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史上,悖论往往起着重要作用,著名的“芝诺悖论”揭示了运动中所包含的矛盾。向人们提出了怎样不仅在表象中而且在概念中把握运动这个严肃问题。“康德悖论”即四个二律背反揭示了辩证思维的矛盾本性,为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  相似文献   

2.
汪志坚 《世界哲学》2023,(1):124-133
从思想传记的角度看,对康德哲学的反思塑造了罗尔斯政治哲学的形成、转向和终局。学界对罗尔斯和康德思想渊源论题主要有“貌合神离说”和“近而远之说”两种观点,前者认为罗尔斯前期对其正义理论的康德式阐释是基于对康德的误读,后者认为罗尔斯后期政治理论致力于疏离康德学说。借鉴学界对康德实践哲学的新近研究会发现,“貌合神离说”误解了康德的道德心理学,而“近而远之说”则误解了康德法权论与其伦理学的关系。澄清这些误解之后会发现,罗尔斯和康德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渐近关系,即“行合趋同”。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说,二元论“在哲学的发展上”是“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就我们理解所及,它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二元论是哲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互相转化的过渡桥梁。费尔巴哈的热忱的信徒阿·劳讲过一段批判康德的话:“康德哲学是有两面性的〈模梭两可的〉。它既是唯物主义,又是唯心主义。理解康德哲学实质的关键就在于它的这种二重性。……‘自在之物’是区分康德的唯心主义和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的东西,它架起了一座从唯心主义通向唯物主义的桥梁。这就是我对康德哲学的批判,谁能驳斥这个批判,就请驳斥吧……”(《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哲学,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批判》1882年莱比锡版第87—89页)我们为什么要驳斥这种正确之见呢?  相似文献   

4.
意识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学界一直未辨明康德怎样理解意识。最近它再次引起国际主流康德学界热议。对此目前存在一个基本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康德继承了伍尔夫的区分论,认为意识是某种高阶思想;另一种观点认为他继承了克卢修斯的内感觉论,认为意识是高阶感觉。两种观点都认为意识是某种高阶表征,而康德是当代意义上的高阶理论者。两种阐释都是片面的,其根源在于低估了康德意识理论的复杂性。康德实际上认为存在两种意识现象。第一种是统觉性意识,它是主体对自身心灵状态(作为属己状态)的知觉和思想。它是高阶思想和高阶知觉的独特统一体,既包含区分性认知活动,也包含内感觉。第二种意识现象不包含自我概念,不是真正的表象,而更接近当代意义上的取用意识,这种意识现象不是高阶表征。  相似文献   

5.
一、“特兰德伦堡漏洞”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中 ,一直存在着被后人称之为“特兰德伦堡漏洞”的问题 ,它在目前又成为西方康德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个问题说的是康德关于空间的阐明与结论之间的非必然性。康德在关于空间证明的结论中说 :“空间不表象任何一个物自体的属性 ,也不表象在一个相互关系中的物自体 ,或者说 ,空间不表象属于对象的某个确定 ,这个确定在人们把所有直观的主观条件抽象掉以后还有所剩余。……空间仅仅是外部感官的一切现象的形式 ,即感性的主观条件 ,仅仅由于它我们的外部直观才得以可能。”(Ka…  相似文献   

6.
费希特评传     
由康德创始到黑格尔而集大成的德国古典哲学,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德国的思想反映。康德反映的是法国革命前的德国进步思想,他的哲学流露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黑格尔在早期著作里表现了鲜明的革命倾向,晚年却与普鲁士君主制妥协,成了官方哲学家。唯独费希特代表德国资产阶级的最激进分子,用他含有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哲学体  相似文献   

7.
康德哲学因其“自在之物”的赘疣及将认知、情感、欲求诸先验机能“单纯并列”的致思格局,引发了其后的康德主义者们重新塑造“先验唯心主义”体系,以使其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种种努力。赖因霍尔德关于哲学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应置根于一个单一、绝对无条件的原理的思想,被包括费希特在内的哲学家们广为接受,但其作为第一原理推出的“意识命题”却因着对主体及其能动性的漠视而未能经受住他自己所提出的第一原理标准的检视。基于独断论思维的怀疑论者针对康德哲学因“自在之物”引发的内在学理上的扦格向先验唯心主义发起严峻挑战,这亦促使费希特思索建构一个将主体性原则贯彻到底的新的学思体系。费希特通过对人的“自我意识”所做的独立而深彻的思考,为其知识学体系寻获了坚实的立足点——“绝对自我”。作为绝对自发、自我圆足的原初存在,“绝对自我”集主体的能动性与客体的受动性于一身,具备一种自我眷顾、自作贞认的本质。知识学通过“绝对自我”将康德哲学倚重主体的精神性状推向极致,彻底放逐了“自在之物”,亦有力回应了怀疑论者的诘难。  相似文献   

8.
意识,因而也包括思维和认识,都只能表现在一系列的个人中。——恩格斯伊玛努尔·康德(I·kant,1724—1804)是18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在德国,所谓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思潮,是以康德的哲学为开端的。这一学派在世界哲学和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理论功绩就在于它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点:不能阐明  相似文献   

9.
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問題,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見,因此,对於这一基本問题加以論述,並不是没有必要的。馬克思列寧主义的經典著作对於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界限有过極其明確的定义: “全部哲学的最高問題,即思維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的關係問題,也像宗教一样,其根源是在蒙昧時代人們偏狭愚昧的表象中。……依照这个問題是怎样被回答的,哲学家就分成了兩大陣营。凡主張精神先於自然而存在的,即歸根结蒂承認某种創世說的……就構成唯心主义陣营。凡認为自然是元始的,則屬於唯心主义的各种派别?  相似文献   

