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预测性、语义倾向性对惯用语理解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佘贤君  宋歌  张必隐 《心理学报》2000,32(2):203-209
通过两个移动窗口阅读实验,探讨了不同预测性和语义倾向性的惯用语在不同语境下的阅读时间。实验一发现:倾向字面意义的惯用语在比喻意义语境下有抑制效应;倾向比喻意义的惯用语在字面意义语境下有抑制效应。实验二发现:低预测性惯用语在比喻意义语境下有抑制效应;高预测性惯用语在字面意义语境下有抑制效应。研究结果否认了惯用语已词汇化的观点,支持了结构假说的观点,证明惯用语的理解是一个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2.
惯用语是比喻性表达的一种。对惯用语句法分析导致其字面意义的通达,对惯用语语义分析导致其比喻意义的通达,两种加工存在矛盾。针对这种矛盾,研究者提出惯用语理解的非建构观点、建构观点和关联理论假说。非建构观点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是比喻意义的直接提取;建构观点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词素发挥重要作用;关联理论假说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是寻求词素和整词最大程度的语义关联,以及语用过程中信息交流的最优功效。大量研究表明,不能简单的将惯用语加工的心理机制纳入统一模型内,惯用语加工受到材料和语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惯用语理解遵循多种心理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3.
马利军  张积家  杜凯 《心理学报》2013,45(4):391-405
惯用语是比喻性语言的一种。语义分解性的作用是惯用语理解机制争论的焦点。通过语义启动任务, 探究了汉语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和偏正结构的惯用语的意义理解模式, 揭示语义分解性在短的SOA (300 ms)和长的SOA (800 ms)下的作用。结果发现, 语义分解性独立地影响惯用语的意义激活:当SOA短时, 语义高分解的两类惯用语均表现出显著的字面义激活效应; 当SOA长时, 语义低分解的偏正结构的惯用语的意义激活的正确率优势明显。同时, 两类惯用语的语义分解性不同导致了语义激活启动效应的差异:当SOA短时, 语义低分解的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存在两种意义的激活效应, 语义高分解的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和偏正结构的惯用语存在字面义的激活效应; 当SOA长时, 语义低分解的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存在两种意义的激活效应, 语义高分解的偏正结构的惯用语存在比喻义的激活效应。研究证实语义分解性在惯用语加工早期即发挥作用, 在加工晚期, 语义高分解的动宾结构的惯用语的多种意义同时激活削弱了两种意义的启动优势。整个研究结果支持惯用语理解的混合表征模型和层级显性意义假说。  相似文献   

4.
以287名3-6年级小学生为被试,分析影响汉语阅读理解的语言学认知因素。结果表明:(1)语素意识、语音意识和正字法意识与汉语阅读理解均有显著相关,语素意识是汉语阅读理解最显著的预测变量;(2)阅读困难组和阅读水平匹配组的语音意识、语素意识和正字法意识的差异不显著;阅读困难组的语素意识和正字法意识显著低于年龄匹配组,语音意识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提示了汉语阅读困难是一种发展迟滞,该研究结果对汉语学习困难的评估与教育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语惯用语的产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积家  石艳彩 《心理学报》2009,41(8):659-675
惯用语是固定表达的一种。非构造观点认为, 惯用语已经词汇化, 惯用语理解是提取过程; 构造观点认为, 惯用语意义是建构的, 成分的字面意义对惯用语理解起重要作用。混合模型认为, 惯用语既有整体表征, 又有成分单词表征, 二者都可以成为表征和通达的单元。通过三个实验, 考察了汉语惯用语的产生机制。实验1考察在惯用语产生中是否存在整体表征和成分表征; 实验2考察在惯用语产生中是否存在从成分单词或成分词素表征到整体表征的激活; 实验3考察在惯用语产生中是否存在从整体表征到成分单词或成分词素的激活。结果表明: (1) 汉语惯用语属于混合表征, 既有整体表征, 又有成分单词、成分词素表征; (2)成分词素表征是惯用语整体表征和成分单词表征联结的桥梁; (3) 语义可分性影响惯用语表征。  相似文献   

6.
