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硕知 《中国天主教》2009,(3):26-26,27
自唐代,中国就开始传人天主教体系之宗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于明末陕西,是世界基督教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迄今为止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早文字资料。”虽然景教在当时被公教会定为异端,却也可称天主教的一个变种,客观地传入了天主教的基督信仰。至元代又称“也里可温”。是时又有受尼格老四世差遣而来的若望,孟高维诺将正统天主教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天主教》2010,(4):42-44
1.唐代的景教 天主教在中国有较长时期的历史,早在公元635年唐太宗(627—650在位)时,天主教的一个派别——聂斯脱利派在我国陕西一带流传,称景教。现在西安碑林还保留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有文字记载。大秦指东罗马,景教是天主教聂派的别称。  相似文献   

3.
陕西关中地区天主教历史有近四百年,其在中国基督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中天主教所形成的地方特色更为中外显著。文章介绍了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所收集到的九通碑刻。这些碑刻不仅是研究关中乃至西北地区天主教史的重要文献,而且更是陕西地区多种宗教文化相并存的见证。诸如,《圣方济各会士振铎龚公老夫子德教碑》和《恭颂传教部总理陕甘全省兼管新疆等处正(副)主教高(林)大人德行碑》等碑石更显关中地区文化厚重与信仰传承。文章以碑刻的时间顺序逐次介绍它们的大小、内容及风格。碑刻所记载的历史与信仰可以串联起来,形成了关中天主教史的重要文献来源。  相似文献   

4.
正天主教在云南的传播最早可追溯到元朝。教会史学家方豪在《云南天主教史考》中云:天主教何时入滇,盖不可考。《马可·波罗游记》第117章"哈刺章州"(即云南)谓,首府押赤(即昆明)有若干聂斯脱里派之基督徒,当可信也。方豪根据元典章、大理崇圣寺圣旨碑、昆明筇竹寺圣旨碑以及元代一些游记等考证,得出了天主教在元朝已经传入云南的结论。一、天主教初传云南明末清初,天主教第二次传入云南。1644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成都,一些天主教徒为了躲避战乱迁到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盐津县一带,以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卜弥格的《中国地图册》手稿中,存有关于中国基督宗教传播的丰富史料。本文分析《中国地图册》中描述基督宗教在华传播的5种历史遗物,包括江西庐陵的铁十字架、陕西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泉州的3块十字架碑,尤其是厘清卜弥格及艾儒略、张赓等人及现代学者对庐陵铁十字架的误读;结合当时的其他文献,探讨图上所记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事迹;利用意大利地理学家里乔利1661年出版著作所保存的卜弥格中国城市及耶稣会住院纬度表,并参照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等著,探讨卜弥格地图集中标注的各地耶稣会士住院。  相似文献   

6.
一块北魏羌族的道教造像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关中一带,近年来不断发现北朝至隋初的道教造像,据笔者所知,目前已有四十余处以上,其范围东起华山,西接甘陇,南至秦岭,北达铜川。较为集中的收藏地,有耀县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临潼县博物馆等地。1993年底,笔者在陕西彬县考察,在该县文化馆库房内发现一块北朝时期羌族部落所造道教造像碑,其形制特殊,图像丰富,对研究宗教史、民族史和艺术史都颇有价值,披之以文,以飨有心者。 该碑断为两截,并有部分缺损(图一),无碑  相似文献   

7.
国之赤子教之栋梁──怀念李伯渔主教李铁柱,李伯毅●李伯渔,字镜帆,陕西户县围琪寨(原属周至)人。1908年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农民家庭,弟兄四人,排行第二。李主教从小天资聪颖,敏而好学。12岁时,被推荐至天主教陕西高陵通远坊修道院学习,1933年7...  相似文献   

8.
应法国天主教普拉多总修会邀请,全国9所大修院的神师于1999年8月11日起,赴法国进行学习交流。代表团成员有: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李玉训神父(团长)、林进德神父、北京天主教神哲学院刘振田神父、陕西天主教神哲学院吴钦敬神父、四川天主教神哲学院杨明荣神父、河北天主教神哲学院张尚志神父、山东天主教圣神修院赵凤昌神父,吉林天主教神哲学院甘瑞斌神父,上海佘山修院吴爱兵神父。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柏年教友也应邀于8月25日访法。在法国期间,他们参观了巴黎、里昂、里修等地,并到露德和小德兰圣地朝圣。代…  相似文献   

9.
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于1995年3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了全国修院教育工作座谈会。 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和北京、上海、中南、四川、河北、沈阳、陕西等天主教神哲学院的主要负责人、宗怀德、傅铁山、金鲁贤、董光清、陈适中、刘定汉、金沛献、郭印宫、李笃安等主教。应邀莅会的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阅西安清真大寺存《咸阳渭城里大寺碑》(以下简称《渭城寺碑》)拓片,发现其碑文中有三行关于陕西经学系传谱的重要记载。关于《渭城寺碑》,据马长寿教授主编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一书记载:"在胡登洲墓碑的西北,还有一碑,是用阿拉伯文写的。在碑额上有四个字:‘见月凭证’,可知此为一回文月碑无疑。回文月碑一般都立在清真寺内,是作为推算回历的依据。同时这碑旁有两行汉字,一是‘陕西西安府咸阳县渭城里大寺注解经学口口(阐扬)圣教除邪归正统教口口(原籍)咸宁县北门外东菜园后从长安县大皮院受业九世门徒刘长清水若氏撰识虔诚敬  相似文献   

