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答”是人们交流思想、科学发现、组织教学、新闻采访、论文答辩、治病问诊、获取信息的一种常见的思维方法。“问”与“答”中有逻辑,我们注重研究妙答中答案断定的逻辑方法,对于巧妙地回答问题有很大作用。“问”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有疑而问的问句,“问”的本身不表达判断,但“问”总是与“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问”的答案却是判断,其语言表达形式一般情况下都是陈述句。凡答案都有所断定,或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本文就妙答中答案断定的逻辑方法作些探讨: 一、假言断定。所谓假言断定,它是用假言判断作出断定,即假定某某条件成立,然后引出一个结果。这是常见的一种妙答的逻辑方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千奇百怪的,有时会遇  相似文献   

2.
由一个逻辑推理式所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逻辑教学中碰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中的这样一个单项选择题:在“(p)q)∧q→p”的()中填入哪种联结词,可使其成为有效式。备选答案是:①∧②→ ③←④∨。出题者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选“④∨”。构成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即:(p∨q)∧q→p,但是,有的学生却选了”①∧”,构成联  相似文献   

3.
标点符号是一套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确地运用标点符号,能使书面语言更好地发挥交际作用。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得知道每一种点号和标号的用法及其作用。仅以句末点号为例:句号:一般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陈述语气;问号:一般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叹号:一般在感叹句末尾,表示感叹语气。同样一句话,句末点号不同,所表示的语气就不一样,句式也不一样。如。①他来了。②他来了? ③他了来!例①句末用的是句号,表示的是陈述语气,是对“他来了”这个事实的陈述说  相似文献   

4.
传统逻辑是研究以“S—P”为主要结构形式的陈述句,以及由这种陈述句构造起来的推理的。这个系统自亚里士多德建立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传统逻辑看来,疑问句所表述的思想并未对客观情况有所断定,是没有真假可言的,因而长期以来就将它排除在逻辑研究的范围之外了。  相似文献   

5.
反义词概说     
词和概念不完全一致,但探讨词义却不能离开概念。概念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其中有一种是不调和的关系。如“恶”这个概念是否定“善”这个概念的,所以“善”和“恶”便有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不可调和的关系。反义词就是表达这些不调和关系的词,如“生”、“死”,“革命”、“反动”,“赞成”、“反对”等。这说明了反义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说明了任何民族语言中为什么都有反义词。  相似文献   

6.
张旭曙 《学海》2005,57(4):108-111
倘若把西方美学范畴体系比作一张由形色大小各异的范畴编织而成的错综复杂的巨大的思维之网,那么毫无疑问,在一批最古老、最持久的强力范畴中,形式当属耀眼的纽结之一。我们引两段话印证形式的显赫身份:日内瓦学派批评家让·鲁塞断言,关于文艺现象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存在大量无把握的和针锋相对的意见,“但如果说有一个概念挑起了矛盾或分歧,那正是形式这个中心概念。”①李斯托威尔写道:“只要略微瞥一下美学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形式论的重要地位了。从希腊时代一直到今天,它一再居于显著的地位。”②据塔达基维奇(又译塔塔凯维奇)的考证,形式…  相似文献   

7.
论“所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对旧著《逻辑》一书的自我批判”一文中我曾经提到形式逻辑有没有阶级性是应该具体地研究的问题;当时我认为“所以”有时是有阶级性的。整个的形式逻辑问题,本文不提出,这问题太大了。我现在认为“所以”基本上是有阶级性的。本文就是对于这个看法作一个说明。文中所用的名词有的要事先规定一下。命题指的是用陈述句子表达的有所肯定或否定的,但是还没有断定的思想。这就是说,它可以只是思考着的思想,不过有一个限制,我们要求它是在具体的思维认识过程中出现的,而不是逻辑工作者在强调形式正确性时所制造出来的。判断是一个断定了的命题。例如我们断定了下面这个命题:“如果一张桌子是四方的,那么,它的四边相等。”在断定了它的条件下,它不只是一个命题,而且是一个判断;但是这个判断里面的“如果”和“那么”之后的都只是命题。本文所论的是  相似文献   