马利军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4,46(6):754-764
采用词切分范式研究汉语动宾结构惯用语的理解机制, 探讨在惯用语理解中加工的基本单元, 揭示汉语动宾结构惯用语的表征方式。研究发现, 词切分范式对语义分解性不同的惯用语有不同的影响。在空格切分的形式下, 语素切分和非语素切分抑制了对语义高分解的动宾结构惯用语的通达, 却未影响对语义低分解的动宾结构惯用语的理解; 语素切分、非语素切分和空格切分均增加了对语义高分解的惯用语的错误率。在阴影切分的形式下, 非语素切分抑制了对语义高分解的动宾结构惯用语的加工, 同样未影响对语义低分解的惯用语的理解。整个研究表明, 在汉语动宾结构惯用语的表征中, 既存在着语素单元, 也存在着整语单元, 但整语是汉语动宾结构惯用语加工的优势单元。  相似文献   

7.
汉语句子理解中语义分析与句法分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两个实验研究了中文句子理解中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的关系。实验1采用被试者自控阅读速度的方法,要求被试者对每个句子(合理句或不合理句)进行语法判断。结果表明,在歧义词(AW)和解歧词(DAW)上,合理句与不合理句的错误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实验2研究了语境对句子理解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有语境和无语境条件下,两类句子在歧义词和解歧词上的反应时,均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结果支持了句子理解中句法与语义加工的弱相互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8.
潘建忠 《心理科学》2005,28(4):917-922
该研究旨在了解年级、元理解策略指数,理解监控策略,对阅读理解的成绩的影响。研究表明年级高,元理解策略指数高的学生多采用全局语境的监控策略,成绩较好;年级低,元理解策略指数低的学生多采用局部语境的监控策略,成绩较差。  相似文献   

9.
探讨不同汉字解码技能在小学生阅读理解发展中的作用。208名二、四年级学生完成了认读准确性、流利性、声旁意识、形旁意识等汉字解码技能测验及阅读理解和言语理解测验。结果表明,汉字解码技能是阅读理解变异的重要来源。汉字认读准确性对二、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均有显著的独立贡献,汉字认读流利性仅对二年级学生有显著的独立贡献,声旁与形旁意识没有显著的独立贡献。结果对认识儿童阅读发展及有效促进阅读学习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10.
采用意义适合性判断任务,考察了语境位置对不同认知方式个体歧义句理解过程中抑制内部干扰的影响。结果发现:语境位置影响歧义句的歧义消解,对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作用方面,前语境优于后语境;在自然阅读的条件下,在句子加工的初始阶段,场独立个体能够更好的利用前语境信息抑制内部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场依存个体在句子加工的初始阶段对前、后语境的阅读时间上不存在差异,而在句子加工的后期需用更多时间才能完成对内部干扰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运用测量法和问卷法,以某市357名小学生为对象,探讨了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及其心理问题与行为适应性问题,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结果发现:小学生的品行不良、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适应问题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并受学习成绩的显著影响:成绩差的学生在这些问题上最严重;且品行不良和学习问题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小学生的品德不良水平与许多心理问题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五年级是一个转折点:在品德不良行为和许多心理问题中都是高峰,随后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2.
先通过收集和验证羞耻情境故事和情绪词来编制考察小学儿童羞耻情绪理解能力的测量材料,然后对300名1-6年级小学儿童的羞耻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的羞耻情绪理解能力随年级增长而发展,并且在2-3年级有一个快速发展阶段。(2)4种羞耻情境中,小学儿童在公德情境中的羞耻情绪理解能力最高,其次是当众出丑情境和欺骗情境,最低是学习情境。(3)小学儿童的羞耻情绪理解能力无显著性别差异;4种羞耻情境中,只有在公德情境中的羞耻情绪理解能力有显著性别差异,即男生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13.
