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古代"恶"之存在论与价值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存在论角度来说,人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构成中国古代性恶论的前提和根据。从价值论层面而言,古代性恶论者主张抑恶扬善或存善除恶。这就导致古代性恶论的悖论,一方面在存在论上肯定"恶"有存在的事实和根据,另方面在价值论上却否定"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正是因为性恶论者最终的价值取向是使人成善、为善,性恶论和性善论在善恶问题上是殊途同归的:在存在论意义上是殊途——性恶论者道性恶而性善论者道性善,而在价值论意义上是同归——为善。但在去"恶"、除"恶"的正统思想之外,宋明时期的功利学派却不同程度地肯定了"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于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主要集中于生产力和人的尺度。这是从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即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来说的。文章从存在论内涵变化的三个阶段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哲学革命,分析了存在论角度被遮蔽的原因。最后从四个方面总结了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存在论意义:反映了哲学对于存在论问题解答模式的历史转变;评价尺度是辩证的、生成的标准;体现着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表征人的生存状态,彰显的是人的本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自然内在价值的哲学论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自然内在价值的问题 ,是生态伦理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又是它的理论论证中疑惑最多、论证最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把目的论、存在论和价值论统一起来 ,从“主 -客关系”统一的角度 ,进行它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4.
所谓存在论(Ontologie)就是关于存在的理论。存在是马克思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对它的理解直接关涉马克思哲学观的整体理解。通过马克思对存在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其存在论的特征。本文认为在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体系中,马克思将存在理解为感性的,并将感性理解为对象性的,又将对象性理解为对象性活动,而对象性活动在他那里乃是否定性活动。具体而言,它体现为如下两大原则。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提出既区别于西方基督教神创论,又区别西方进化论的自然创造论;中国古代自然价值论是存在论与价值论统一、科学与道德统一的理论.它是我国宝贵的思想资源,对现代自然价值论和生态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袁鑫  阎孟伟 《世界哲学》2020,(1):117-125
当代德国著名文化哲学家卡西尔在《符号形式的哲学》一书中,从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对文化哲学做出了迄今最为系统的本体论论证,从而真正使文化哲学超越了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域。卡西尔认为,文化哲学同样具有自身的存在论根据,不过在存在论问题上,它与传统哲学的存在论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他指出,人的活动是一种能够创造和使用符号的活动,这种活动创造出了一个为人所特有的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是“新的实在之维”或文化世界,其中语言是文化世界得以存在的普遍性因素。不过,卡西尔的文化本体论证明也有一个明显的缺憾,即忽视了人的符号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马克思没有创立文化哲学,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基本理论却能够为文化哲学的创立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与落后民族国家对自身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日益成为学界的一个前沿问题。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历史哲学的角度系统考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世界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从思想源流的角度看,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源泉。但在思想的内容与实质上,马克思又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和重塑。具体而言,马克思主要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与历史价值论等层面对旧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革命性变革,并创立了新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8.
针对知识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许多新特征和新现象 ,一些学者从价值论不同角度的研究中 ,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质疑和挑战。本文对各种有代表性的价值理论进行了简要评析 ,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了当今经济发展中的知识与价值创造、知识产品的价值、知识产业、知识生产力等主要问题 ,从而论证了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论坛荟萃     
谢永康 :从人类学范式看马克思哲学的定位(1 )马克思哲学是现代哲学 ,因为就整个哲学史即哲学思维范式的演进过程来看 ,它属于现代的人类学范式 ,这不仅表现为马克思与近代哲学的决裂 ,更表现为其与现代哲学诸流派处于共同的存在论境域因而具有对话的可能性。 (2 )马克思哲学是唯物论 ,它与以往各种形态的唯物论一样以“物”的原则解决存在论问题。人类学范式下的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论表现为其肯定物质性的人类生产活动的优先性和基础性并由此通达原始的人类活动。以上对马克思哲学的定位问题的解决 ,也是对马克思哲学的最基本诠释。在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现实的历史的人"是蕴涵其哲学真义的基础性概念。马克思分析了费尔巴哈"一般人"的理论视阈与形上困境,澄清了建构"现实的历史的人"的"感性活动"之存在论意义。马克思真正颠倒了传统形而上学"神话学"和近代哲学的"意识内在性"。基于对"现实的历史的人"的把握,马克思颠覆了形而上学,为现代哲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异化与存在——也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突出异化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本质差异,学界习惯于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来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问题在于,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异化概念经历了一次嬗变,即从一个存在论的概念蜕变为一个价值论的概念,而马克思在其哲学的开端处恰恰是从黑格尔出发来理解异化的。据此,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异化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虽然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但只有在黑格尔那里,异化问题才“第一次被看作是生存于世界并面对着世界的人的地位的根本问题”(卢卡奇,第19页)。而且,在黑格尔异化理论得以完成的《精神现象学…  相似文献   

