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所谓私人语言问题,其实也就是语词怎样才具有意义的问题,它与语言的规则是什么这一问题大体相同.当我们谈论某事某物时,我们的语言既不是在意指它,也不是在反映它.不管怎么说,只有在某种约定中,只有存在某种理解意指的方式和理解反映的方式时,意指和反映才能起到指涉的作用.我要指涉什么,为的是有人能理解它.否则的话,就如同对牛弹琴,毫无意义可言.我们的语词要在一定的论述背景中通过它们与正在说或正在做的事物的联系,通过它们对所说的或所做的事物的影响作出指涉.我们说什么以及我  相似文献   

2.
林允清 《哲学分析》2024,(1):3-31+196
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研究是语法研究。私人语言的定义表明私人说话者对他的感觉没有自然表现。这就意味着他对他的感觉词汇没有正确性标准。如果一个词的使用没有正确性标准,那么它就是无意义的;这是一条语法规则。根据这条语法规则,私人的感觉词汇是无意义的,私人语言也就是无意义的了。维特根斯坦通过语法研究成功消解了私人语言问题,他对私人语言的处理与他的哲学理念是一致的。此外,维特根斯坦还对认为私人语言有可能的哲学家们所犯的错误进行了诊断并为其提供了治疗。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问题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郁喆隽 《学海》2003,(1):130-137
本文试图从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定义出发 ,揭示隐含在这种定义方式中的哲学前提 ;继而通过对诸种语言样式进行分析和比较 ,说明私人语言本身可能导致的谬误 ,以及造成私人语言的那种对象—指称模式给理解语言现象带来的困境 ;最终阐明维特根斯坦提出私人语言问题的真实意图———反对对象—指称模式 ,批判笛卡尔式二元论 ,力图在生活世界中重新审视语言  相似文献   

4.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私人语言论证",评论者对这一论证表达的内容存在诸多分歧。本文认为,"私人语言论证"的核心在于私人实指定义缺乏判断记忆正确性的标准。本文观点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私人语言论证"与记忆相关,但并非关于记忆可靠性的怀疑论,而是关于记忆正确标准的怀疑论;另一方面,这一观点将为私人语言论证提供一致性辩护,表明其他解读都能在这一视角下得到统一说明。"私人语言论证"的这一特征既能帮助人们理解心理学语言的独特语法,也为消除由语法幻象招致的哲学疾病提供了重要指引。  相似文献   

5.
语言一直是维特根斯坦所关注的中心。二十年代末以前他认为语言如图像,它的唯一功能是描画事实或传达关于事实的思想,而它表面上看来所具有的其他功能皆可归约于此。三十年代以后,他逐渐认识到这过于独断,实际上,我们的语言如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描画功能只是其中之一而已。进一步说来,我们的语言是由各种各样、功能各异、或大或小、或原始(简单)或高级(复杂)、彼此间仅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语言游戏组成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宋代宫廷花鸟画艺术的题材、构图、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来阐述宋代宫廷花鸟画的艺术表现,从宋代宫廷花鸟画艺术所折射出的美学思想、审美情结、形与意的表达倾向三个因素来阐释宋代宫廷花鸟画艺术的意象表达,围绕宋代宫廷花鸟画的形态与哲学内涵进行多维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著作《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中提出了与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迥然相异的语言意义观和一系列新概念,如意义即用法、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等等,这方面的材料在我国陆续地有所介绍,人们可能比较熟悉.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书中还用了很大篇幅讨论遵守规则(follow rules)和私人语言(pri-vate language)问题,这方面的讨论和研究似不多见.在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争论成了长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参加讨论的学者之多,讨论的时间之长,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之多,在当代都是少见的.为了帮助国内读者详细了解有关情况,下面仅就目前能掌握的资料,大致依时间顺序把问题的提出、争论的展开和研究的发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一按公认的看法 ,维特根斯坦从《哲学研究》第 2 4 3节开始进入私人语言论证。 (参见维特根斯坦 ,下引仅标节数 )他所设想的私人语言不是那种用来自言自语的语言 ,也不是通常用来记录内心经验的语言 ,而是 :“这种语言的语词指涉只有讲话人能够知道的东西 ;指涉他的直接的、私有的感觉。因此另一个人无法理解这种语言”。有人从这段话中区分出两种私人语言 :偶然的和逻辑的。偶然的私人语言就是指涉私有感觉的语言 ,而逻辑的私人语言则既指涉私有感觉 ,又是其他人无法理解的。偶然的私人语言可以是日常语言 ,这并不是维特根斯坦要考虑的 ;私…  相似文献   

9.
出土文献《恒先》中的"恒"不能再从时间上的"恒常""恒久"等意义上去理解了,它更不能读为"极"。主要立足于《恒先》文本自身中"恒"的用法和意义,同时根据早期道家宇宙生成论模式的比较和"恒"的位置,根据"恒"字和它在先秦儒家等哲学中的演变,《恒先》中的"恒"同早期道家的"道""一"和"太一"一样,已经成了一个指称恒常物、恒久实体的名词,成了指称宇宙和万物终极根源的概念和符号。  相似文献   

