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问题始终是麦金太尔学术研究的关切点。麦金太尔早期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弥补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道德缺场,将对人性的解读与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以解决人之异化状态。通过剖析人性中需要与道德的分离情境,麦金太尔提出若要真正回归人之本身,就必须重视人的需求,将其与道德统一,以实现人性复归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共产主义提供了最佳的实践路径。概而观之,马克思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不仅是麦金太尔理解人性的基本立足点,更是其整个理论建构的致思逻辑。  相似文献   

2.
根特的亨利是13世纪拉丁世界伟大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之一。在当时横扫拉丁世界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潮流中,奥古斯丁主义光照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亨利力图调和亚里士多德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柏拉图主义范型论和奥古斯丁主义光照论,形成了一种精巧复杂且极具创新的认识论体系。亨利的光照论经历了早期典型奥古斯丁主义范式、中期亚里士多德主义转向和晚期对奥古斯丁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精巧的融合,提供了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融合的范例,改变了对于中世纪中晚期奥古斯丁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非此即彼二分的历史叙事。亨利的光照论思想是中世纪晚期经院哲学的典范,也是光照论思想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萨比教,是中世纪穆斯林学者对亚伯拉罕传统之外的具有一定的一神论倾向的异教的称呼。其实质是产生于古代晚期的异教一神教的阿拉伯变种。生活于阿拉伯世界的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运用当时流行的萨比文献,建构起一套完整的萨比叙事,以此为亚伯拉罕一神教的诞生和摩西立法的缘由提供历史背景的解释。在评述萨比教神话、教义与仪式的过程中,迈蒙尼德发掘出萨比教潜在的一神论预设,并深入揭示萨比教由原始一神教蜕化为偶像崇拜的宗教认识论根源。而他对萨比教社群的分层处理,更折射出他在萨比教与古代哲学之间关系问题上的微妙立场。  相似文献   

4.
伦理-经济关系是道德体系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课题.20世纪的中国道德哲学的发展,历史而共时地存在三大理论范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韦伯新教伦理的"理想类型",还有所谓"经济伦理".三大理论范式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但也都内在着深刻的矛盾.21世纪的文明将是生态文明.21世纪道德哲学和道德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既不是机械的"决定论",也不是抽象的"气质论"和"立法论",而是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辩证法精髓,融摄三种范式并扬弃它们的内在局限的"生态论".辩证合理的伦理-经济生态既是21世纪道德体系的建构,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中国化必须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5.
麦金太尔主要是作为一值美德伦理学家被学者们所熟知的,很少有人关注其早期对马克思的研究,以及马克思对麦金太尔后期美德伦理学的影响.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对麦金太尔思想的影响,并初步探析麦金太尔之所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转向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原因,可以得知,虽然后期麦金太尔似乎不太认同其早期相关研究,但是他的美德伦理思想实际已深受马克思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的思路是围绕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执道德哲学思想家之牛耳一位人物弗兰西斯·哈奇森为中心,揭示其情感主义道德哲学中整体主义生机论的历史渊源.本文认为他继承了古典亚里士多德主义尤其是随后的斯多亚主义中整体主义内核,文章试图在斯多亚与苏格兰启蒙运动中主要人物的关系中集中凸显哈奇森对斯多亚的继承性,而这种继承性又体现在他对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一书的翻译和注释.然后,通过几个核心概念的钩沉和梳理,文章清楚地揭示出斯多亚与启蒙运动,尤其是与哈奇森本人的承接关系.实际上,这样的整体主义生机论的视角在我们中国思想史中也是不陌生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医学的一元主义及其终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医学一元主义”的基本内涵之一指对仅仅一个医学体系的忠信和追求。20世纪中国医学从汇通学派到废止旧思潮再创立新医药学运动,均以“归于一是”为根本理想,但强大的一元理论并未消除中国医学自古存在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8.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代表了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英国道德情感哲学的理论高峰,然而,这种道德哲学却蕴含着一种可以被称为"游叙弗伦困境"的内在理论缺陷。分析"游叙弗伦困境"的表现形式、内在根源及其理论后果,探析斯密道德哲学具有的内在缺陷,客观评价包括《国富论》在内的斯密全部学说以及由斯密所代表的苏格兰启蒙学派,可以为当代道德理论和经济学理论提供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9.
马里坦以中世纪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为出发点,阐述了人学与教育观的紧密联系,认为正确的教育观应该奠基于基督教的人观之上。他一方面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使人获得精神的自由,帮助人在社会生活中成为好的公民,另一方面又对一些错误的教育观作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为人类摆脱文明危机提供了一种值得我们重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伦理学中的快乐主义虽然把快乐作为第一原则,但并未令人满意地界定快乐的本性,由此也带来理论与实践中的重重困境.亚里士多德通过“意见”剥离的方法层层推进,最终得出“快乐是德性活动的必然伴随,且加强着此种活动”.这种对快乐本性的根本厘清一方面纠正了快乐主义的偏颇,另一方面也把快乐放在“好生活”的恰当位置上.  相似文献   

