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万历九年(1581)西方传教士与西方绘画的传入,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肖像画以波臣派为代表,其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笔墨基础之上,借鉴西方绘画以造型为主的特点,创作出不同于西洋画风的明暗画。在南朝梁画家张僧繇"凹凸法"和传教士西画"明暗法"之间,走出了一条别出心裁的绘画道路,对拓展中国人物画的表现语言和艺术形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末山水画家张宏,师法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并学习宋元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他重视观察,以自然造化为师,其山水画作品中极富对自然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独特细致的绘画特点。在明代晚期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张宏客观真实地再现自然山水的风貌,在构图、透视和笔墨设色上的创新之处更突显出张宏独特的绘画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3.
"继承传统"还是"开拓创新"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写意重彩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语境下,也有着承古与创新的独特方向,其画面语言形式已趋于综合性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艺术家们在继承古代重彩画技法的基础上融入水墨画的笔墨语言,并结合民间艺术、西方现当代绘画形式等来表现当下的生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当代写意重彩人物画风格。朱振庚、钟孺乾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当代写意重彩人物画画家,文章以"对比研究"为视角,结合两位画家的代表作品与文本梳理,从创作起源、画面构成、造型特点、设色习惯、审美表达五个方面出发,归纳其艺术特色的共性与差别,探寻当代写意重彩人物画中的迹象关系。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兴盛,以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带动了江南地区的绘画创作与绘画风格的形成。"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虽出身卑微,常被后人评判为"院体画家",但其身处江南地区的文士交游圈子之中,其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受到很多士人观念的影响。以仇英的《右军书扇图》与《柳下眠琴图》为例,试分析仇英人物画中"工细"与"粗放"两种用笔风格同时出现的现象,并探求两种用笔风格同时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明末陈洪绶(1598-1652年)的人物画造型奇骇、风格独特、气息古雅,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所创立的人物画图式,对于我国当代人物画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启迪意义。试从分析陈洪绶人物画中的一般性特点,进而探讨"高古奇骇""僻古争奇"的高古特点,通过对陈洪绶"高古之意"在世俗版画创作中的具体反映,分析其人物卷轴画"高古奇骇"风格的形成与世俗版画创作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同时体现出在陈洪绶时学古人、追逾近人的过程中,作为整个明末市俗文化"博古好古"的这样一个大的时代生活背景,对其人物画"高古之意"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上拨乱反正,生产上大力发展。文艺在新时期也开始不断冲破束缚,获得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立足于广西美术,反观新时期的广西水墨人物画,以求梳理出在社会政治背景多变的新时期下,各种美术思潮之下的广西水墨人物画在创作和风格上有何演变和发展,又如何影响着广西区域美术的创作倾向和风格。  相似文献   

7.
"写真"和"写意"是写意人物画的重要特征及艺术表现形式,"海派四杰"之一的任伯年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多面手。他的绘画发轫于民间,继承了中国画意象造型的表现并结合西画的水彩、速写及透视,形成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的内涵。任伯年的人物画的立意由"雅"转"俗",由"写真"变"写意",体现出画家独具匠心的艺术思想,任伯年用"写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写真"的目的,对我们今后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悲鸿和蒋兆和借鉴西画写实之长,并融合了本民族的造型规律,创造了表现现代人物的写实技巧,他们所创立的绘画体系被评论家称为"徐蒋体系"。"徐蒋体系"对中国水墨人物画从传统走向现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影响了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更为现实主义人物画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分析"徐蒋体系"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核,探讨"徐蒋体系"的困境,以促进中国人物画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潘天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苍劲有力、意味深远。在西方思潮严重影响下,他仍然坚持传统的作画理念,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了信心。坚持传统的绘画方式,坚持独特的绘画风格,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潘天寿思想不仅促使浙派人物画形成了其独特的绘画特点,还催生出了中西结合的新绘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潘天寿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推动了浙派人物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晚明时期的西画东渐面临着文化的冲突和历史的考验。为了研究其传播之初的艰难之处,可从晚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因素的角度,以晚明各大美术思潮为对象,类比研究西画在华之初所面临的困境及困境的来源。而舶来品西画在与本土深厚的文化审美基础之间的"较量"中,被动的西画东渐活动,必定随波逐流于本土主流美术思潮之中,只有"被改良"才能得以在华生存。  相似文献   

