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考察主体和客体范畴的历史演变,对于揭示这对范畴的科学涵义是有意义的。一从西方哲学史上看,古代哲学主要探讨本体论问题,认识论的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粗糙和朴素的。最早有意识地涉及认识论问题的是赫拉克利特。他说“爱智慧的人应当熟悉很多的事情”。而“智慧只在于一件事,  相似文献   

2.
“哲学革命”和“哲学基础的转向”, 是近年来哲学界关于虚拟问题探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组。这两个词组代表着这样一种研究倾向: 把当前关于虚拟的哲学研究视为哲学主题时代转换的标志, 其根据是: 以往的哲学学说都是在现实性范畴框架之内的哲学, 而虚拟哲学是在非现实性范畴框架之内的哲学。对此笔者难以苟同。从方法论上看这关涉到如何认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和马克思哲学的功能问题。在这方面, 我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确对人类哲学思维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但因此而认为哲学基础也实现了由“现实”向“虚拟”的…  相似文献   

3.
“本体论”是旧哲学的范畴,它有其特定的含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本来已不再延用这一范畴,但是近几年在关于物质概念,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又提出了本体论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直接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对象,内容和体系,所以就引起了关于本体论的提法是否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有沒有本体论的讨论。现就这一讨论述介如下,供研讨参考。一、有没有和认识论截然无关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4.
对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哲学界长期流行的观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结底可以分为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两大类,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全部社会历史现象也不外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大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最基本的范畴。哲学家们依据对存在(物  相似文献   

5.
主客体范畴的功能和主体性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每一个哲学范畴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现在人们如此重视主客体这对范畴,也是因为它具有其它范畴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那么,主客体范畴的特殊功能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主客体问题的实质。首先可以肯定,主客体范畴不是用来解决世界统一的基础即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个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这对范畴的任务。主体和客体不等于意识和物质。主体不是一种纯意识的东西,而是一个包含物质和意识两方面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第一要阐明唯物主义地解决社会生活领域哲学基本问题的特点;第二要确定社会现象物质性的范畴;第三要揭示人们的社会改造活动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三个方面正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同时应当指出,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如果不指明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对社会意识的第一性关系,那么就无法对历史作唯物主义理解,而且,如果不把实践当成理论和社会进程认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实际上也就谈不上唯物史观。一、唯物主义地解决社会领域的哲学基本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关于这两个范畴的内容问题,在苏联哲学界中,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图加林诺夫把马克思关于“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一著名原理  相似文献   

7.
系统中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体和部分是一对重要的范畴 班代系统理论为研究这对范畴提供了一些新材料。揭示系统中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有助于阐明系统理论的哲学基础,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休谟人性理论中存在一个基本的矛盾,这集中体现在他对利己主义的态度上:他在道德哲学中拒绝利己主义,但在政治哲学中却将利己作为基本的人性假设;他在政治哲学中强调法治和分权,在道德哲学中则将仁爱和同情作为道德的人性基础。休谟政治哲学的主题是正义,而其道德哲学建构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正义的实现。这一矛盾也可视为实现正义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维和思想,有没有别具风格的哲学概念范畴和气派,有没有由这些思想和范畴构筑的体系,这是研究蒙古族哲学思想史时不能不思考的重要课题,也是探索蒙哲史发展规律和特点时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本刊曾提出:应将现实问题的研究提到哲学的层次上来。目前已有些研究者把新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的理论与方法论等问题提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关系的高度来认识和研讨,并同时转向对有关范畴和方法的反思,达到了新的理论深度。这里发表的关于生产力范畴的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哲学的生产力范畴和经济学的生产力范畴的区别,并着重从哲学的高度作了初步分析。就这类问题展开讨论,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是有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在于遵循历史本身的客观规律对世界实行革命改造。不正确的理解方式却窒息这一哲学的革命精神,将其变成在现实问题面前毫无用处的一堆词藻,并在客观上为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思潮提供口实。因此,有必要强调:“在马克思看来,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而特别重要的是这些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这些现象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社会关系制度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关系制度的规律。”(《列宁选集》第1卷,第32页)不论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是当代世界变革浪潮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都要求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在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关系问题的研究中,把揭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质变、过渡和转化的规律与机制,列为头等重要的课题;并把这个要求贯彻到每个范畴和诸范畴之间总体联系的研究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充分发挥和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的需要”,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现将学术界这几年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人的需要”范畴的内涵及其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哲学上的“人的需要”范畴,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上所用的需要范畴内涵不同。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定: 1、认为人的需要是人对人所创造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的一种依赖性和渴求性。人的需要本质上不是指人对未经改造的自然物的关系,而是对人所创造的物的关系。 2、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欲望或要求。人的需要是在作为主体的人与外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实践”,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这个范畴的内涵和规定性。因为,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组成的。哲学既然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当然就应有它特有的概念、范畴。即便是从别的学科中借用来的或共用的概念、范畴,都应有它们特定的内涵和规定性。否则就不是独立的学科了。但是,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和哲学著作,以往对这一点是不够重视的。这可能与多年来的闭关自守有关。因为,在国内的同行们之  相似文献   

