在分析了该制度所具有的社会保险属性、与诉讼制度并存、改善医患关系和提升患者安全等特点之后,提出此项制度对我国医疗资讯透明化、建立我国医疗损害救济制度和非讼化解决医疗纠纷三方面的启示,以期有利于我国从源头去除"可能"产生医疗伤害的医疗错误,并适当保障医患双方权益,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生物医学在推动人类健康的道路上出现的专科化弊端日益显著。整合医学以将医学各领域的知识理论和各专科的实践经验加以整合,使医学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优势,受到人们关注。但由于整合医学缺乏具体操作模式等困难,发展缓慢。对比分析以上两种医疗模式后提出专科化医学与综合医疗小组相结合的具体医疗模式,该模式具有减少漏诊、误诊率,减少医患纠纷,保证医学发展,控制医疗费用等优势。由于我国慢性病人群增多,医患矛盾激化,人们对于卫生资源的需求增加,这种新模式是未来医疗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不同医疗体制下医患信任关系之比较:中国与新西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选择实行福利社会制度和全民免费医疗的新西兰作为参照,在介绍和比较中国与新西兰各自医疗体制状况的背景下,分析中国与新西兰的医患信任状况。通过比较发现,两国在制度层面上患者均对医疗体制的信心不足;但在个体层面上,新西兰的医患信任程度要远高于中国,医疗投诉和纠纷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