12.
<正>在当代社会理论和实践中,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探讨。从发展伦理学的角度看,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如何发展"的本体论视野要和"为什么发展"的价值论视野争取充分结合起来;二是发展中要尊重主体性,警惕对物的依赖和资本的控制;三是发展的宗旨是追求公平,因此要重视代际正义和代内正义。在发展伦理学的研究中,这些问题极具理论价值;在发展实践中,对我们理解科学发展观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梳理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偶然性论题,认为二者尽管都同时肯定和批判偶然性,却存在重要差异。黑格尔过分强调必然性,从而忽略了偶然性的发展逻辑和特殊本质;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部分思想,但在诸多方面超越了黑格尔的理论视界:马克思将视域从认识论拓展至存在论,将理论思辨转为现实关注,将绝对必然论转为历史可能论,将逻辑预设论转为经验实证分析,特别是通过批判"偶然的人"而将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从而走向了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14.
罗尔斯顿在持"大自然不是文化"的观点下,构建了他的客观自然价值论,目的是要确证人类承负环境义务的坚实根据。他的理论有不少的创新,然而他的人类承负环境义务根据论并不充分。因为其中存在如下问题:(1)仅从自然价值论中难以成功推导出人类的环境义务;因为(2)不能避开文化概念直接从自然界本身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据;尽管(3)他提出了自然价值论,但没有区分和说明人的内在价值与自然的内在价值之间关系的性质;(4)从"资源性"工具价值角度批判人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但没揭示人与自然的这种资源性关系的本质;最终(5)人们并不因为他所提出的人类承负环境义务的根据论而深爱自然。  相似文献   

15.
儒家生态思想大体上可以从生态存在论、生态价值论两方面论述:(1)儒家生态存在论是一种有机生成论,它将天地创生万物的过程视作创生生命的过程。儒家还从天地创生万物高度考察天人关系,强调人应承继天地"生生之德",发挥自身"赞天地之化育"的功用;(2)儒家生态价值论强调人的主体性价值,并从天人关系高度阐释人"成己成物""赞天地之化育"的价值。儒家重视德性修养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主张通过德性修养,达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境界。儒家主张"等差之爱",即对人与万物施以不同的关爱,其中亦体现了对于人与自然万物不同价值的认识。儒家生态环保实践大体上包括生态德性修养实践与社会政治层面的生态治理实践。(1)儒家重视生态德性修养实践,阐述了"至诚→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的德性修养路径;(2)生态治理实践方面,儒家强调以礼义治理天下,其祭祀礼仪中包含有祭祀山川动植物之礼,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籍田礼、蚕桑礼等等;此外,儒家还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禁令。  相似文献   

16.
近代认识论中的"感性确定性"批判及感性世界问题,构成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必要理论前提和思想路径。马克思对感性世界进行了存在论分析,区分出感性世界的不同存在层次,即感性直观、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科学实践观的感性世界观。马克思将特定认识论问题转化为社会历史存在论,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为拜物教批判、资本统治批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感性世界观深化为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物化结构的世界观,从而在理论范式、问题意识和思想视域层面超越了西方近代哲学。  相似文献   

17.
在《资本论》及手稿、《哲学的贫困》等文本中,马克思认为机器是基于工具与使用者的、并能够通过组合和分工形成更大生产规模的整体化技术装置。而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使其与传统的机器概念和理论产生了张力。一方面,人工智能对传统机器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超越;另一方面,它凭借人自身的机器化以及其在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并未脱离“机器”的概念范畴。马克思的机器理论和“一般智力”理论不仅能够对当下的人工智能现象进行审视,同样能够从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展望。马克思机器理论与人工智能的两相对照,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唯物史观与当下技术及社会的对照。  相似文献   

18.
人们往往从分配正义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正义理论,这是按照康德—罗尔斯的思路来理解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但实际上,马克思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正义理论的。而黑格尔法哲学所关注的是共同体中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承认。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正义理论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今天,我们在建构正义制度的时候,也要关注每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7,(3):160-166
作为当代儒学理论建构系统的典范之一,道论诠释学以"道"为核心,在创造性地综合儒道佛的基础上以"存在三态论"重构了中国哲学的古典存在论,阐明了与这样一种"道"之存在论密切相关、相互支援并且具有一定方法论特征的道之"诠释学"。这种道论诠释学蕴含着诸多富有独特意味和创造精神的理论特征与思想价值:以"诠释学"这一理论框架重新整合、安置了中国哲学的存在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以"存在三态论"这一思想建构有机地综合了中国哲学与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大思想系统,厘清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可能与相应关系;高度重视社会历史生活总体视域下的意义诠释与生存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实践哲学特征;适当地提升了语言在中国哲学中的存在论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交往的异化:马克思《穆勒评注》中的"承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盾 《现代哲学》2007,(5):16-20
文献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穆勒评注》因提出"交往的异化问题"而极大深化了整个《巴黎手稿》的理论内涵和意义。这一研究结论可从哲学史角度给予支持和佐证,表现为:在《穆勒评注》中可明显看到黑格尔发明的承认问题对马克思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马克思对黑格尔承认论题的重大推进。马克思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的严重扭曲和异化的揭示,就突出体现在《穆勒评注》从货币和商品交换角度对"交往的异化问题"的说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