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死话旅途     
生死是大事,是自然规律,生死观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生死观似应属文化范畴。“视死如归”与“贪生怕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好死不如赖活着”表达了不同境界、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素养者的生死观,莫子先生这篇短文是切身的体会,是他在佛教文化影响下的生死观。在本特辑中也算当代佛教文化的一个内容吧!(田言)人生旅途的起点是生,人生旅途的终点是死吗?这个问题历来大致有三种观点:一、一世论,那么生是起点,死是终点便是当然的答案;二、二世论,生命结束后,灵魂升上天堂,或者下到地狱,那么死显然并非终点,而是永生(生在幸福或…  相似文献   

2.
明代心学思想家王龙溪,具有超凡的生死智慧。他的生死观可以用"一生死,通昼夜"来形容,既使人懂得肉体生命"生死如昼夜,人所不免"的道理,又让人明白良知本体无生无灭的奥妙。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走向,有"任生死"和"超生死"两种境界可以修证,王龙溪本人以后者为理想目标。他不仅向世人指出了达到这一境界的心性修养方法,而且以"虚静光明,超然而逝"的临终表现,证明了自己的生死智慧是一种实践性真知。王龙溪的生死智慧使人们看清了生命的来龙去脉,消除了对于死亡的困惑和恐惧,同时又能把握自我生命的走向,具有透彻而深邃的终极关怀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分别是: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生死"是哲学关注的终极性问题,学界多从本体论、心性论、伦理学、灵魂有无等角度对之进行研究。笔者尝试引入"时间观"的视角来探寻其与生死观的内在关联。本文首先介绍了源于古希腊、盛行于现代社会的测度时间观及其影响下的生死观在理解生命现象的连续性、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等方面可能面临的问题;然后以《庄子》文本为中心,着重分析了庄子时间观与生死观的关系,以及其对测度时间观影响下的生死观所面临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儒、道生死观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岸的永恒”是儒、道生死观的合命题。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都用彼岸世界的永恒性弥补此岸现实人生的有限性,导致宗教,而中国的儒道则不然。儒家和道家对于死都坦然处之,但推论则不相同。儒家把理性个体自我融入群体“自我”,用德行、功业克服感性存在的有限性;道家则是用否定的方法,探寻自我的解放,一旦重返生命的本真状态,与道同一,生命自我就有了永恒归宿,获得了最高价值。儒、道获得永恒的途径也于印度和西方不同,只须在现实人生中获得,但两家又有“伪世”与“游世”的差异。儒、道生死观使中国人没有沉湎宗教的迷狂,甚至中国佛教也受到影响而具有此岸性。这有着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同时也导致了疏异科学,鄙夷感性而高扬理性,轻视物的价值和逻辑实证。  相似文献   

6.
郑晓江 《学海》2006,(2):146-153
周敦颐的生死哲学主要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生死态度:“今死矣,命也!”第二,生死观:“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周敦颐构筑了儒学之形上本体,又以阴阳五行之理贯之“天人”。这不仅为儒者之积极入世、道德践履的人生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从本根上确立了儒式的生死观。本文从对周敦颐生死思想的探讨进而对儒家的生死哲学进行反省,以期推动对中国哲学的思想探讨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在魏晋美学中,陶渊明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他用平淡冲和的形态展现了魏晋风度的美,以他自己的生命境界展示了魏晋玄学主题的深度.他真正以平常的心态融入大自然中,把审美理想建立在平凡真实的生活之上,追求生命过程的本真与完满,实现了审美式的超越,摆脱了一切羁绊,超越生死的束缚,从而使自己的生命精神达到了与天地同流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儒学生死观从宋到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其中王阳明的生死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分别讨论了宋代和明代理学生死观的特点:宋代理学家的生死论述可被概括为"重生轻死"和"随气聚散"两种类型,明早期陈白沙"以自然为本"的生死观接近于道家,而王阳明的生死观则以"良知"为宗,在龙场悟道的真实体验中建立了以心性超越为基础的儒家生死观,改变了过去罕言生死的传统。文章接着重点分析了王阳明生死观的独特性,指出其与宋儒、陈白沙以及传统"三不朽"观念的差别,这种基于道德又超越道德、融通佛道又归本于儒的新型态生死观,对于宋明理学生死观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脑死亡"立法的伦理学思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欣闻一份符合中国国情的“脑死亡”诊断标准 ,已经由卫生部初步制定了出来 ,正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加以修改和完善。这标志着我国的“脑死亡”立法工作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准备阶段。然而 ,立法背后引发的伦理学讨论告诉我们 ,让承载着数千年道德标准的生死观让位于新锐的“脑死亡” ,我们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1 生死观之辩人类文明的发展 ,如果从生死哲学的立场来看 ,即是对生死 ,尤其是死亡逐渐加深认识及理解的过程。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乐生恶死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天覆地载 ,万物备悉 ,莫贵于人”强调的正是人生命的重要性。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洞山良价语录等文献的考察,梳理、归纳出良价的生命论:以认识世界的本质、认识自性为人生“大事”;根据对体用关系、空有关系的把握层次,创立偏正五位、君臣五位等学说,作为“明大事”的修行阶梯和生命境界;生命最高境界的表现之一就是超越生死,来去自由。  相似文献   