8.
问句逻辑     
问句逻辑又称问题逻辑,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逻辑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利用逻辑演算研究在问句和答案的范围内所产生的各种逻辑问题。长期以来,传统逻辑局限于研究语言形式中的陈述句,却把疑问句排斥在逻辑学之外。传统逻辑认为疑问句没有真假可言,不能表达命题,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只要我们做进一步探索就会发现,问句在一般情况下是与预设和答案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问句的提出和回答赋予问句特定的逻辑值。逻辑学家正是从这种联系入手阐明问句的逻辑性质,处理问句之间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否定概念?逻辑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笔者提出一些看法,求教于大家。一、否定概念,其语言形式一定是以否定语素打头。如果“非”、“不”、“无”等字样不表否定,那带有“非”等字样的语词所表达的概念一定不是否定概念.如“非洲”、“不丹”等。二、某个语词即使前面带有表否定的语素,但不一定是否定概念。带否定语素是成为否定概念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或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眼不见为净”,“眼不见心不烦”。意思是说,“尽管这个东西很脏,但是眼睛没有看到,就认为它是干净的’;“只要眼睛没有看到那些丑恶的现象或者不公道的事情,心里就不会烦恼”。这两句平常的话反映了人的情感产生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那就是:任何情感的发生都必须以人的认知活动为中介,受认识活动所调节的。  相似文献   

11.
人不胜天     
恩惠 《天风》2009,(8):64-64
成语“人定胜天”的原意是指——只要我们努力就能够战胜自然灾害的意思。很多时候,我们常用这句话来勉励人们,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界的困境时,鼓励他们只要奋发向上,善用人类的智慧,就能排除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不能否认鼓励对奋斗中的人们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得承认,人是没法胜过“天”的。  相似文献   

12.
凡谈人生问题,几乎无人不说自我实现.然而,“自我实现”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对它应推崇张扬还是拒斥批驳”都没有一致的答案.其主要原因是大家没有在同一种含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这些年,人们对这一概念大约有以下几种不同理解.第一种:将自我实现看作一种过程,用它表示个人对发展自身愿望的追求.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已形成了能将自己视为认识对象的自我意识,他就会自然产生发展自身的愿望,向自  相似文献   

13.
墨岩 《佛教文化》2013,(5):18-29
“修寺院从来都不会缺钱,缺的是修行。”“我建这个寺院是让众生欢喜的,不能让众生烦恼。只要有一户不同意我就不能干,只要有一人烦恼我就不能奠基。”  相似文献   

14.
革命导师列宁曾引用黑格尔的话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世界上任何一门科学都包含着逻辑知识,与逻辑科学密切相关。任何人只要他(她)会说话、思维,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正确或错误地在运用着逻辑。当然我国千百万中学生也不例外。虽然近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删去了逻辑知识,但是做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还要大声疾呼:,为了下一代更健康地成长,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逻辑知识非但不能删除,还应进一步加强。以下我试从“对中学生作文进行逻辑批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四册《个人和集体》思考和习题第三题中的第2句是: “犯本位主义错误的同志,常常都是从个人主义出发。”与该册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下简称《教参》)的答案,对这个句子作了逻辑分析。遗憾的是所作的逻辑分析都是不合逻辑常识的。  相似文献   

16.
最近,离婚后随前妻生活在另一座城市新家庭中的女儿放假来看我,她向我说起了一个令我吃惊的故事。不料想,这个故事的“制造者”竟然是我。 在同学眼里,女儿的后爸才是她真正的爸爸。因女儿的姓已改成后爸的姓,且她与后爸的关系也很亲密,所以没有任何同学知道女儿的“家庭内  相似文献   

17.
一、“误用集合”的提法不准确有这样两个句子: ①他今天学会了五个词汇。②“二七”罢工遭到镇压,林祥谦、施洋两位优秀的中国工人阶级慷慨就义。很明显,这两个句子有逻辑错误。句①中的“词汇”应改为“词”,句②中的“中国工人阶级”应改  相似文献   

18.
宗教是什么?在陈述我下述的真实感受之的,我愿毕恭毕敬地向所有善良正信的人们敬白一声:对于诸位来说,“宗教大市场”一类的说法是万分冒昧甚至有亵渎之嫌的,为此我得真诚地请求诸位鉴谅。对“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众所周知,答案甚多。别的就暂且不提也罢,“宗教是一种文化”——这个在八十年代中由赵朴初暨钱学森二先生首倡的视点,乃是我和我的同事们迄今坚持的一个出发点,虽然这个“顽固不化”的立场越来越有被先进讥为“只有文化没有宗教”之类的危险,但此“文化”非彼“丈化”,我心自明,此“文化”二字有泰山之重,不容轻…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学”探要黄明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①他强调要“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②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便不难明白,发展生产力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0.
叶闯 《哲学分析》2023,(1):100-111+198
在一种自然语言中被表达的哲学作品,是否可用另一种自然语言来解释,或是否可被持另一种自然语言的人所理解,是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为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区分“不能正确解释”这个否定结论的几个典型涵义,并区分给出这个否定结论的典型语境。在此类区分下,可以论证,不同涵义或语境下的“不能正确解释”都是不成立的。因为,不但人们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上没有看出有任何实质不同,而且,自然语言所具有的足够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使得正确地解释在不同语言中被表达的哲学文本总是可能的。因此,并没有一种自然语言是本质上优越的“哲学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