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7(丁酉)年公祭伏羲大典于6月22日在羲皇故里天水隆重举行。今年公祭大典以"传承伏羲文明、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台湾台北市同步进行公祭活动,海峡两岸携手共祭伏羲,虔诚祈福中华繁荣昌盛。羲皇故里,天高云淡,惠风和畅。伏羲庙内苍松挺拔,翠柏含绿,肃穆庄严。上午9时30分许,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家瑞,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政则,甘肃省委副书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宋初天台"中兴教观之裔祖"羲寂法师之简略生平及建设螺溪传教院的情况,并着重论述了由羲寂法师所发起的前往日本求取天台教籍的相关事迹,并对此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3.
君子常自省     
正年轻时张仲景拜在岭南名医著羲门下,著羲这人孤傲,从不传张仲景一些绝密配方。著羲家老仆见张仲景为人老实,便对他说:"我有一法教给你,说不定能感动我家先生,传授给你些医术绝学。早年先生曾钟情于一才女,此女做的鲜笋宴先生非常爱吃。然而红颜薄命,令先生痛彻心扉。有一年,我随先生游医,偶然在一大户家品尝到这道鲜笋宴,先生感慨之余,竟将做菜的女仆赎了出来。如果你能为先生  相似文献   

4.
睽卦《大象》辞"君子以同而异"古来解释歧义颇多,东汉末荀爽"大归虽同,小事当异"、魏王弼"同于通理,异于职事"、南宋赵汝楳"同于为善,制行则殊"三说大体相近,可以简单化为"理同事异"说。北宋程颐"同于人理之常,异于世俗之失"之"和而不流"说在历史上影响巨大,宋元明清易学家多从其说。总体上看,程颐的诠释与《大象》德教修养的主旨最为接近,体现了孔子儒家《易》的重德精神。"和而不同"与"和而不流"在意义上比较接近,"不流"更能体现出君子的人格修养。用"周而不比"、"群而不党"来诠释"同而异"则于主旨有些疏离。全面来看,"理同事异"说也有其道理,"理事"问题是一个普遍的哲学问题,从此也可以看到宋明理学与魏晋玄学在思想脉络上的重要关联。"同而异"不应理解为求同存异,这种现代理解没有古典依据。本于程传的精神,"君子以同而异"可以翻译为"君子因此要和而不流、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5.
睽卦《大象》辞"君子以同而异"古来解释歧义颇多,东汉末荀爽"大归虽同,小事当异"、魏王弼"同于通理,异于职事"、南宋赵汝楳"同于为善,制行则殊"三说大体相近,可以简单化为"理同事异"说。北宋程颐"同于人理之常,异于世俗之失"之"和而不流"说在历史上影响巨大,宋元明清易学家多从其说。总体上看,程颐的诠释与《大象》德教修养的主旨最为接近,体现了孔子儒家《易》的重德精神。"和而不同"与"和而不流"在意义上比较接近,"不流"更能体现出君子的人格修养。用"周而不比"、"群而不党"来诠释"同而异"则于主旨有些疏离。全面来看,"理同事异"说也有其道理,"理事"问题是一个普遍的哲学问题,从此也可以看到宋明理学与魏晋玄学在思想脉络上的重要关联。"同而异"不应理解为求同存异,这种现代理解没有古典依据。本于程传的精神,"君子以同而异"可以翻译为"君子因此要和而不流、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文本诠释学产生于战国时期。从文本诠释的内容、性质和体例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义理诠释学,一般称为"传"。另一类是语言诠释学,一般称为"训诂"或"诂训"。传的特点是"解说经义","并经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多离经"。诂训的特点是"第就经文所言者而诠释之",追求文本原貌、原义。但是,在文本诠释的历史实践中,传往往离不开训诂,训诂也离不开传。"传"的内容在西方诠释学中又称作"误读"。我们借用"误读"的概念只是为了吸收西方文本诠释中的合理成分,并不是同意放弃追求文本原貌、原义的真理性原则。在中国文化史上,"误读"是创建新义理的一种方式,也是为汉语增加新质要素的一种方式。"误读"源于春秋战国间"断章取义"、"以意逆志"、"诗无达诂"的文本阅读诠释理论,是一种理论创新、语言创新的手段。"误读"在易学发展史上,尤其《易经》与《易传》的关系上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有着突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平安是福     
正古语常说,出入平安,一路平安,平安是福。简简单单"平安"两个字,包含了无尽的祝福和牵挂。"平",由"于"和"八"组合而成。"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气怎么会受阻?因为人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气就不顺,"气不顺"就是气受阻。既然气受阻,那么就要设法分解心里的疙瘩,这样才能让气通过。"八",  相似文献   