13.
当前哲学界正围绕着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展开热烈的讨论,一致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但对实践范畴的意义的理解上却存在很大分歧,笔者着重就实践本体论、实践自然观及实践唯物主义体系这三个相关问题谈些看法。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界之间谁是世界本原问题的提法本身,不能不说带有旧哲学的痕迹。问题的答案只能在这对立的两极中选择,要么是自然界,要么是精神,这是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马列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这首先取决于这个问题同哲学基本问题和实践原则有着概念的联系。在苏联的哲学文献中,这个问题得到了严肃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在最近的15年。主体和客体的范畴内容更加确切了,在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得到了揭示,通过理解这些范畴,历史-哲学传统得到了批判分析。所评著作的特征在于,该书试图从两种立场——认识论立场和文化历史立场的有机统一方面,思考主体和客体问题的内容。这就使作者一方面有可能更充分地揭示主体和客体在这两个范畴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迄今,我国理论界对“生活方式”这一范畴,不够重视和缺乏研究。但是,生活方式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首先,研究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生活方式,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中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如果离开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在社会学中,就无法研究家庭、婚姻以及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甚至无法建立起科学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在经济学中,就难以说明消费结构问题,在伦理学中,就不能  相似文献   

16.
1971—1975年辩证唯物主义问题研究的特点是:根据现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揭示新的焦点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最重要部分的基本范畴具体化,并作出详尽的规定。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中心依然是唯物辩证法的理论问题,它的原理、规律和范畴的內容问题,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职能问题。这里需要指出,试图提出一个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纲要的工作得到加强,这是近五年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的一个特点。在一系列著作中,这项工作正随着从逻辑上综合分析哲学史、分析马克思主义之前和马克  相似文献   

17.
正像制造是工业社会的核心范畴一样,创新是知识社会的核心范畴.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研究,不能不关注创新问题.然而,我国学界目前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对创新范畴的淡漠、误解与滥用,往往把创新范畴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创造"和"发现",因而消解了创新概念作为当代社会基本范畴的深刻涵义;第二,马克思哲学是对工业社会的反思与超越,但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从生产制造转向知识创新,这就意味着,若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形态,必须通过创新范畴研究"新经济"和学习型社会的知识型生产方式的特点、组织和新机制,以创新范畴为蓝本重建人的存在、主体通性、交往方式、社会结构、发展动力等概念或理论,从而实现马克思哲学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跃迁.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首次明确地把社会心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一书中,他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在我国一直译作“意识形态”),把社会心理作为他的社会结构理论的一个环节。①普列汉诺夫这一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对唯物史观的一个创造性贡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思想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直到60年代初苏联学者才开始比较公正地对它加以研究。在我国哲学界,社会心理问题则一直无人问津,在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甚至找不到“社会心理”一词。近两、三年来,我国哲学界才开始研究社会心埋范畴。现将前一  相似文献   

19.
1 马克思的实践论有两个层次的涵义,亦或两种形式:一是作为哲学理论形态的实践论,一是作为理论思维方式或思想操作原则的实践论。这两种形式既相互联系,又各自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功能。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形态,马克思的实践论标志着近代哲学的顶峰。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提供了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中介范畴,从而在解决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上,超出了以往的和同时代的哲学家所达到的水准。近代哲学超越了关于世界的本原、本体问题的研究后,进入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哲学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它所包含的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范畴。哲学在诞生之初并没有精细的分支学科划分,而它发展到今日,又要求我们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2013年的西方哲学研究正体现了这一点:除了对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注之外,政治哲学、实践哲学、比较哲学等领域都在逐渐成为新的焦点;在传统的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