沈烈敏 《心理科学》2002,25(1):57-59
该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能力问卷量表,结合教师问卷、个案访谈和调查等方法对80名小学四年级学生、94名初中一年级学生、85名高中一年级学生,共259名被试进行了假设一验证和范畴化认知方式与学业不良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学习年限段学业不良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得分均低于学业优秀者,且差异显著;各学习年限段学业不良学生间在这两方面的得分差异显著,呈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杨丽珠  马世超 《心理科学》2014,37(6):1377-1384
目的:划分初中生人格类型及考察初中生人格类型的年级与性别特点。方法:本研究使用初中生人格发展自我评定量表对某地区3602名初中生被试施测,使用潜在类别分析对初中生人格类型进行划分,使用无序多分变量的Logistic回归考察初中生人格类型的年级与性别特点。结果:依据人格类型划分的相关理论和潜在类别分析的拟合指数,初中生可划分为低控型,过度控制型和适应型三种人格类型,其中适应型人数占大多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适应型在初中生人格五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另两类;过度控制型有低情绪稳定性和低外倾性,同时有中等程度的亲社会性、智能特征和认真自控水平,低控型人格类型在大部分人格维度得分均较低。随年级增长,初中生适应型人数比例有显著下降趋势,过度控制型和低控型比例有所上升。性别差异方面,女生人格类型的适应型人数比例显著高于男生,过度控制型和低控型比例则显著低于男生。结论:依据自我控制和自我适应理论,初中生三种人格类型的划分得到重复验证,人格类型有显著的年级和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城乡中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有智 《心理科学》2003,26(2):240-243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西北地区942名初一至高三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学习动机呈现由附属性动机→威信性动机→认知性动机→成就性动机的强度递增特点,成就性动机是支配学习的优势动机;随年级升高城市生动机总强度下降趋势明显,农村生存在一定波动性;四类动机和归因在城乡、年级、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与学业成绩也有密切关系。教育教学改革应重视学习动力问题,加强对中学高年级学生、女生和城市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云南省中、小学生师生关系的发展趋势、类型特点和师生关系对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云南省中小学生9055名,调查了他们的师生关系和学校适应.结果发现:(1)云南省中小学生与教师的依恋和亲密性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冲突和回避性随年级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初中生得分最高.不同年级段学生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云南省中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存在三种类型:矛盾型、疏远型和亲密型.在矛盾型分布上,随年级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初中生矛盾型最多.在疏远型上,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高中生疏远型最多.在亲密型上,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小学生亲密型最多.在三种类型上,小学和初中年级段学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冲突性和亲密性是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预测变量,回避性对中学生有显著预测作用.(4)具有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显著好于矛盾型和疏远型.结论:应加强对学生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培养,更加重视对中学生师生关系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初中生社会善念的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实验1采用卡通插图范式和SoMi范式,以628名7~9年级初中生为被试,考察不同心理理论类型初中生的社会善念的发展;实验2使用社会互动情境和SoMi范式,以360名7~9年级初中生为被试,考察社会互动方式与反馈类型对不同年级初中生社会善念的影响。结果发现:(1)初中生的社会善念不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但7年级中高情感心理理论初中生的社会善念显著多于高认知心理理论初中生;(2)7年级初中生在积极反馈条件下的社会善念较多,而8年级初中生在消极反馈条件下较多,9年级初中生在这两种条件下则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合作情境中,初中生在积极反馈下的社会善念更多,而在竞争情境中,初中生在消极反馈下的社会善念更多。研究说明初中生的社会善念具有跨年龄和跨性别的稳定性,并且会受到心理理论、社会互动方式及反馈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其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江琦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5,28(1):227-229
采用《中学生考试心理和行为问题症状自评量表》对重庆市57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在家庭压力感、自卑、认知问题、强迫、怯场和自责上的平均分相对较高;各学生群体在考试心理问题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和学校类型的交互作用上,表现在年级和性别之问。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各因素都呈现出大致相同的发展趋势,即:高中阶段显著高于初中阶段;而各阶段内发展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校园压力来源及压力感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在自编问卷的基础上,探讨初中生校园压力来源,及压力感的特点。结果表明:初中生的校园压力主要有四个来源,学校要求、自我表现、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初中生的校园压力感有5种体验类型,低压力型;高压力型;学校要求敏感型:自我表现敏感型;同伴关系敏感型;初中生校园压力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二学生对学校要求有特殊敏感性,初一、初二年级自我表现方面的压力感突出,初三年级校园压力感总体水平较低;初中生的校园压力感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The current study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Arabic academic vocabulary knowledge among middle-school Arabic native speaker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the Arab population in Israel. For this purpose, Arabic academic word list was developed, mapping the required academic words that are needed for adequate coping with informational texts as appearing in the different content areas text-books. Six-hundred Arabic speaking middle school pupils from the different areas in Israel, representing the different Arab subgroups: general Arab community, Druze and Bedouins,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current study. Two academic vocabulary tests, including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academic vocabulary evaluation tests, were administrated to the students across the different age groups (7th, 8th and 9th). The results pointed t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7th and 9th grade in academic vocabulary knowledge. In contr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encountered between the different Arab sub-groups where the lowest scores were noted among the Bedouin sub-group, characterized by the lowest SES. When comparing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academic vocabulary knowledge between 7th and 9th grade, the results pointed to improvement in receptive academic knowledge towards the end of middle school but not on the productive knowledge level. In addition, within participants’ comparison indicated a gap between the pupils’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vocabulary.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existing scientific literature and to its implication of both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e domain of Arabic literacy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