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传统诸子的义利观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它们在本质上具有"义利合一"的社会价值取向.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传统社会的"义利之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义"的确立来设定个体利益获得方式的评价标准."义"是社会交往的抽象原则,而"礼"则是"义"的具体化."礼"是通过"分"来实现的.将"礼"的规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公布即是"法".在传统社会中,"礼"相对于"法"来说具有指导性地位."礼"与"法"实质上是对"利"的一种调整机制."义·利·礼·法"关系的历史建构与展开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与法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熹编撰《家礼》,希望将儒家的礼仪能够全面贯彻到士庶的生活世界.《家礼》创设祠堂制度,祠堂成为士庶举行礼仪的圣凡空间.透过《家礼》,可见朱熹礼仪世界的神圣维度:祭之在祠、祭之在时、祭之以物、祭之以诚共同构建了祠堂为中心的神圣空间;同时,在祠堂举行的冠、婚、丧人生礼仪以及日常礼仪则显示了祠堂作为凡俗空间的面相.通过仪式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家礼是礼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狭义的"家礼"指家庭、家族或宗族用以维护内部秩序的礼仪规范和伦理观念。家礼文化指广义的"家礼",涵盖制度、器物、实践、观念等多个层面。家礼文化借助家礼典籍、私塾社学、家训规诫、家谱族谱、礼器服饰、传统建筑、家风传承等载体,实现其教化功能。传统家礼体现了中华民族家文化的独特气质与精神,是"礼文化"的核心内容与价值。借鉴传统家礼教化方式、路径,可以增进角色认知,涵养个人德性;吸收传统家礼伦理内涵有助于我们营造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称情立文"的制礼原则有助于促进社会礼仪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4.
景红艳 《孔子研究》2013,(1):99-107
周代天子大飨礼是天子款待高级贵族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是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礼目前已失传,结合金文和传世典籍可知,天子大飨礼由演奏乐歌、体荐飨醴、宴乐、宾射、赏赐、赋诗等六项主要内容构成。诸侯献捷于王、王大合诸侯、王室籍田及大型祭祀等是促成天子大飨的主要原因。大飨礼在当时具有多重政治功能,如有助于高级贵族参政议政;贵族阶层用以"观威仪,省祸福";天子为了"示慈惠"、"仁宾客"等。春秋时期,大飨礼因王道衰、礼仪崩而日趋没落。  相似文献   

5.
论荀子的德性教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从人性趋恶角度构建了自己的德性教化理论.恶在礼仪法度的制约下不仅可以改变,而且必须改变,经过教化"涂之人可以为禹".德性教化实乃"化性起伪",而伪是针对情的,只有对情进行矫正,才能对人性教化,情为教化之基;礼为教化之则,道德教化是个人遵守礼仪规范及人自身德性的自我迁化的过程,以心对礼以治情,从而以人的智识促进德性的提升;养为教化之方,以礼乐养情,陶冶、涵养人之德性,促进人的道德自觉.荀子的德性教化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是"礼".中华民族文化的"礼"源于自然,体现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核心思想."礼"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伦理观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追寻,探索的目标之一,是建构现代和谐社会的文化精髓.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对建构现代和谐社会的生态关系及生态伦理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学术以经、史为大道,踏入近代以来,经学迅速衰落,史学则像中国社会一样,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在建立近代中国史学新范式过程中,礼仪、宗教及其相关制度的研究引入注目,陈寅恪先生的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叙论之后便是《礼仪附都城建筑》,虽然礼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与传统礼学和礼仪研究不同,陈先生的研究超越了以往训诂与梳理沿革的研究范式,将之放在整个文化和社会的大背景下考察,使之成为认识南北朝隋唐制度渊源流变一条主线索.陈先生又在《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道:  相似文献   

8.
生产礼仪是形成和发展于早期华夏先民的渔猎、农耕、养殖活动而遗存于三代文明中的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礼节仪式性活动。在《礼记》中,狩猎之礼、渔礼、籍礼、桑蚕之礼、养兽之礼等生产礼仪的程序安排,包含着祈祷献祭的宗教信仰的内容,体现了先民对农业及对天地、神鬼、自然、人事之道的认识的象征含义,蕴含着早期文明社会组织利用生产推行教化的伦理意蕴。生产礼仪延续至春秋战国时期,受到礼家重视,与人们对待农业生产的态度有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期的生产方式、取食方法、分配形式,蕴含着先秦礼仪文化注重礼节仪式、实践操作、敬神奉献、意义象征的独特性质。  相似文献   