11.
"升仙"是汉画像的主题之一,升仙画像是先秦以来长生思想的变异,蕴涵着巫术和宗教两大文化体系的内容。道家超越生死的理想对神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原始道教借用了先秦道家的长生理论和神仙家的升仙模式,构建了宗教性质的神仙思想和升仙方式。汉画像中的升仙画像,既是汉代人生死观的重要反映,也是消弭对死亡的恐惧、运用模拟巫术征服死亡、超越生命极限的幻想,折射出时人对人生的眷恋、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和试图利用超自然力量与死亡抗争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碑学的盛行,最终导致了“书卷气”与“金石气”的严重矛盾与困惑。文人书法的“新化”即新文人书法的兴起已经势在必得。提高作者学养、增加作品“书卷气”是特定时代的文人学识与情感的流露,新文人书法探索必然融进时代精神。王国维作为现代著名学者,其书的儒雅境界,是其学问使然。鲁迅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其书由碑而帖,“融冶篆隶于一炉”,形成别具特色的“鲁迅体”。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生死观借助于轮回报应的教义而流传,在普通民众中影响极大,遭到了一些儒家正统人士的不满和批评。对佛教的生死观进行直接批判的主要是宋明时代的理学家,尤以二程最为典型。二程主要从偷胎夺阴之谬、释氏畏死、利己主义三个方面对佛教的生死观进行了批判。其中第一个方面的批评并未超出六朝思想家的水平,况且佛教生死观的要害也不在其鬼神说。二程对佛教生死观的着力批判,是其中的后两个方面,即佛教执着于生死,放弃了人间的道德责任。客观而论,二程只是维护了儒家固有的"事父事君之妙道",却不敢肯定禅宗所倡导的"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正是二程在生死观方面不够周全和融通的地方。儒家生死观的特色在人伦,佛教生死观的特色在破执,将二者结合起来,正是宋明理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魏晋名士从心、性以及道的基础上来理解形骸所蕴含的丰富意义,认为形骸与心、性以及道具有一致性。在"形也者,物之累"的思想观念左右下,魏晋名士倡导"遗其形骸"的现实追求。遗其形骸,就是心超越形骸的局限,使得自由的生命不受儒家礼教的束缚,并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达到物我相冥、道我合一。进入此种境界,方能领悟生命的真谛而能循变顺化达到生死透彻。  相似文献   

15.
孔孟有自己的生死观.他们将人的生死与"命"、(生死)祸福与"德"联系起来确立了"乐天知命"、"修身以俟之"的生死态度.以"德"取福的延伸就是生死以"义"的生死价值观.这种生死价值观最终决定于生死的目的.孔孟认为,人的目的在于"仁",修德行义都来源于对"仁"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人人都在追问 ,生的眷恋 ,死的恐惧 ,时刻萦绕心间。生与死 ,是人生的首要问题 ,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 ,被成千上万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 ,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都包含了对人类最深沉的 ,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隐患———死亡的最终解决的承诺。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义、教理之不同 ,对生与死的看法各异 ,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观。在中国 ,儒道释三足鼎立 ,而儒者慎言生死 ,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二者虽经千余年冲突交融、异中求同 ,但差别仍是很大 ,表现在…  相似文献   

17.
生命成长与境界自由——《论语》释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关注人的精神自由。无论生命成长或精神自由,都必须在人生及社会的复杂实践中去完成,从少年时的立志开始,历经三十岁人格自我的建立,四十岁不惑之智的证得,五十岁贯通天道与人道,六十岁契入精神自由的本体境界,七十岁道与身合,从心所欲,生命局限不断突破,精神境界逐层提升,最终在此完整的人生过程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入与终极存在、终极意义合一的圆善境界。而生死界限的超越,实存主体的挺立,精神自我的自由,生命意义的圆融……,诸事在此境界中亦得到了彻底圆满的解决。本文力图通过对话性的诠释,说明孔子生命成长观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在人生现实的实践中即有阶段性的境界跃升,即能突破生命的局限以安身立命,这不仅是孔子个人的言说和亲证,而且也是中国固有文化颇见精彩的生命智慧,人文智慧,即道德即宗教的智慧,以动态、践履、提升、超越的生命成长观来规定“人”,解释“人”的活泼智慧。  相似文献   

18.
涅槃     
《法音》1989,(3)
涅槃,既是佛家真理的代名词,又是佛家证悟的一种境界。它是消溶主客对立,超越时空障碍,证得生命永恒的境界。对凡夫来说,涅槃就是我们大家清净的本性,真实的自我。因此,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与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脱境界。“涅槃”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中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生死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社会,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及制度的改进已大幅度提升了生活水准,但却并没有同步提升生与死的品质。基于此,笔者以为有必要通过生死哲学的研究来使现代人真正实现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生死哲学探讨的理论目标应是:一方面让人们获取关于生死的知识性学问,另一方面则努力将生死哲学的知识落实于生活实践,把生死的知识性学问转化为生死的生命性学问,即从“学习生死”上升到“学会生死”。“学习生死”是对人之生死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认识之并掌握之,而“学会生死”则是在学习生死的基础上构建人生智慧与死亡智慧来应对复杂的…  相似文献   

20.
希望是一个涉及终极关切的宗教生存论问题。康德在能够知道什么和应该做什么之后,提出可以希望什么,并将这一问题视之为宗教解决的问题,因为出于实践理性要求的至善作为希望的最终目的,由于此生的有限性而引向了不朽和上帝;正是由于人生存在的时间有限性,生死导致的虚无问题更是作为一个生存论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存在还是不存在将人引向了对于永恒的期待,使希望成为一个终极关切的宗教性话题;正是在对完满至善和生命永恒的希望里,打开了走向无限性的未来可能之路,在这条路上无论是要解答人类存在本身的已是和未是之间的冲突,还是要将超自然的末世期盼化为开启崭新当下的起点,希望都是一种自由而超越的行为。它来自于希望者,即具有自我有限性意识而试图超越之人的自由存在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