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意境是一种美学范畴,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超越了文字、线条、色彩之外而传达出来的一种"神",其中包含了经过主观情感折射之神,甚至会成为完全的主观之神。这种神能给人以审美快感。山水画意境的产生,要画家悟道,必须"物我神游"忘形于身外。将其付诸笔端,意境就产生了,这时的山水画,既体现了玄学的玄,又开拓了美学的美。  相似文献   

2.
就油画作品中的"意境美"这一概念而言可以追溯到"写意油画"、油画的"民族化"等阶段,这是在油画引入中国后一种独特的、自觉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创作实践和思想融合。传统油画作为当今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表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经过近代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将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当代写意油画。"意境美"风格的艺术作品是写意油画发展过程中艺术家最为关心和重视的一个因素。每一幅油画作品都有自己的属性,通过线条、色彩的表达过程让审美者理解绘画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作者的主观情感是贯穿画面重要内容,也是"意境美"体现的最好方式。一幅好的油画作品的灵魂就是意境,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生活或对自然界的情感表达,像喜怒哀乐一样,不需要语言的叙述,可以让观者很直接地了解画家想表达什么。即使绘画者会用不同的形式技法来充实油画作品,但其中都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意境。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果一幅画没有一种"意境美",那会是很枯燥无味的一幅作品。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作品中的意境是指画家的感情结合外界景象的统一体,"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画家创造的艺术意境。从艺术家的综合素养、章法论中"藏"与"露"的关系等角度谈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并从创作素材准备、构思到创作表现各环节阐释"藏"与"露"的审美概念贯穿于中国画创作的始终。"藏"与"露"的和谐关系在谢赫"六法论"中亦有体现,并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深远而全面。  相似文献   

4.
国画的意境,其实就是画家描绘景物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国画中的诗性意境,往往能够让欣赏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国画是否具有诗性意境,同样成为了决定国画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对此,国画中的意境成为了国画创作汇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山水画的创作,更追求诗性意境的构建。意境是国画的灵魂,意境的构建是所有国画画家共同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远"是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历代山水画家对山水画意境的不懈追求,就是对"远"之意境之美的追求,尤其是山水画中的"平远",更是他们的至爱.这主要是因为山水画中的"平远"之意境,与文人士大夫所钟情的老庄哲学精神境界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漓江画派画家的作品在重大展览中频繁出现,一些画家的风景作品不但形式新颖,且在意境的营造上有一定的趣味。漓江画派至今仍传承着对景写生的优良传统,写生对于这些画家而言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或为最终的艺术创作所服务。写生难免会碰到形式和技法方面的难题,形式如何抉择,技法是否"过多",归根到底,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心境,也就是自身的品味情趣和人格涵养,这决定了艺术家如何观看,如何造景。  相似文献   

7.
"意境"的范畴一经诞生,便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追求目标之一,从而使山水画有了更高的境界和情调.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也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能够引起强烈的美感呢?首先就是它有鲜明的形象.其次,饱含了艺术家的情感.再次,体现了画家精湛的艺术技巧.最后,画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而且是在空间境象上表达了情绪。其意境营造离不开情感,一方面山水画的创作需要情感的投入,意境的构成需要靠情感的驱使;另一方面情景的高度统一才能创造出山水画的意境。既是宇宙自然的世界,又是画家心灵的世界,这便是浸透宇宙自然精神的中国画意境美。  相似文献   

