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   总被引:61,自引:4,他引:57  
以计算隐喻为核心假设的传统认知心理学以及联结主义心理学均不能克服离身心智(disembodied mind)的根本缺陷,当代认知心理学正面临着新的范型转换.以具身性和情境性为重要特征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将日受重视,并促使认知神经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者认为在身心关系上应该坚持生理只是心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的赢场,克服生理还原论的危险;应该重新审视基于二元论的生理机制这种说法;心理学传统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有可能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强调认知情境性的基础上达成某种融合;第一代认知科学对意识的研究是不成功的,因为对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研究不能代替意识的研究,同时还应避免以意识内容的研究取代心理学研究的倾向、第二代认知科学中的动力系统理论关于变量(因素)之间的偶合(coupling)关系完全不同于变差分析巾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其动力系统模式可能更有助于破解意识的产生(涌现)之谜,并引发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变革新潮,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将启发人们对身心关系、生理还原论、意识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人工智能对心智完全模拟的可能性等重夫问题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遇到瓶颈时,具身认知科学引领心理学做新的突围。它突破主流心理学和正统认知科学所坚持的镜像论、表征论和容器论,强调交互隐喻;突破认知计算主义,强调认知的非可计算性;突破心理的离身性与对物质基质的非依赖性,强调心智的具身性和对物质基质的依存性;突破普遍理性或普遍形式,重视意向性和认知或智能的个别差异。正是这些突破,促进了包括认知心理学在内的认知科学在广度、深度上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身认知理论。  相似文献   

3.
孟维杰 《心理科学》2015,(3):757-761
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符号范式、联结主范式和具身认知范式的演变。认知心理学范式演变折射出认知心理学研究方式转变和对人的心智探索的深化,同时也反映出关于身心关系实现了从传统的身心二元对立到当下身心一体论的超越;对其文化反思是引领心理学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进程更趋合理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11,34(4):999-1005
摘要 由笛卡尔开创的身心二元论一直制约着人们对身心关系的认识。但是近年来兴起的具身认知研究却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系统论证了二元论的不可能性,指出了心智对身体的依赖性,并据此提出了身心一体的身心关系学说。最初,有关具身认知的讨论仅仅是哲学领域有关身心关系问题的形而上学思考,随后开始成为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思维,并逐步进入实验心理学领域。如今,ERP、FMRI等认知神经科学的手段在具身认知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具身认知已成为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一股汹涌澎湃的实证研究思潮。  相似文献   

5.
具有浓厚哲学色彩的第二代认知科学,拥有一些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特征,作为对立面的经典认知,对比之下也展现出现代主义哲学的特征。从反基础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后人道主义三个方面,讨论二代认知的主张及其与经典认知的关系。二代认知理论中的矛盾之处,不仅是由于认知科学的发展惯性和理论发展的欠缺,也是理论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对未来发展的思考更需要谨慎进行。  相似文献   

6.
心智哲学是20世纪中末期西方哲学所发生的继语言(义)学转向和语用学转向之后的一次重要转向,它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元理论和方法论。(1)为心理学提供了"心智-语言-世界"新的世界观;(2)从哲学角度对人的心理进行了探讨,促进了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并互哺;(3)促使人们对"人是什么"重新审视与理解;(4)引发了对以往心理学尤其是主流心理学的基石——身心二元论的质疑;(5)催生了第二代认知科学、活动主义、情境认知等新取向的兴起。它对心理学有很大启示:第一,人工智能、动物研究等研究是有限度的;第二,应重视身体的作用;第三,应重视人的意向性,注重隐喻分析;第四,应关注人的存在,尤其是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1,43(5):589-598
具身认知强调了心智或认知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模式不同的是, 它认为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具有塑造作用。认知既是具身的, 也是嵌入的, 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 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最初, 具身认知仅仅是一种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思潮, 经由认知科学哲学和理论心理学而逐渐进入了实验领域。具身认知研究充分利用了神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数据和结论, 但是它并不主张把心理还原为生理或物理, 同时, 具身认知的神经科学取向仅仅给传统心理研究提供一个认识心智的新视角, 其目标并非取消行为水平的心理研究, 因此不会损害心理学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8.
具身-生成取向正在引领当代认知科学加速发展,然而学术界在理解“具身-生成”的内涵上却正陷入“战国时代”,这严重影响了该取向的理论效力.通过分析来自交叉学科的相关证据,发现“具身”与“生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互支撑.具身认知主要考察嵌入在社会情境中的身体结构、活动、内容与形式对认知活动的影响.“生成”强调认知结构在大脑、身体与环境的结构性耦合中涌现出来的动态机制,尤其是知觉-行动环路的作用.未来,具身-生成的认知科学只有在应对来自经典认知科学的挑战过程中才有可能走出“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9.
“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一词于1973年南朗盖特·希金斯开始使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逐渐流行并开始兴盛起来,是从多学科出发研究信息加工认知活动规律的一组前沿性尖端学科,主要探究人脑或心智的工作机制。1975年,纽约市“斯隆基金会”开始对认知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计划给予经费支持,资助一直持续至今,从而形成为国际认知科学联合会这一全球认知科学界的学术组织,  相似文献   