10.
解放初期,张子善、刘青山居功自傲,鱼肉百姓,激起了民愤。毛主席亲笔批示:用枪声结束两条蛀虫的性命。博得人民一致称赞。然而史实告诉我们:枪声并没有为老干部晚节失守事件画上句号。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八面来风之下,不少身居要职、曾获得多种荣誉称号的老干部犹如飞蛾扑火,演出了一幕幕“黄昏悲剧”。昔日功臣沦为今日阶下囚,原因何在?可以说,对钱的痴迷和对权的崇拜是他们腐化堕落的根源。 晚节失守者一般有如下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家族相似是维特根斯坦反对本质主义的一个经典论证。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充满内在的谬误,会导致虚无主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及其哲学立场提出了一个挑战。本文在回应上述批评的基础上指出,家族相似理论不仅没有他所指责那些论证谬误,而且也不会导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它背后是一种语境决定论的哲学思想,里面包含着一种基于生活形式的原初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写游记之类的散文,常用“移步换形”的笔法。所谓“移步换形”,就是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随着脚步的移动,观察点的变换,描绘出在不同地点所看到的不同的风光景色。从而把一路的所见,画面似地展示在读者的眼前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游记最难叫读者弄清楚位置和方向,前啊,后啊,左啊,右啊,说上一大堆,读者还是捉摸不定。”(《小记十篇》)“移步换  相似文献   

13.

福柯运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绘制了医学“祛主体性”谱系,从古典医学的构型中人是不存在的,再到现代临床医学知识型将主体客体化,证实人的有限性,深度剖析主体是由各种关系所建构,揭示了近代西方哲学中将人作为知识源头的先验主体,价值承载的自由主体是不存在的。当想象福柯是否会像拉康那样将主体性理论釜底抽薪的时候,他却吊诡地杀了个回马枪,重新回到古希腊罗马伦理学,开启了拯救主体的行动,完成了从主体解构再到主体重构的华丽转身。同时也为“祛主体性”的医学如何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开辟了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4.
金岳霖在哲学运思中和语言相遇,语言成为金岳霖运思的一个重要方面。金岳霖在运思中展现了精湛的语言分析技艺。"思""想"之分、意义与意味之别,这些分疏直接关联着金岳霖对归纳问题的思考,同时在世界哲学的背景下呈现出克服时代难题的努力。金岳霖的自然语言分析与传统术语化用启发我们:中国哲学的当下开展需要有"思"有"想"的语言。  相似文献   

15.
老子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道"之思维创造方面,新媒体艺术以深刻的哲学视角洞悉着人们的生存境遇,又平台的开放和互动吸引公众加入到这场美学游戏,成为这场艺术表现与完成的重要仪式。在"器"之实践表现方面,新媒体艺术高度的交叉融合性驱动着艺术创新力,而艺术家和商家的跨界实践则让新媒体艺术对生活本身有了更多的关照。当艺术遭遇新媒体,一种大众美学意识便蔓延开来。  相似文献   

16.
语言何以表现"实在",是哲学、语义学和认知科学争论最激烈的议题之一,它充斥着悬而未决的问题、谜题和悖论。在论述语言与知识关系的《克拉底鲁》中,柏拉图着重说明语言在认识"实在"中的中介角色和基础性工具地位;作为一种用于分离"存在"的工具,语言有客观上确定的结构,从一开始就同"实在"同构,并映照"实在"的结构。但在其他地方,柏拉图却基于"思想本身在结构和内容上是语言的"的原则,对语言的价值、意义、真理的本性,及语言与思想、"实在"的一般关系做出不同论述。通过对柏拉图相关对话录及其现代阐释进路的分析可知,与当今分析哲学将语言学哲学作为一门专门化的、应用于语言学的科学哲学来发展的主流思路不同,柏拉图并不认为哲学问题归根结底是语言问题,语言研究不能与对稳定"实在"的研究相提并论,尽管他深信词源学的力量,并利用它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庄子通过对畸人形象的塑造,提出了这样一个思想:外形不足贵,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应当是内在的大德,一个人只要有超出常人的大德,形体上的残缺和丑陋也会被人遗忘,甚至产生畸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就是所谓“形残德全”的观念.庄子这一观念对于中国后来的文学与书法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文学重在追求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还是书法艺术重在追求气韵生动和神采韵味,都可以看作是在庄子“形残德全”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语言本身就植根于我们的生活形式之中,它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维特根斯坦强调应当到人们的外部行为中,而不是在个人的内心体验中去寻找对公共语言的说明.语言存在于语言共同体中,不能脱离语言共同体而孤立存在.语言是按照一定的法则把词汇排列组合而成,语法规则是语言共同体的成员在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通过习惯或者约定建立起来的.“私人语言”这种看法之所以不能成立,主要在于这种语言是与语言共同体相隔绝的,它绝不是一种嵌入生活形式之中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孟德尔(C.W.K.Mundle)在“‘私人语言’和维特根斯坦的那种行为主义”中把维修根斯坦的观点称之为“语言的行为主义”(linguistic behaviourism),他通过对于这种语言行为主义的批判确定一个与维特根斯坦相反的论点:一个人可以谈论他的私人经验.他说,维特根斯坦的论点——一个人甚至不能够对自己谈论他的私人经验(这是维特根斯坦在关于日记的论述中力图证明的)——与其他问题混淆起来了.这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把问题表达成:“能有私人语言吗?”这种表述混淆了以下问题之间的区别:一、人能有意义地对他自己谈论他个人的私人经验吗?二、人能告诉其他人关于他的私人经验的情况吗?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繁荣期,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绘画评论和绘画著作开始创立的重要时期,尽管不同的著作及理论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思潮变迁,但都能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探寻出其独有时代的哲学内涵。南朝谢赫《画品》作为魏晋时期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其美学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及指导意义。从当时的哲学思想以及社会背景出发对谢赫"六法论"的产生及其时代意义进行分析,探究谢赫《画品》中"六法"的哲学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