9.
如何克服只有高明而无下学、有理而无礼是理学从北宋到南宋的中心问题,朱子在<论语精义>、<论语或问>、<论语集注>、<朱子语类>中对"克己复礼"不断深化的诠释,正是通过经学诠释这一中国哲学特有的方式来响应此一问题.朱子对他之前宋代理学各家之说的辨析、取舍之细微处是最不能轻易滑过去的,对"以理易礼"说的批评则是关键所在,理不是愈来愈高,而是愈来愈实,学问的愈精处就是愈切实可循处."以理易礼"说一方面是只讲理而不讲礼,但更复杂的一方面是以为有理就自然能合于礼,从理到礼之间发生了一个跳跃或滑转,取消了对礼的下学的过程,而这一下学的过程正是儒学、理学的工夫所在,即只有在礼的下学中,在事事的应对中,儒家的社会、政治秩序才有保证."以理易礼"说取消实质性的礼的危险性更为隐蔽,在这一关节点上析理必须更精、更切实,不然就会出现后来的阳明后学取消下学与礼文而实为在社会上形成毁弃礼教之弊.朱子对"克己复礼"析理之精,正是为了警惕以后理学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文凸显朱子与宋明理学的精义在于对礼的重视,希图改变现今注重心性论的宋明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宋代士人积极致力于作仪化民,现存私修士庶仪典含通礼、专礼与杂礼,在体例和内容方面反映了两宋之別。北宋私修士庶仪典,除祭祀专礼之外,还包括仪文较少且偏重于伦理道德训教的家礼、家范、乡约,以及如《司马氏书仪》的"偏向经注的仪注体";南宋私修士庶仪典,除道德训教类与北宋礼书辑本,晚期更是出现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家礼》,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藉由对《司马氏书仪》和《家礼》之"丧仪"的比较分析,可以管窥两宋"仪注体"与"经注体"由合至分的过程。不同于汉唐以降知"仪"而不知"礼",仪注之学渐盛而《仪礼》经学渐衰的情况,南宋时期"仪注体"与"经注体"的分离,恰好是实践礼仪与《仪礼》经学分别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河流生命一词,多见于文学和艺术作品,用拟人化手法比喻河流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与"陈旧的,僵死的"相对.河流生命作为科学概念,即生态系统的一种具体形式的提出,既来源于全球河流生态危机胁迫产生的河流危机意识,[1]也直接来源于我国黄河管理过程中构建河流生命伦理实践的迫切需要.[2]河流生命有其自然与文化两种存在方式,本文旨在探讨河流自然生命的存在方式,重点对其出发点、立论基础和评价标准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2.
刘晓红 《心理科学》2001,24(2):245-245,235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汉淮南王刘安编著。唐刘知几说:“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其广博的内容中蕴含有颇为丰富的学习心理思想。本文即拟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自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逻辑产生以来,逻辑学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可说是方兴未艾。与之相伴的是逻辑哲学研究也在 20世纪的西方学术界开展得如火如荼。受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我国学术界自 20世纪 30年代始,在金岳霖、牟宗三、沈有鼎等先生的努力下,逻辑哲学研究逐步得到展开,特别是20世纪 80年代后,在一大批逻辑学者的努力下,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逐渐形成繁荣之势。王路、李小五、张清宇、张家龙和邹崇理等合力完成的《逻辑哲学九章》(张清宇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以下简称《九章》)则将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  相似文献   

17.
关于当前我国医患关系若干问题的评估意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2004年7月在大连举行的“医患关系-医疗诉讼-医患维权”的学术研讨会,就这个《评估意见》进行了讨论,现在发表的是依据讨论中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的文本。我们认为,建立医患之间的诚信关系,正确处理和协调当前医患间的一些纠纷,在如下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ational mechanisms based upon magnitude of reinforcement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rats. In two experiments, two-choice discriminations were trained in which selections of one lever in one external stimulus and a second lever in another external stimulus were reinforced with food.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scrimination was acquired more rapidly when one choice was reinforc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food pellets and the other with a smaller number of pellets than when other configurations of reinforcement magnitude were provided.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reversal of a two-choice discrimination was found to be facilitated by prior exposure of the animals to the revers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xternal stimuli and magnitudes of reinforcement. Thes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predictions from a stimulus or associative view of anticipatory processes based upon magnitude of reinforcement.  相似文献   

19.
走出价值相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江凌 《现代哲学》2003,2(4):55-60
价值相对主义的理论失误和实践危害,使大多数价值哲学论者都力图克服之。新康德主义的形式先验主义的思路,舍勒的实质先验主义的思路,布伦坦诺的经验直觉主义的思路,培里的现代经验主义的思路,都是克服价值相对主义的不同尝试,都有其合理因素。但由于它们各自理论的缺陷,使之难以真正克服价值相对主义。我们认为,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价值的本质,应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说明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才能走出价值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