11.
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大黄乡那练村东岭发现一块康熙年间的天主教友墓碑。墓碑距今已有290年。这是湛江市首次发现的重要宗教文物。这块天主教友墓碑是1990年10月中旬,由湛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同志到徐闻县调查宗教历史,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会同徐闻县宗教局的同志跋山涉涧,终于在离徐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大黄乡那练村东岭最高点找到的。碑长120厘米(露出地面部分),宽42厘米。碑已有一定程度的风化痕迹,坟地也已冲刷夷平。但碑面  相似文献   

12.
一、"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的书法艺术解读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在西安周至县东南大秦寺故址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天主教历史上的重要文献,是证明早期基督宗教的一支,聂斯托利派(Nestorian)于唐贞观九年(635)传入中国最早最珍贵的物证。聂斯托利为五世纪初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因主张基督"二位二性"被判为异端,并  相似文献   

13.
速读     
宗教工作6月13日至21日,天主教中青年神职人员培训班在国家宗教局培训中心举行,来自重庆、陕西、河南、湖南、广西以及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的176名学员参加了学习。6月22日,伊斯兰教2011年解经骨干培训班在国家宗教局培训中心开班。来自新疆、甘肃、  相似文献   

14.
一、导论在五·四以前的十多世纪里,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曾有过四次的正面接触①,但中国的士大夫除了对利玛窦的尊儒敬孔的传教方式给予认同和略有好感以外,天主教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排斥、敌对,且以失败而告终。我们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值得我们应该深思的是:每当天主教和儒家文化相遇时,我们不时发觉有异体排斥的反应,或是正面冲撞。许多学者认为儒家文化是以人本思想为主,而天主教则是神本思想,二者不可相通相融。我们承认天主教与中国文化在枝节上确有歧异之处,但我们同样可以肯定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因为儒家重仁义,天主教则以爱播爱,天主是爱。况且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一切以孝为根本,天主教在论伦理关系的第一条诫命“孝敬父母……”。本文试从儒家文化之“仁”和天主教核心之“爱”作比较,以求二者间有所沟通。  相似文献   

15.
应法国天主教普拉多修会邀请,以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副院长马英林神父为团长的中国天主教神父代表团一行14人,于2001年7月27日至8月18日,对法国天主教进行了友好访问,并就神学、修院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学习交流。 代表团成员有:北京天主教神哲学院副院长飘雪兵神父、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副院长余保卫神父、广东省之山头教区负责人黄炳章神父、上海余山天主教修院副院长邢文之神父、吉林省天主教神哲学院副院长张银忠神父、四川省天主教神哲学院副院长李枝刚神父、辽宁省沈阳天主教神哲学院副院长张克祥神父、河北省天主教神哲…  相似文献   

16.
陕西高陵通远坊原名南刘家,系一大片荒芜之地,且多义坟荒冢,人烟稀少,无人耕种。通远坊乃外国传教士所起之名称。这里原有刘光祖一家老户,据传在明末全家人信奉了天主教,因此,从那时起这里就有了天主教的宗教活动,清康熙七年(1668),又有从富平县魏村迁来的魏姓一家(系王徵姑母家)的后代,相传是受了王徵的影响,全家人也是在明末信奉了天主教,从此,通远坊的宗教活动经常举行,故在群众中已有了一定的影响,开始有些人相继信奉了天主并受洗入教。方济升,方济会士,意大利那不勒斯人,生于康熙十八年(1678),康熙五十七年(1718)来华传教…  相似文献   

17.
天主教最早传入陕西境内是在明代末年,"泰西两教之播布关内,始自明末清初"。据史籍记载,比较确切的标志应是陕西泾阳县鲁桥镇尖担王家堡人王徵于1625年(天启五年)邀请法籍传教士金尼阁来陕开教,并于1628年(天启八年)建立陕西境内第一座天主堂——"崇一堂"。  相似文献   

18.
应香港天主教公教教研中心和神学协会邀请,以褚汉雨神父为团长、孟宁友神父为副团长的中国天主教修院访问团一行14人,于1994年8月2日自北京启程,到香港进行为期40天的神学交流。 这些来自北京、山西、陕西、四川、内  相似文献   

19.
正1922年,刚恒毅(Celso Costantini)来到中国,这位对艺术有着极大热情的枢机主教极力倡导天主教艺术的"本土化"。在他的影响下,当时出现了天主教艺术中国化的广泛尝试。其中就包括天主教绘画艺术。今年5月,故宫博物院与梵蒂冈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传心之美——梵蒂冈博物馆藏中国文物展",充满中国审美情趣的天主教艺术品是一大亮  相似文献   

20.
陈垣与英敛之因机缘得以相识后,相知相交近十年。1917年,陈垣在英敛之的鼓励与帮助下,发表了第一篇史学学术论文《元也里可温考》,奠定了在学术界的地位。之后,他们开始收集整理并校勘出版了一批明清时期天主教著述。陈垣与英敛之不仅大力推进了中国天主教史学术研究,而且积极投身到中国天主教的本土化建设中。对于陈垣而言,英敛之已成为影响其一生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