11.
受明代理学思潮影响,桐城学者大都终生恪守宋明理学,形成了理学兴乡的局面。其初始阶段代表人物方学渐的"性至善"说和"黜虚求实"的心学思想揭开了桐城理学的序幕。其勃兴阶段主要人物方大镇、吴应宾、王宣等人开始兼收并蓄,三教会通,崇尚实学,为桐城理学的辉煌打下了基础。其成熟阶段主要人物方孔炤、方以智等创立了一套哲学与科学紧密结合的学说,形成了桐城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方中德、方中通、方中履皆以遗民身份自居,绝意仕进,隐居乡里,对明代桐城理学作了一个很好的收结。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鸿曾留学法国学习西画,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行业。在五四运动后,随着新文化思想的发展与传播,以他为首的一代艺术家把西方素描引入了中国,使得西式艺术教育开始在中国普及。试从古往今来多位画家对素描与写意人物画关系的看法、对写意人物画造型的改进以及当代画坛中对“西画中用”的褒贬不一的声音入手,讨论素描对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造型的影响,希望能给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刺绣与绘画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受其直接影响。具有悠久历史的吴地刺绣历经朝代更替,在文人画风影响下不断推动着技艺针法、绣稿、题材的演进,形成了不同的刺绣风格。在宋代以来"崇文抑武"的社会大环境下,吴地富裕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文化土壤使得文人汇聚、画派纷呈,出现了"画绣"并开拓了欣赏品与日用品平行发展的状况,至明代时,苏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风格特征。可见,文人画风对吴地刺绣形成自身风格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田田 《美与时代》2007,(8):41-42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造型经常趋于程式化,这种程式化的特点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对这一传统我们理应辨证地理解和继承,从而形成自己风格的造型"程式",这样才能开创工笔人物画发展的新时代.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笔人物画历史悠久,是中国绘画的宝贵财富,并且具有独特的装饰性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美术的影响与绘画工具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当代的工笔人物画在构图、设色、线条、图案、肌理等方面都显示出了明显的独特的装饰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岭南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岭南地区中国画风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苏仁山作为清代晚期岭南地区的杰出画家,被誉为"中国的梵高"。文章以苏仁山人物画为例,对20世纪岭南地区中国画风格进行了探究,通过苏仁山人物画的艺术技巧、代表作品、艺术思想等分析其对于当代人物画有着怎样的影响,从而促进岭南地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唐代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朝代,也是人物画"曲眉丰颊,体态肥胖"艺术风格风靡一时的艺术精神时代。这种风格的形成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更是融合并接受了当时社会民众的审美考验,以致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18.
王荣 《美与时代》2014,(6):75-75
文化大环境的开放和宽松,西方艺术各种流派、各种思潮和观念意识纷沓而来,各国不同艺术流派的碰撞交融,使工笔人物画获得了更大的革新的契机。画家对中酉艺术的全面关注,眼界的开阔以及创造心态的自由,形式风格的多样化,艺术语言的丰富,使工笔人物画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傅抱石人物画风格的形成深受顾恺之与陈老莲的影响,但又习古出新,自成一格。其人物画的创作题材多取自古代文学著作,笔下的人物形象用笔凝练,笔不虚设,注重气韵,表现了其炉火纯青的绘画技艺。人物形象"以形写神",意在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虽乱头粗服,却彰显了六朝风骨,充满悠远恬静之意。不同于传统承袭画谱的技法,傅抱石人物画的用笔甚为洗练,行笔勾勒中注重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者的变化;其亦将山水画的技法融入到自己的人物画创作之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格调。  相似文献   

20.
儒释道融合是明代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自然也成为明代宗教绘画的重要表现主题。无论是明代的传统绘画、水陆画,还是木版画,都生动体现了儒释道融合思潮对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研究明代的宗教绘画,有助于把握儒释道融合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