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伏牛山自在禅师系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709-788)法嗣,也是河南佛教圣地伏牛山的实际开创者,亦是将洪州禅法自南方传入京洛的重要人物,然而传世文献对其记载并不多。最早收录伏牛自在禅师的资料是编于南唐时的《祖堂集》,可惜记载不详;《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鉴诫录》及《云岩寺记》碑文,对伏牛自在禅师也略有提及。通过以上文献大体可勾勒出自在禅师的生平事迹及禅法。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据八月十五日《人民日报》报道,江西宜丰县考古工作队最近在该县黄岗公社黄檗山黄檗寺(又名报恩光孝寺)遗址,发现了唐代高僧希运禅师的墓塔。同时发现的还有该山宋以后历朝所建的僧人墓塔和碑碣六十八座。希运是禅宗六祖下面南岳一系的著名禅师,是百丈怀海的法嗣。他的言教,由裴休结集成为《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一书,素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与潭州谷山寺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考证,指出住持或驻锡该寺的僧人中,有唐五代时期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二系的谷山藏禅师、谷山有缘禅师、谷山崇禅师、谷山丰禅师、谷山和尚等,也有宋代临济宗的惠洪觉范禅师、谷山希祖禅师、谷山旦禅师、扬州齐谧首座、谷山广润禅师、石霜竹崖印禅师、谷山照禅师等。这些禅师之间相互有着较深的师承法脉渊源关系。唐代潭州谷山藏禅师的法嗣中有瑞岩禅师、百岩禅师、大岭禅师三位新罗国(今朝鲜半岛)僧人,几位禅师回国后,相继建立起自己的法派体系,对中国禅宗的东传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4.
志勤禅师是晚唐禅宗名僧,佛教史籍对其生平的记载互有出入。本文通过考证,认为志勤的俗籍是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法号“源寂”;师承灵皊,开悟于湖南沩山,《联灯会要》、《五灯会元》将志勤禅师列入大安禅师法嗣之列以及有关志勤禅师的机缘语句方面的记载是后人篡改的。志勤禅师至迟于大中六年之前就返回闽中,咸通初年开创闽县灵云山,乾符元年开创仙茅院(属唐闽县与连江县地),乾符五年开创连江县东灵应院,志勤禅师住东灵应院达20年之久,约于光化年间(898~900年)外出云游,卒于外地。  相似文献   

5.
<正>石头希迁(700-790),唐代端州高要(广东肇庆市)人,俗姓陈,其在南岳石台结庵传法半个世纪,人称“石头和尚”。石头希迁为六祖惠能大师门下首座青原行思禅师的法嗣,是中国禅宗南宗五宗七派中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之近祖,生前著有《草庵歌》《参同契》,其禅法要领传承六祖惠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般若禅法,  相似文献   

6.
一指禅     
一指禅,是天龙禅师启悟俱胝和尚始用的一种法门。《景德传灯录》卷11《天龙和尚法嗣》条下云: 当婺州金华山(今浙江省金华县境)俱胝和尚初住庵时,有一位名叫实际的居姑来到庵中。这位尼姑戴着笠子,执着锡杖,绕师三匝,云:“道得即拈下笠子。”三问,师皆无对。尼便去。师日:“日势稍晚,且留一宿。”尼曰:“道得即宿。”师又无对。尼去后,师叹日:“我虽处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气。”拟弃庵往诸方参寻。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山,将有大菩萨来,为和尚说法。”  相似文献   

7.
谁是知音     
宋州(今湖北襄樊)广德周禅师,承继青原行思法系,是广德延禅师的法嗣弟子。一天,一位年轻的禅僧前来向他询问:"请问老师,如果听到对方谈法论道,自己却不能领会其意,该怎么办呢?"广德周禅师淡淡地说:"法界之中,没有听不到声音的聋子,不然两个耳朵是做什么用的呢?"这位僧人又问:"那么,如何才算知  相似文献   

8.
树大召民亦作“树高招风”。类似词语古已有之,如三国时魏人李康在《运命论》中说:“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最早见于掸宗重要典籍《五灯会元》第十九卷“太平禅师法嗣·何山守狗禅师”:“同与游山偶到一水潭,悟推师入水,遽问日:‘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回:‘潭深鱼聚’。悟日:‘见后如何’?师日:‘树高招风’。”作为掸宗公案,自然可以启发思推,供人研究,并成为后代依凭之法式;但因机峰峭峻,见解玄微,令常人难解,而“树大招风”以俗语留传至今。从字面上看是说:树木高大了,容易受到风的打击,以此比喻人的名声地位…  相似文献   

9.
向慧 《中国宗教》2015,(2):78-79
在日本东京市中野区的繁华街道上,有一片竹垣围起的庭院,庭院外墙悬挂着巨幅的达摩画像,画边题为:莫妄想。这里就是东京多宝山成愿寺了。成愿寺是一所禅宗道场,传承曹洞禅法。曹洞禅由道元禅师(1200-1253)传入日本,他于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来到中国,两赴天童山,成为中国禅宗曹洞宗第十四代法嗣传人。归国后,道元禅师于宽元二  相似文献   

10.
法兴禅师塔 位于五台山佛光寺西北的塔坪上、解脱禅师塔前。法兴禅师,京洛人,7岁出家。精通《妙法莲华经》和《净名经》等。他志历名山,乐止林泉,遂隶名佛光寺,并建三层九间弥勒大阁。又塑佛菩萨像万尊,分置台山诸寺。他曾任五台山山门都纲。  相似文献   