10.
交互隐喻与涉身哲学——认知科学新进路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计算隐喻的局限,近年来建立在交互隐喻和涉身哲学的基础上的情境认知、涉身认知和动力学认知理论对传统认知观念进行了修正,这些新的研究进路揭示了认知过程的复杂特性,提出了关于认知本质的新观念,为人们重新思考身心问题、心灵-大脑-机器问题等提供了新的启示。一、认知科学研究的新进路事实上,在近30年的认知科学的发展中,人们一直致力于思考人类认知的本质,破解主观的意识经验如何可能与可被客观描述的自然事件相关联这个“世界之结”。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立在计算隐喻基础之上的经典计算主义逐渐暴露出局限性而受到挑战,一方面,如…  相似文献   

11.
彭运石  李璜 《心理科学》2016,39(5):1275-1279
说明心理学以心理、行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发生机制的说明为己任,其发展先后呈现出心理-心物关系的说明、刺激-反应关系的说明、认知心理-神经机制的说明、进化心理机制的说明等形态,在方法论上则带有鲜明的科学主义特征。它致力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研究,构筑了作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样态,与理解心理学一道推动了心理学的独立、成熟。未来心理学还需摒弃蕴含于说明心理学与理解心理学之中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确立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相似文献   

1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robotics,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Newell’s (1973) reasoning and suggestions for why and how cognitive psychologists should develop models of cognitive phenomena. We argue that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cognitive modelling approaches are due in significant part to a lack of exactly the kind of integration requir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mbodied autonomous robotics. Moreover we suggest that considerations of embodiment, situatedness, and autonomy, intrinsic to cognitive robotics, provide an appropriate basis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theoretic cumulation that Newell argued was necessary for psychology to mature. From this perspective we analyse the role of embodiment and modes of situatedness in terms of integration, cognition, emotion, and autonomy. Four complementary perspectives on embodied and situated cognitive science ar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their potential to contribute to cognitive robotics, cognitive science, and psychological theorizing: minimal cognition and organization, enactive perception and sensorimotor contingency, homeostasis and emotion, and social embedding. In combination these perspectives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cognitive robotics, not only wholly compatible with the original aims of cognitive modelling, but as a more appropriate methodology than those currently in common use within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13.
包开亮  霍涌泉 《心理科学》2012,35(5):1272-1279
从认知神经科学面临的三个挑战--(1)神经科学是“还原” 的,不能完全解释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2)认知神经科学无法真正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3)认知神经科学只能揭示出神经事件与认知活动或行为活动的相关性--入手来讨论其心理学理论价值,阐明认知神经科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及主流趋势。同时指出,认知神经科学只是心理学学科门类中的一种,它能解决的问题也只限于特定的范围,对它要有科学理性的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14.
身心关系问题是人类长期探究的重要议题。精神分析学家对身心关系具有诸多独特见解,具体表现为:身体是心理的基础,身体是心理的象征,身体与心理的交织。此三种观点不仅反映出不同精神分析学家在方法论、认识论以及本体论上的差异,也蕴含着精神分析不同流派的理论脉络。厘清精神分析视域下的身心观,既有助于自然科学心理学与人文科学心理学在精神分析中寻求一种主客交织的研究视角,也可为心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研究身心关系问题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还原主义是主导心理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原则。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世界是分层的梯级系统,可以通过已知的、低层级的事物或理论来解释与说明未知的、高层级的事物或理论。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在自己的起步的阶段,曾经把物理学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当成了自己的标准。心理学在解说人的心理行为的过程中,就把心理行为的规律归结为物理主义的规律。生物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或行为主要受人的生物因素所决定,人类的社会行为、人格乃至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决定于这些个体、群体、种族或人种的生物因素。还原论与还原方法既有联系又存在着质的差别。还原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其合理的地方。这也就可以区分出所谓的物理主义的还原,化学分析的还原、生物决定的还原、生理机制的还原、社会决定的还原、文化制约的还原,等等。在表面上看,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是一种简单化的或简约化的研究处理。但是,在深层上看,心理学研究却借助于还原论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并且,这也是将各自不同学科的相关的探索转换成为了心理学的学术性资源。  相似文献   

16.
心、脑科学与医学人道主义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心、脑科学的研究进展及成果极大支持了科学的医学人道主价值观应当以正确认识、把握、运用脑模式科学假说为基础的观点.试从意识的本质、医学人道价值观的机制、与价值相关的医者心灵的自我控制和意志自由等三个方面探讨心、脑科学同医学实践中的医学人道价值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Connection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is an overview of recent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about connectionism and the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Connectionist modeling in cognitive science is described. Three broad conceptions of the mind are characterized, and their comparativ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re discussed: (1) the classical computation conception in cognitive science; (2) a popular founda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connectionism that John Tienson and I call "non-sentential computationalism"; and (3)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connectionism we call "dynamical cognition." Also discussed are two recent philosophical attempts to enlist connectionism in defense of eliminativism about folk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18.
Functional reductionism concerning mental properties has recently been advocated by Jaegwon Kim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ausal exclusion’ of the mental. Adopting a reductionist strategy first proposed by David Lewis, he regards psychological properties as being ‘higher‐order’ properties functionally defined over ‘lower‐order’ properties, which are causally efficacious. Though functional reductionism is compatible with the multiple realizability of psychological properties, it is blocked if psychological properties are subdivided or crosscut by neu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I argue that there is recent evidence from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hat shows that this is the case for the psychological property of fear. Though this may suggest that some psychological properties should be revised in order to conform to those of neurophysiology, the history of science demonstrates that this is not always the outcome, particularly with properties tha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folk theories and are central to human conc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