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认为,当代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按其从高到低的水平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但又紧密联系的层次,即: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的科学方法技术.某一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向导,来探讨这一科学研究中最普遍的思想方法论问题,其出发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思想,它认为,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机械唯物主义或者否认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或者否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把物质运动归结为线性的决定关系或还原论.  相似文献   

2.
哲学行为主义、心身同一论、功能主义、异态一元论、取消主义和解释主义一般被划归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唯物主义阵营。它们在本体论的基本承诺上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坚持世界上只有一种实在,这就是物理实在,不存在与物理世界不同的心理世界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其他的心灵哲学理论区别开来。尽管如此,细究之下,在关于心的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  相似文献   

3.
建筑本质来说是自然界的物质,建筑师的意识指导物质的建造,随之在实践过程诞生了美学评价,这些美学评价及思想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因此文章通过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来探究建筑美学与建筑师美学思想背后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罗钦顺对自然界"理"、"气"范畴和理气关系的探讨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评形成其"气本论"的理气观,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立论根据构建了其哲学逻辑结构的理论基础.罗钦顺对人生界"心"、"性"范畴和心性关系的探讨及其对程朱理学的继承与发扬、对陆王心学和禅宗佛学的批判与排斥形成其"性本论"的心性观,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论证主题构建了其哲学逻辑结构的思维重心.罗钦顺用人之"心"、"性"即自然之"气"、"理"作为统一其自然界之理气观与人生界之心性观的逻辑前提,但其哲学逻辑结构中阐发其论证主题的人生界之"性本论"的心性观与提供其立论根据的自然界之"气本论"的理气观存在着无法统一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深入讨论实践标准和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了对主体和客体问题的讨论,这对于促进认识论研究的深化,对于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范畴体系,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精神与物质和主体与客体 自然界经过长期发展出现人类并因而出现精神现象以后,便出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对于人类来说,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物质与精神这两个高度抽象的概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是后人根据恩格斯对自然科学的哲学研究资料,分束整理形成的关于自然观的较为系统的论述。它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人类存在及其活动既是自然界永恒运动过程的一个阶段,又构成一个特殊的部分。因而自然与人是统一的、一致的,统...  相似文献   

7.
物理学中的热力学定律是自然界的最高规律,因而社会物质运动形式也必然服从这一规律。但是,社会是宇宙中一种最高级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因而热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传统的自然哲学还是当今的生态哲学,一个根本主题是研究人在自然界面前的解放与自由。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自由基本上属于认识论自由和征服自然自由,黑格尔关于自由的思想在古典哲学中则独树一帜,其先见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赢得本体自由的问题。黑格尔整个哲学的奠基点是绝对精神,而绝对精神本身则是思在一体、主客同一、人与自然互依的。绝对精神以自身为根据,自我运动和自主发展,本身即为自由。精神自由要落实到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上而化身为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就必须走出逻辑学的纯粹思辨过程而进入到自然界之中,并通过扬弃自然界的非己性而显现精神自由。精神以允许自然界有自由的方式来谋划自身的现实自由,而自然万物按照自身存在目的竞自由则是精神自由的外在现实形态。  相似文献   

9.
人类如何改造自然界与人类如何对待自然界的道德态度密切相关。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指认了以往哲学对待自然界有两种基本态度:一是静观自然界、将自然界机械化的理论态度,另一是占有自然界、将自然界手段化的实践态度。黑格尔既反对单纯的理论态度,也反对单纯的实践态度,认为对待自然界的合理态度应当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他称其为概念的考察方式。概念的考察方式是将自然界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机整体,用普遍性的生态法则指导加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既克服对待自然界的机械性倾向和无所作为,又克服对待自然界的盲目性和胡作非为。对待自然界的合理态度最终指向是人必须从善恶认识之树取食,做到人自由也让自然界有自由,让生命按照自己的存在目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自然科学是生产斗争知识的结晶,即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关于自然界的经验知识的理论总结。哲学则是生产斗争知识和阶级斗争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即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特殊规律的科学,而哲学别是研究整个  相似文献   