11.
李湖江  倪霞 《法音》2022,(3):71-74
<正>《隐元》一书是由日本学者平久保章所著,1962年,由吉川弘文馆出版发行第一版,1998年新版三刷。日本学者对于隐元禅师传记的研究,该书并非最早,如1916年就出版了高桥竹迷所著《隐元木庵即非》。除隐元禅师之外,高桥竹迷还撰写了他的两个弟子木庵性瑫和即非如一的传记。三人的传记、研究合成一册,因此单就隐元的部分而言,相对平久保章的著作就略显单薄。就目前研究隐元的著述而言,平久保章《隐元》一书堪称范本,它为后来林观潮的《隐元隆琦禅师》,以及吴疆的《蹈海东瀛:  相似文献   

12.
黄檗山万福寺是福建福清县著名的古刹,也是日本京都黄檗山万福寺的祖庭。寺为唐德宗五年(789)正幹禅师所创建。相传正幹为六祖慧能禅师的法嗣,得法后来此创结茅庵,初称般若堂,至今已有千二百年的历史。这是万福寺的起源。其后八年,正幹在其庵东大辟堂宇,改号建福禅寺。此山岩壑幽邃,且多奇峰,主要有香炉、吉祥、宝峰、钵盂、罗汉、天柱、文笔等诸峰,林泉幽美,秀绝闽中。正幹寂后数十  相似文献   

13.
王梵志诗     
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问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教?”禅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这谁不懂!”二、禅师:“三岁孩儿能懂得。三、八十老翁行不得!四、众生痴迷,岂知善恶! 常常是见钱心即喜,五、见死无不愁。六、广贪财色乐,七、时时度日休。八、平生不造福。九、死被恶道收。十、但看三恶处,大有我般流啊!”十一、白居易听后大悟。主持寄语 本期画的内容是选用《王梵志诗》编的。《王梵志诗》包括自隋末至宋初无名诗人的唱咏。诗文浅显质朴,内容反映佛陀的教义。虽是古时民间作品,今日看来却好似在说当今之人。可见佛…  相似文献   

14.
说到禅净双修的问题,必须从宋代永明禅师写的禅净四料简谈起。我国汉地佛教到了宋代,禅净两宗最为盛行。永明延寿(904—975)禅师于公元961年,应吴越王钱俶之请,住持杭州永明寺(即今净慈寺),参学的大众近二干人。因此尊称为永明禅师。他原来是禅宗法眼宗的巨匠,著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神栖安养赋》一篇,回向极乐净土。当时他写有禅净四料简,意在接  相似文献   

15.
潮汕历史上流传唐代大颠宝通禅师作过《心经注》,应源自于元代灵山寺僧释了性的误会,以致长期以讹传讹。民国时期潮州学人饶锷就论证此书为大颠宝通所作;在日本学者及饶宗颐的研究下得到纠正,认为是宋代大颠了通所作。近年出版的《大颠宝通禅师文存》则认为《心经注》作者是宝通原述,了通续述,是宝通和了通禅师两人隔代合作的成果。通过对《心经注》的细读分析,认为宋代了通禅师是《心经注》的唯一著作权人。  相似文献   

16.
朵云 《法音》2000,(1):55-56
座落在漳州市南郊九龙江畔丹霞山麓的南山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时太子太傅陈邕舍宅为寺,其女金花在此出家。寺初名延福报劬院,延请云岭常公为开山祖师,继席者为桂琛、文益等。唐末寺渐趋衰微。至宋开宝元年(968),陈邕后裔陈文 重修,改名报劬院,后又称崇福寺,延请禅宗青原系义存的三传弟子、玄沙师备的再传弟子玄应禅师任住持,寺宇规模愈加扩大,僧众多时达1500余人,有“闽南佛国”之称。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玄应禅师法嗣继任住持。随后百年,因水火之灾,寺宇破损不堪。至绍兴八年(1…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9,(9)
《历代法宝记》,又名《师资众脉传》、《定是非摧邪显正破坏一切心传》、《最上乘顿悟法门》(据卷题下的小注),一卷,作者名氏失载。从书末载录的山人孙寰的《大历保唐寺和上(无住)传顿悟大乘禅门门人写真赞文并序》来看,此书可能是为纪念于唐大历九年(774)六月三日去世的成都府保唐寺无住禅师而写的,作者当是无住的门人,撰于无住去世后不久。日本以法国国民图书馆收藏的敦煌本为底本,大英博物  相似文献   

18.
妙空智讷禅师是禅宗云门宗八世祖之一,一生四坐道场,是两宋之际复兴云门宗的重要祖师。但学术界与其重要地位相称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本文通过检索、整理和研究散存于各禅宗灯录、僧传、山(寺)志、学者文集、正史及地方志等材料,将妙空智讷的一生概括为三个时期,对其参学和住持两个重要时期作了详细考论,并从智讷的法嗣传承、禅法特色、宗门贡献等几个方面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他是两宋之际禅法衰落时代背景下不可多得的禅门宗匠。  相似文献   

19.
活得安祥     
编者按:一行禅师是当代世界著名的禅师,在法国创办了梅村坐禅中心,倡导正念禅、行禅和人间佛教。他对佛法有着独到的理解,先后出版了约八十种著作。最近在他率领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来华访问之际,华侨出版社以及河北《禅》编辑部分别翻译出版了他的三部著作:《故...  相似文献   

20.
本文比对两种版本《古塔记》,从六方面证实《湘山志》所收的《古塔记》已非原本,不能作为认识全真禅师生平思想的依据。有关全真禅师最可靠资料是正德刻本《湘山事状全集》所存的《古塔记》等唐宋文献。在此基础上,厘清全真禅师一生5个重要阶段,考证总结他的著述和禅法特色。全真禅师弘法事业根植基层民众,其身后影响也在基层社会,这应是历代僧录对其缺乏记载的主要原因。唐宋时期的永州、全州处于国家文化边缘区,全真禅师生前弘法、身后垂化于此,对促进湘南桂北的族群和文化融合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