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A不B”四字格因语境不同而存在着多种逻辑关系,它或用来表达概念,或用来表达判断,有较强的表现力。下面分别说明。一、“不A不B”可用来表达正概念用公式表示:不A不B=半A半B。例如: 不新不旧=半新半旧不中不西=半中半西不死不活=半死半活这类四字格中“不”的否定意义显然被弱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否定概念?逻辑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笔者提出一些看法,求教于大家。一、否定概念,其语言形式一定是以否定语素打头。如果“非”、“不”、“无”等字样不表否定,那带有“非”等字样的语词所表达的概念一定不是否定概念.如“非洲”、“不丹”等。二、某个语词即使前面带有表否定的语素,但不一定是否定概念。带否定语素是成为否定概念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或  相似文献   

3.
反义词概说     
词和概念不完全一致,但探讨词义却不能离开概念。概念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其中有一种是不调和的关系。如“恶”这个概念是否定“善”这个概念的,所以“善”和“恶”便有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不可调和的关系。反义词就是表达这些不调和关系的词,如“生”、“死”,“革命”、“反动”,“赞成”、“反对”等。这说明了反义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说明了任何民族语言中为什么都有反义词。  相似文献   

4.
概念间的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单从逻辑上讲,分辨是容易的;一结合自然语言,问题便复杂了。有些书上是这么讲的:(a)反义词所代表的常常是反对概念,如“老——死”,虽然也有代表矛盾概念的,如“生——女”;(b)只有词的否定式所代表的才确属原词的矛盾概念无疑, 如“老——不老”。这种讲法对不对呢?我认为(a)是对的,(b)则尚待研究。一般地说,一个名词加前附成分“非”,所代表的必是原词的否定概念,  相似文献   

5.
汉语成语在结构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四字格”。正如郭绍虞先生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强调指出的:“四字词组是汉语所特有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没有象汉语四言词组那样的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又是在汉语中特别发展的。”四字格成语的产生源远流长,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经过历代文人加工,人民长期习用,不断地选择、提炼、创新、成为固定词组。四字格成语风格庄重典雅,内容  相似文献   

6.
十七世纪的荷兰人斯宾诺莎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任何规定都是否定”。十八世纪的德国人黑格尔对此十分赞赏,根据这一命题作了大量文章。近、现代的许多哲学家,包括有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也认为这一命题是辩证否定的极好表述。其实,斯宾诺莎的这一命题,并不是什么深奥的哲学命题,而是非常简单的逻辑学常识。“规定即是否定”,实际上是形式逻辑“A是A,不是B”的命题的另一种表述。这种“规定即是否定”  相似文献   

7.
古典对当方阵可同溯到亚里士多德逻辑,并且自此后就一直被广泛地讨论,特别是在中世纪和现代。它刻画了所有、没有、并非所有和某些这四个量词之间的特定逻辑关系,即对当关系。亚里十多德和传统逻辑学家,以及人多数当代语言学家,都把“所有”看作具有存在预设,也即“所有A是B”可以推山“存在A”,而现代逻辑则放弃了这一假定。用现代逻辑对“所有”的解释来代替亚里十多德的解释(对“并非所有”也可以作类似处理),就产生了现代版本的对当方阵。近年来有许多争论,探讨这两个方阵中哪一个是正确的。本文中我的主要观点是,这个问题不是,或者不应该主要是关于存在预设的,毋宁说它是关于否定的模式的。我认为现代方阵表述了自然语言中否定的一般模式,而传统方阵则没有做到这一点。明乎此,不仅需要把对当方阵应用于四个亚里士多德量词,还需要把它应用到这一类型的广义量词上。现代方阵上的任一量词所展示的否定的模式,常常不是在传统方阵中发现的对当关系。本文提供了一些技术性结果和工具,阐述了解释各种英语限定词的量词方阵的若干例子。本文最后一个例子引入了否定的第二模式。它伴随特定复杂量词出现,也能够在方阵中被表达。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对表达直言判断的语句进行逻辑分析时,常常碰到一个麻烦的词:“不”。对它稍不留意,往往就会把判断彤式认错了。因此,有必要研究、掌握运用它的规律。一、“不”所否定的对象和“不”在直言判断中的位置。从语文意义上讲,“不”是个否定副词,单独使用,常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和述宾词组前,否定某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例如:  相似文献   

9.
“四字格”是汉语中四个音节构成一个整体结构的组合格式。在遣词造句中,首先把四个单音节词组合成一个整体,然后再以板块的形式出现在句子之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四言熟语、成语及其他四音节词组。 汉语音乐性强,要求音节平稳、节奏和谐、结构对称,这是“四字格”得以形成的客观需要;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比重大,便于灵活运用,又为“四字格”得以实现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早在周代就形成的四言诗及后代辞赋、骈文的影响,也是“四字格”日益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字格”的来源,可分为常见用词法构成、寓言故事概括归纳、古书语句的节缩和扩展三种类型。 一、常见构词法构成  相似文献   