9.
"三远法"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空间构造的三种不同视觉感受及所传达出的意境之美,是以老庄"游"的美学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审美观照方式。"远"是山水画家对自然万物客观物象的表现手段及主观意象的体悟方式,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宗白华十分关注艺术意境的创造问题,他曾论述了艺术意境的创造过程、艺术家艺术意境人格的涵养等问题,尤其独到地论述了艺术意境创造中"同情"与"静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移我情"、"移世界"等关于艺术意境创造的问题,为我们从事意境的研究和创造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上千年来的积累与流传,我国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意境更佳。目前山水画艺术经过源远流长的发展,已经不单单为画作,而是与诗歌、词句、画作、书籍融为一体的绘画形式,属于世界文化界中的重要瑰宝。山水画也并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出图画的精美,更是为了体现、表达出画家想要表达的某一种意境。本文通过讲述山水画表达意境的内涵以及当代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分析实现当代山水画意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维是唐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造园艺术家,其作品给人一种"澄淡空寂"的禅意之境,他以超越世俗的审美心胸追求着"心物融合"的高妙境界,其中他的造园思想很好地利用了这种艺术思维并完美地呈现出来,也对后来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书写了完美的篇章。文章以王维营造的园林作品《辋川图》为例,结合相关诗集《辋川集》里描述的意境,试分析其表达的禅意意境以及朴素、静寂、空灵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王国维的"境界/意境"概念和理论出现了一种颇具颠覆性的新看法,即认为王国维的"境界/意境"概念和理论来源于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的"境界/意境"思想没有关系。持此说者基本上回避了"境界"与"意境"的区分。本文首先分析中国传统话语中"境界"所具有的实存义、虚存义和比喻义,并重点指出其中的比喻义属于哲学的维度,是"意境"一词不具备的;其次解读王国维在"境界"与"意境"两个概念上的选择与区分,并对其后期使用"意境"一词的难题作出新的解读;最后着重对王国维境界论的单一"西来"说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4.
文人画始于唐代,至宋代苏轼提出"士夫画"而发展,到明朝董其昌提出文人画而盛行,绘画的收藏、品评也在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文人画"的发展可谓是创作理论与当时画家的艺术实践相互影响或促动,在绘画创作的实践中文人画家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绘画观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品评理论体系。儒道禅思想对文人画品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绘画的整个过程中,而且具体反映在画家对造形、笔墨、构图等方面的独特追求上。文人画以抒发性灵、彰显个性为旨归,不求形似、重神甚于重形,以逸笔抒写逸气,重在写意、力求表达意境。文人画家认为笔墨具有不依附于表现对象的独立的形式美,并能表达人的主观精神,因此具有独特的笔墨语言。文人画在色彩表现上重主观性,重水墨轻彩色,色彩表现追求意尽不求颜色似。文人画的画面构图崇尚简洁和留白,并打破时空的限制,依据主观感受经营画面,又注重画外功夫的修炼,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从风格的整体倾向性而言,文人画呈现出淡、雅、拙和荒寒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南宋山水画"边角之景"的成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地域环境以及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局部特写、边角构图、大幅空白是"边角之景"的最主要特点。在主要代表画家中,李唐完成了从"全景山水"到"边角之景"的转变,刘松年将山水发展成为小景山水,马远、夏圭将"边角之景"推至南宋时期的主流风格,使山水画完全成熟,达到了南宋山水史上的又一高峰。四位画家在构图样式、笔墨以及意境等方面皆有共性,同时也存在差异,体现了"边角之景"的发展过程。"边角之景"所呈现的形式美和诗意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远播东瀛。  相似文献   

16.
艾祯藜 《美与时代》2013,(7):121-122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正在向现代性审美进行转换。华人设计大师靳埭强将传统水墨这种在中国画中绘出的"意境"转移至现代招贴,寻求将"意境"作为一个理念融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招贴设计方法。这种旧元素新组合是对传统意境的拓展,建构出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意境一直是中国画品评中最为推重的美学境界。意境的本质是偏向心灵的美学观念,是画家从内心而生,意欲释放情感的通道。宋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顶峰时期,美学体系也趋于成熟,中国的审美意境一直与禅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感知禅宗精神的本体也是心灵,禅宗主张万物由心而造,这种独有的心性本体论,使得中国美学更加偏向于对内心感受的认知与认同;另一方面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审美的方式有着相似之处。从宋代折枝花鸟画的艺术形式、艺术理念等方面去看宋代折枝花鸟画中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画中,笔墨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画家的个性决定了他的笔墨运用方式。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笔墨并重,虽用笔数很少,但却蕴含着充实、厚重的意境,并以水洇的方式传达出"墨点不多泪点多"的深刻情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本人多年创作荷花题材作品,得出了创作的三个关键要点,即用心捕捉灵感、展开联想和想象以及意蕴的准确表达.画荷,除了脑海里各种姿态的荷花图像之外,还有一种由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感后的"幻象",是由看到现实中的物象产生的创作冲动.我画荷花,着眼于荷花的多种风姿,更注重意境的表达,把现实生活中发现的素材变为艺术作品,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里就要充分发挥画家的想象力,完全调动知觉、感觉、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功用参与到创作过程中.我的荷花注重情的传递与表现,意蕴传达的核心是通过情韵的表现,透视出人生中的某些哲理,或者暗喻、象征着某些事情,它是艺术家通过优美的艺术形象而显示出的对人生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有个青年画家请教大画家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只用一天,为什么卖掉它却要一年?"门采尔说:"你为什么不倒过来试试?"曾国藩率湘军与洪秀全的太平军作战,连吃败仗。幕僚草拟奏章,中有"屡战屡败"字样,曾国藩改成了"屡败屡战"。同样两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