11.
自然本体化之误吴国盛在中国当代的哲学文献中,不难看到这样的说法:探究自然界本身如何是本体论的工作,探究人们如何探究如何把握自然界,是认识论的工作。本体论与认识论课题的划分是一种元哲学的工作,但它同样基于某种哲学前提,自然的本体化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自然的本体化倾向由来已久,在我国哲学界亦根深蒂固,虽然没有出现“自然本体论”的旗帜,但自然本体论的一切观念都已被接受,并且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过去十多年来,有许多人大胆探索,修改甚至突破原有的哲学体系,但大都没有意识到自然本体化倾向对他们的制约,因而表现出在哲学创新上的不彻底性。自然本体论者把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自然界演化图景当作终极的实在图景,上升到本体的高度,使人成为一个派生的、偶然的、无足轻重的角色。可以鲜明的指出,自然本体论的要害在于消灭“人”,把“人”降低到“物”,把“人”“物”化。应该说,中国哲学界过去十多年的人本化哲学运动正是为了拯救“人”,突出和强化“人”的因素,它的最终目标是与自然本体论格格不入的。但是,由于自然本体化倾向没能得到彻底的清除,相反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人本化哲学运动因而极不彻底,作为人本化哲学运动之中坚力量的实践本体论和认识主体论在理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近年来哲学理论界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现简介于后.观点一,需要说 认为需要是生产力包含的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内在根据.人的需要对象要由自然界来提供,而自然界永远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能提供人需要的现成对象.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征服自然、满足需要,就必须进行劳动实践.马克思说:“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人正是在这个实践中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没有人的需要,就没有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没有人的生产实践,也就谈不上生产力.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永不衰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在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实践唯物主义首先考察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思维方式上的这一根本变革,使哲学扬弃了传统的心、物两极对立模式,哲学的出发点也从抽象的物质或精神而转变为现实的人。从这种意义上说,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主体哲学。另一方面,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共产主义者的世界观,它高扬了革命实践在改变现存世界和克服异化现象中的积极意义。就此而言,它又是一种革命批判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已全面展开,对本体论的研究是其热点之一,现将目前讨论的基本情况汇综于下。持“物质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者认为,社会历史领域的本体是社会存在——社会物质,实践不能作为自然的本体,也不能作为社会的本体。马克思把实践引进本体论,着眼点在于人的实践和外部自然界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没有用实践把物质从本体论中排除出去。马克思的哲学本体,是一种以外部自然界为物质前提,以人类的实践为基础,两者之间不断交互作用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问题是哲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解释,其中有这样一种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本体论方面根本不同于一般唯物主义或旧唯物主义的哲学,一般唯物主义是抽象的物质本体论哲学,而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物质本体论或者实践本体论哲学。(参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俞吾金《马克思物质现新探》一文和《新视野》1995年第4期杨耕《论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一文)对于这种观点,笔者在此陈述一点不同见解,仅供参考。自古以来,哲学上似乎有一个不变的规则,即哲学体系都要…  相似文献   

16.
系统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承认客观实在,承认物质的存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可以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那末,物质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已经指明,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这是一条一再被并将继续被科学发展的实践所证实的真理。  相似文献   

17.
关于真理标准的争论,历来是同哲学上的路线斗争紧密相联的。哲学家们的哲学路线不同,真理标准也就不同,各自的真理标准同哲学路线是一致的。唯心主义哲学主张思维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人的思想和真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主观自生的,它的真理标准也求助思想本身。唯心主  相似文献   

18.
静与躁     
正道家哲学,首先是"躁"或者说"动"的哲学。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按照这个观点,"动"或者"躁"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道家哲学承认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所以才有"反者道之动"这样高度抽象而精确的命题。事实上,当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候,他实际上也是在坦承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呀!但是,老子又强调,"致虚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的认识主体修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重认识主体的修养是中国哲学认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但长期以来,受西方哲学认识论理论框架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影响,这一特点没有受到应有重视。有鉴于此,发掘、阐释中国哲学的认识主体修养论,对于建构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有裨益的。一、重视认识主体的修养是中国哲学认识论的特点哲学是研究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学问,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有所不同。西方哲学认识论所研究的认识对象侧重于自然界,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心与物、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人认识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数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和生理学等.自然科学说明宇宙万物某些体系中局部的现象,所以是学术的基础,自然科学升华则为哲学,哲学说明宇宙中的某些体系的问题,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