10.
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的心理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佘贤君 《心理科学》2001,24(3):368-368,362
惯用语是一种比喻性词组,通常以三字格为主。如:炒鱿鱼,开后门等。惯用语的比喻意义与其字面意义是不等值的。如“穿小鞋”不能解释成为是“穿尺码小的鞋”的意思,而应当解释为“暗中给人以刁难、约束或限制”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伍丽梅  莫雷 《心理学报》2012,44(1):63-75
结合自定步调阅读与句子启动再认范式, 探讨说明文阅读过程中因果序列的表征问题。研究包括3个实验, 实验1的文本提供一个包括4个概念的因果链(如, A-B-C-D), 文本最后设置包含概念A或概念B或概念C的句子, 对概念D进行探测, 结果发现, 对于概念D的再认启动作用, 概念C>概念B>概念A; 实验2改变因果链的说明顺序, 使之与因果链本身次序不一致, 结果与实验1一致; 实验3的文本分别介绍两条独立的因果链(如A-B-C; D-E-F), 最后呈现包含概念A或概念D的句子, 对概念C进行探测, 结果发现, 包含概念A的句子理解启动了相关因果链, 使读者对随后呈现的概念C的再认反应加快。基于本研究结果, 结合相关研究, 本文尝试提出说明文文本表征的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常见有人说甲骨文中已有了“仁”字①,依据是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2卷19页的第1片卜辞中收有一个很像“仁”的字。然而,许多研究古文字的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指出,这片卜辞上下文字皆有残缺,其中这个很像“仁”的字也有残缺,而且构成这个字的左右两半边隔得比较开。有专家指出,这个字右边的“二”,实际上是一个“兆序”数字,并不是该字构形的一部分,因而这个字不可能是“仁”字。而且,“这条卜辞虽有一些字残缺,但大意还是明确的……此卜辞应是某方国向商王朝进贡二十匹马的记录”,若将此残存的“”形与兆序“二”当…  相似文献   

13.
分野与关联:本体论与道德形上学一般言之,“本体”是中国哲学中的根本概念。它所包含的意义是深刻而丰富的。它不是单单的“本质”或静的结构,它也不是单单的“过程”或动的变化,它不是抽象的存在,也不是实质的个物,不是人格神的上帝,也不是非人格神的物质。甚至它也不是海德格的基本形上学的主客不分的“个别存有”(Dasein)或隐显自如的“一般存有”(Sein)。事实上,一个形上学的对形上实存的理解本来就不可能范围在一方面或一个概念的语言之中。“本体”唯有中国哲学的“道”与“太极”的意含可以表达。“本体”这一概念可说…  相似文献   

14.
箴言25章11节说:“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这句话的原意不是很清楚,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但大概的意思不难意测。前半节的意思清楚,后半节是一种暗喻,在描写“合宜”两个字,关键在于“金”和“银”的相称,两者配合起来显得很合适。两者都是贵重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成语中,“非A非B”式的成语为数不少。例如:“不上不下”、“无往不胜”、“不破不立”、“非亲非故”“无踪无影”等等。这种成语,虽然语言形式相同,但由于“非A”与“非B”联系的方式各异,却表现出不同的逻辑特征。归纳起来,“非A”与“非B”的联系大体有三种类型:联合型、双重否定型、条件型。一、联合型“非A非B”的联合型指的是“非A”与“非B”之间具有并列关系,二者同时存在,柏当于联言命题,可用“「A(?)」B”表示。例如:“不上不下”——“不上且不下”,“非亲非故”——“非亲并且非故”,“无声无息”——“无声并且  相似文献   

16.
“否定(negative)”是一个基本的哲学范畴。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再次兴起热潮,这方面的文献涉及逻辑、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等领域。本文试图从逻辑与哲学的角度,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否定”概念的类型与特征进行一番分析。1.传统逻辑的否定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逻辑作为二值逻辑,是以排中律的普适性为特征的。它断定某个命题或思想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真与假构成一对否定概念,二者必居其一。因此,对“真”的否定得到的是“假”,对“假”的否定得到的是“真”。在传统逻辑的公理系统中,否定是一个逻辑常项…  相似文献   

17.
普通逻辑教材在谈到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时,指出“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表达几个不同的概念”,但举的都是实词与具体概念的例子①。其实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实词与具体概念之间,也存在于一些虚词与它们所表达的逻辑常项之间。下面我们以“或者”为例说明这种现象。据笔者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或者(或)”一词至少可以表达四种不同的逻辑常项。一、表达相容的选言命题的联结硕,即现代逻辑中的析取词“V”。例如相容的选言命题的公式写作“P或者q”,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非A”。下列语句都是相容的选言命题:【fi胜夺…  相似文献   

18.
在普通逻辑中,人们通常以“或者”这个语词作为表达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 在选言判断的语言表达中,人们有时也仅用“或”这个字来联结选言肢,这时的“或”是“或者”的省略,其含义与“或者”相同。但要注意单独使用“或”字的语句,并非一定表达选言判断。如说:“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是大公无私的”。在这句话中,语词  相似文献   

19.
A型——B型性格,或简单地称为A型性格。严格来讲,这个名字也是不确切的,因为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学。与其把人区分到A和B两种类型,不如用一个连续体来理解这个概念,这个连续体的一端是A型者,另一端是B型者。  相似文献   

20.
诸葛殷同同志的文章《“A是A又不是A”与辩证逻辑》(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2期。以下简称“诸葛文”对拙作《不要用普通逻辑否定辩证逻辑)(载《哲学研究)1993年增刊)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批评。但我认为诸葛文中的许多说法是不正确的。特写此文与其讨论。如众周知,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在逻辑研究中,既不能为肯定辩证矛盾而同时肯定逻辑矛盾,也不能为否定逻辑矛盾而否定辩证矛盾。诸葛文对ZO世纪ZO-4O年代一些辩证论者混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观点进行批评,并且说什么马佩的主张“承认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律,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