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美感是情感的独特形式表现,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情感得到触发,对现实人生有所发现和感悟,产生一种审美情感体验。文学美感与一般美感同归而殊途,一般美感只关注审美对象的外部方面和表象就可以获得美感,而文学美感则要求读者尽可能完整地关注和理解文本内部的艺术世界,才能获得美感体验。由于文学书写的过程是作家内在心灵的激情燃烧和喷发,更是作家以其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来创造艺术形式的艺术沉思过程,因此,在文学欣赏中,读者要获得美感,就要精确和深刻地理解对象世界,与作者对话,进行认识性的思虑,这表明文学美感是情感与思虑的复合结晶。  相似文献   

2.
苏海霞 《美与时代》2005,(12):78-79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品味美、欣赏美的过程,这一过程令人陶醉,让人心向神往.  相似文献   

3.
文学插画作为插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论是作为绘画作品单独欣赏还是插入文学作品中理解阅读,文学插画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观赏性以及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因此,文学插画不仅是插画中的一员,更是书籍和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插画的创作不仅仅是由文到字的转化,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形象再现,更是富有多重性质的艺术创作。阐述文学插画的总体艺术风格特征,举例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对于我们更准确深刻地理解文学和文学插画作品、把握文学插画的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秦长栓 《美与时代》2014,(9):111-111
李清照(1084一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生平和创作,以南渡为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她的后期作品,多表现伤离感乱、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前的感情,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声声慢》是她晚年代表作品之一,为历代读者所欣赏。它有多种审美特质,很值得反复诵读。  相似文献   

5.
刘进 《学海》2001,(4):153-157
本文主要论述文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论述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形而上的文学观、小说观,以及其小说中形而上的幻想与虚构,形而上意象及其审美价值;说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形而上意味,富有形而上特征的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语言的色彩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启 《美与时代》2006,13(3):17-21
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地以色彩描绘客观事物,但却可以用表示或者暗示色彩的文字、语言符号组成画面,来引发读者对色彩的美感联想。因而文学作品也应讲究色彩的表现和运用,用不同色彩的对照,色调和光线的变化,来烘染由主题所规定的独特环境,表达作家的特定情绪和感受。  相似文献   

7.
科幻文学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超出读者认知的画面感是其突出的特点。科幻之美的产生,源于科幻文学的科学性处于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模糊的交界处。模糊的科学性使科幻文学成为可能,科幻文学的美也得以展示。科幻文学具有民族性和幻想之美。科幻文学对文学审美多样化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蔡卓荣 《美与时代》2008,(5):142-144
中学生喜爱的课外书是多种多样的.不过.其中大部分为文学作品.这一点表明,近些年来一些学者所谓的"文学终结"的说法完全是耸人听闻的.当然,今天中学生的文学审美趣味的培育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从其产生至今短短的几十年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其要旨在于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0.
移情说理论在中西方的美学及文学发展中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从移情的基本含义来看,中西方都认为是主体和对象之间构成的一种和谐的审美关系。西方的移情说,强调的是在审美欣赏活动中,将审美主体的感情移入客体,作对象化观照,从而使审美欣赏成为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中国的移情在审美观照下有其独特的内在共感体验。由于东西方思想根源的不同,审美观点、立场的差异,两者在对心与物、情与景的关系上也产生了分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有三个理论纬度:(1)"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诉求,这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深切的要求和理想。(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过程。(3)是"社会主义目标",或者说社会主义理想。文章以电影《百合》和小说《北京和尚》为例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两个角度来分析中国梦的具体表现形式,最后指出"美学的革命"与文学批评家的任务,文学批评应该是时代的良知,可以把历史事件与文学所包含和体现的人性融合在一起,对现实作出更深刻,也更有远见的分析和评价。批评家的任务不仅是让文学作品的审美形式更清晰地呈现出来,还应通过对文学作品"审美形式"的分析和把握,通过发现广大人民大众审美经验中积极的审美意义,达到引导和激励人民大众追求文化自觉和文化解放的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家最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2.
欣赏是提高审美力的有效途径,在美术欣赏中通过直观接触,静观评价,审美比较,审美综合创造感受美,提高审美力。在欣赏中能作到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进入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美术欣赏是一种以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为客体,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的美术活动。美术欣赏教育是感知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前教育学生美术欣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初步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和创造力,从而能更好的进行美术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4.
如何欣赏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深刻表达人类感情的一种艺术.它必须通过演唱或演奏的形式才能为听众所欣赏和感受,从而产生完美的艺术效果.与文学作品、绘画作品相比,音乐更能直接地深入人类的情感,影响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欣赏音乐呢?  相似文献   