10.
德国先验哲学的发展,是从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完成的。它肇始于康德哲学以“物自体”为中心环节的二无论体系中的唯心主义方面,正是这个方面成为德国先验哲学的起点。康德的“自在之物”的感性经验如何与先验形式相统一,以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统一,这些重大问题在康德那里还是悬案。很明显,要克服康德的困境,归根到底还是要推倒那个引发这个困境的巨大障碍“自在之物”。于是,康德只是作为设想的“灵知世界”、“超感性有机体”的“统一”,在先验哲学那里便由“设想”变为了“存在”,发展出一整套理论。费希特的思辨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1.
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评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一方面,海德格尔在他的《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中所发挥的对康德的解释,没有停留在单纯字句,而是带有大胆的探索性质,带有真正哲学探索的标记,它始终让我们置身于问题本身,并使这些问题保持着真正的力量和自身的原初性。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海德格尔的解释在最重要的方面采取了“武力索取”的方法,它没有公正对待康德明确坚持的感性与知性的二元论原则,就此而言,海德格尔的解释无异于是在用武力侵犯康德思想,强行让其屈从于自己的形而上学问题。本文坚持认为,领会康德思想的最确定的出发点就是要坚持康德的认识能力二元论原则,以及由此派生的“现象”与“自在之物”、“感性世界”与“理智世界”和“经验”与“理念”的二元区分。  相似文献   

12.
哲学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关于“形上本体”之学。哲学如海德格尔所言,总是表达着人的某种天性,也可以把这种天性叫“形而上学”。哲学关注于“形上之在”(人),凭借着“形上之思”(与计算性思维)相区别,构建着“形而上学”,表达着“形上之追求”。可以说,康德的观点是正确的,即形而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观念认为,在印度哲学发展史上,只有唯心主义哲学,而无唯物主义哲学,或者说唯心主义哲学支配着印度哲学发展史的全过程,而唯物主义哲学,只是作为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对象而存在。近、现代的一些印度学者提出要纠正这种偏见,要恢复唯物主义哲学在印度哲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对此,作者表示完全赞同。文章着重从印度古籍《奥义书》中摭拾唯物主义的思想,证明印度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资料十分丰富;指出《奥义书》不仅是唯心主义哲学的权威典籍,而且也是印度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记录。  相似文献   

14.
汪行福 《哲学动态》2006,1(10):16-22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其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建构有重大影响。从康德到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贯穿着一个重要的思想线索,即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和内在超越。这一过程以康德哲学为起点,经过费希特,最后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系统地铺陈和展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马克思来说不是外来的,而是内生于马克思所批判继承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如果先前没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自古迄今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便…  相似文献   

15.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黑格尔哲学的最基本的命题。这个命题集中地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和辩证方法的矛盾。黑格尔正是通过这个命题在他的极端保守的哲学中隐藏革命,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刚刚形成的德国资产阶级的要求。 在一些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论著中,作者们一般都正确地指出了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是在他批判康德的二元论、不可知论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彻底的唯心论的一元论,同时也包含着辩  相似文献   

16.
康德既没有在他的道德哲学中,也没有在他的《人本学》中,“提出过一种详细的理性的行为哲学”,这是近现代有关康德的文献一向感到遗憾的事情。放在我们面前的F.考尔巴赫的这本全面解释康德的书的标题,却一下子就使我们感到不胜惊讶,因为它谈的竟完全是康德哲学中的“行为原则”问题。多年来他发表了一大批论康德哲学的书籍和文章,这些著作不但证明了他是最杰出的康德解释者之一,也证明了他是一个最坚持己见的人。当然他也知道,康德本人“并没有很明显地使行动的概念成为他的哲学的论题”。然而康德哲学的“论述”却贯穿着“能交织出一种行为理论的线索”;他甚至认为  相似文献   

17.
一笛卡尔与康德不同:康德把知识与自由意志区分开,认为自由意志超越了人的理解能力。这是康德哲学的最杰出的思想,也是他超出笛卡尔哲学的最关键之处。笛卡尔则并没有像康德那样在思想内部清晰地划定理解与自由意志之间的界限,更没有从自由意志方面来理解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后一个思路引出了叔本华和尼采,乃至现当代的欧洲大陆哲学。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学的心理学诞生于1850年的德国。历史学家公认,心理学的产生具有双重来源:哲学的经验学派和感觉生理学的实验研究。还有一种传统的看法,根据不同理由,把康德和赫巴特作为科学心理学的前辈。而康德以后的德国唯心主义对于心理学的方法,对象和概念发展的影响,在文献中却几乎完全没有涉及。这真有些令人惊奇,因为在19世纪上半期,德国唯心主义是占优势的哲学潮  相似文献   

19.
《康德实践哲学》是日本研究西方哲学的著名学者安倍能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于凤梧、王宏文二同志把它翻译成中文,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康德实践哲学》简要地介绍了康德的伦理道德思想。该书包括“前篇”和“后篇”两大部分。前篇为  相似文献   

20.
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和哲学唯心主义之间的相似和密切联系,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唯心主义,都是对世界的一种不正确的看法,都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颠倒的世界观。宗教和哲学唯心主义都反映这些和那些阶级的利益,它们过去和现在多半是阶级社会里的思想斗争中的同盟军。以上这些观点都是下述看法的依据,即在我们的文献里,充分而又广泛地提到宗教和哲学唯心主义是一些不同的现象,但就其本质来说,又是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