11.
12.
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中集中对情感主义进行了现代性批判,即从道德危机的反恩出发,对情感主义造成的道德分歧状况进行批判.麦金太尔认为情感主义体现了西方传统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解决道德个体性与社会性相分离的途径在于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3.
1923年至1959年是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话语体系在苏联的建构时期.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标前提下,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理论主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德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卫国战争过程中,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无私奉献与不畏牺牲两个现实主题.在向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科学体系的过渡中,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前伦理"、实践性和规范性等色彩.  相似文献   

14.
单虹泽 《孔子研究》2018,(6):101-108
在中国思想史上,对情感的讨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代理学倾向于性情二分,且呈现出一种性体情用的关系,使情感受到了理性的压抑和限制。阳明心学调整了宋代以来的性情关系,使情感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并获得了本体论意义上的独立性。这样的一种情感本体,需要在致良知的具体实践中得到呈现。致良知展开为"着实用功"和"自然用功"两个向度,在阳明肯定个体自然情感的同时,一种纯任自然的工夫进路也得到承认。依此进路,在阳明后学那里,良知逐渐转变为一种"情识",而致良知也逐渐发展为"作用是性",展现出一种情识而肆、以欲为理的思想倾向。这是心学将道德情感自然化,以自然知觉之发用为致良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葛天勤 《哲学研究》2021,(10):95-106
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部分》中提出了一种"多重原因论"。对于某些动物的身体部分和特征而言,存在多个在因果优先性上不相互关联的原因。本文认为,这种多重原因论可以通过两种模型来理解:合取模型和析取模型。进而本文主张,多重原因论不符合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等著作中强调的本质主义理论。这说明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没有预设本质主义,而是根据生物对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符合本质主义的基本框架。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探究体现出一种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哲学论纲方松华一般说来,20世纪的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一)准备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时期,各种思想还处于介绍阶段,而固有的文化传统又处于一种激烈的批判之中,真正的哲学交锋尚未展开,因此真正开启和创立20世纪中国哲学的...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与西方世界处于尖锐的政治对立之中。在外国哲学研究领域,唯心主义和被视为美国官方哲学的实用主义受到了严厉批判。在此背景下,外国哲学翻译与解放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据《全国总书目》的资料,50年代前期外国哲学翻译出版有以下两个特点:1、翻译、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出版物占绝对多数;2、译自苏联的哲学读物居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勇敢是中国先秦儒家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德性细表中共有的一个重要美德。两家都赋予其中庸/中道的限制,并明确指出其地位重要但绝非首要,此相同之处反映了人类早期不同文明所具有的共性;两家赋予勇敢美德不同的运行机制、概念外延和发展曲线,反映了中西两大文明的各自特色和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晚近道德哲学赋予具体的民族—宗教生活传统的感性直觉以“道德动机”的地位,从而否定了康德道德认知主义“道德之外没有道德动机”的经典判断.但是动机概念的引入并没有动摇理性的自由认知对道德形成过程的决定作用,相反,“感性的道德动机”重新被“理性的道德认知”所整合.  相似文献   

20.
在霍布斯的道德哲学体系中,对于理性的基础地位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在霍布斯的道德哲学中理性只具有工具性的价值;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霍布斯道德哲学中的理性还具有目的性的价值.实际上,通过考察理性和自我保存以及自然法则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理性不仅可以作为工具实现人们的欲望,而且能够确立人们道德行为的义务和法则,彰显理性在公共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