15.
道教文学     
道教文学,即以道教活动为题材内容的文学作品。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道教的活动也反映在文学领域中。这类以道教活动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仅集中地见于藏内专集,而且也散见于藏外文学作品中。从藏内作品看,其中的赞颂、表奏、传记文集等类,基  相似文献   

16.
刘婷 《美与时代》2014,(5):113-113
一、引言 审美是只有人才具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关于美和审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是从人的实践活动中来考察的,认为审美是人在实践活动中观照和复现自身的一种活动,并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刘一象化”的论点。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无所不在,人的审美活动领域亦无所不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下,审美以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如何增强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己成为设计者对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要想获得审美的至高境界,必须凭借良好的感知,设计者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对生活中美的事物进行艺术概括和提炼,人们所追求的审美意识具有丰富的个性化差异,对美的感知不仅是审美的动力,而且是一种特定的情感感受状态。因此,设计是随着设计者对生活的感悟而产生的。《手绘大叔系列》正是在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之间产生。作者画笔下流露出的真情,让不少读者感受到了绘画的美好。画中用平常生活中的琐事,向读者传达了老年人的感情世界里,也可以像曾经年轻时一样互相表达和倾诉。研究编辑审美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编辑工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探讨的唯一问题是:美的欣赏是否遵循了普遍的类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些类型有着怎样的内涵。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审美的前文化根基与深层的跨文化维度,不仅说明了,为何同样的审美偏好模式可以在迥然各异的文化中发挥作用,同时也指出,某个文化的成员如何能欣赏来自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美学成就。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应当摒弃自身的文化主义偏见并正视普遍的审美维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在人们试图阐明的(审美)情境中,大多数的美学理论与分析趋向于将注意力倾注在其接受的方面,而不是其创作的方面。因此,注意力通常是集中在审美经验(强调知觉)、欣赏、以及评论家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上。当然,对于另一方面,即关于艺术家创造能力的本质,人们也做了一些工作,这种努力或许发轫于柏拉图的《伊安篇》。不过总的说来,人们的注意力大多被前一方面所吸引。而我希望在此强调审美创作的方面,因此还有必要作点初步的解释。譬如,我不打算更多涉及另一种常见的理论兴趣,它所关注的是通常认为由文学、音乐及美术所构成的艺术世界,不管它们的趣味是高雅还是拙劣。在《艺术即经验》中,杜威正确地将艺术活动看作一个  相似文献   

19.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首部根据文学作品绘制的画作,体现了顾恺之高度的文学修养、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以及高尚的思想情操。画家充分发挥了其高度的艺术想象力,营造了原赋富有诗意的意境氛围,在尊重文学原著的前提下致力打破书画界限,出色完成了从文学艺术向绘画艺术的转换。在对《洛神赋图》的图像学研究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当时绘画艺术对文学的自觉追求,而且可以感受到它内在所包含着的丰富、深刻且沉重的社会内容,这充分代表了一个时代美学思想。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继承了秦汉伟大的绘画艺术传统,开启了唐宋绘画典雅华丽的审美品格和基本格局,不仅开创了中国绘画长卷的先河,还开启了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新时代,将描绘人物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目标,着重表现自己的人格,表达了新的美的理想,使绘画境界达到新的层次,对后世的艺术审美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佛学文摘     
印度佛教与亚洲文学何乃英在《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著文认为:探讨印度佛教与亚洲各国文学的关系,既是研究印度佛教的课题,也是研究亚洲文学的课题。佛教与文学的关系及影响都是在印度国外的地区,如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由于这些地区接受佛教信仰程度不同,文学与佛学关系密切程度不同,但是其影响是相当深刻的。积极方面,一文化交流,促进国家宗教和文学的发展;二文学创作,佛教的观念和信仰起到丰富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增加文学作品浪漫色彩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