8.
步中有文化     
正散步,漫不经心地走路,看似千人一面,其实各有千秋。王羲之的散步,风度中见风骨。《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有救国匡世之才,喜欢仗义执言,从政31年始终不得志,53岁辞职后,更加寄情山水,亲近黄老,崇虚好玄,在散步中安享自己的人生。他给友人写的便条《得示帖》行云流水,"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意思说,明天,日出后才能出行,因为不想接触雾气,现正等待(五石散)药性发散。苏东坡的散步,闲适中见旷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相似文献   

9.
阿尔都塞之所以不认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颠倒,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没有从逻辑学的视角来审视"颠倒问题"。马克思正是从逻辑学的层面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主词和谓词的颠倒,"实践"取代了黑格尔的抽象理念和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成为了逻辑主词,"观念"则成为了谓词。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颠倒,区别在于对逻辑主词的不同界定;正是通过主谓颠倒和主词革命,马克思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变革。阿尔都塞局限于辩证法的"洞穴",结果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误读为"结构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齐文化对孔孟思想的影响刘斌齐文化的远源是太吴伏羲氏文化和炎帝神农氏文化,史称"羲炎文化"或"羲农文化"。羲炎文化或羲农文化为八卦、阴阳五行等学说,即儒、墨、道德、阴阳五行等多家学说所自出,因而有"下论孔墨,上述羲炎"(司马光《温国文正公集·稷下赋》)...  相似文献   

11.
正著名的教育学家朱永新说:"一个老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我想说:一位神父不在于他当了多少年神父,而在于用心当了多少年神父,而在于用心为主的教会做了多少事情。人们常说:"干一行、钻一行和爱一行,"要用心为天主工作,首先要用心处理好工作中的五种人际关系,即神父与社会、主教与神父、神父与神父、神父与信友及修女、神父与堂区各种人员关系才能为牧灵福传工作铺平道路。一、神职人员要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博爱有两个层面,即"友爱之情"这一情感层面,"互相帮助和照顾弱者"这一结果层面。罗尔斯认为,正义原则不应包含"友爱之情"这一博爱情感,但包含博爱结果。对罗尔斯来讲,"友爱之情"既非社会正义的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而科恩认为"友爱之情"是(差别)原则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其必要条件。罗尔斯的博爱观主要体现在其正义原则之中,强调博爱结果。而科恩的博爱观蕴涵于其社会主义的平等和共享思想之中,强调博爱情感。科恩与罗尔斯各自秉承生活经历所模塑的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立场和自由主义立场,因而对博爱的理解不同,前者误读了后者。  相似文献   

13.
<正>荀子"隆礼",但又"重法"。他往往将礼法并提,说:"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下引《荀子》只注篇名)"刑"也就是"法"1。他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就在于礼义和法制,"礼"和"法"是治国的最高原则。又说:"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道》)"至",极,使……成为最高。"至法",使法制高于一切。这是说推崇礼义,使法制高于一切,那么国家就会正常,就会太平。在"礼"与"法"的关系上,我们知道,"隆礼"是荀子思想的核心,礼治主义是荀子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其"知足不辱"的思想凝聚着对人生现实困惑的反思。这一思想发端于《震》《艮》,表述于《道德经》,阐发于注本中,表现出一种道学特有的内在理路。"自知"是其前提要素,"俭欲"是其精神要义,"微明"是其行为准则,"长久"是其价值目标。《道德经》"知足不辱"以素朴之道为依归,确立"自知者明""知足之(为)足"等人生理念,告诫并引导世人,在人与道的契合、知与行的统一中,在"以道观身""以身行道"的过程中,通过对嗜欲、外物的切实超越,臻于精神生命的"常足""长久"。  相似文献   

15.
"三纲"的内容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传统儒家道德体系的"总纲",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人们的误解和批评。一些人认为,"三纲"体现的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这是一种误读。其实,"三纲"体现了儒家"仁义"和"仁爱"的伦理精神,目的是为了协调社会秩序,其本质内涵是从整体利益出发,体现小我服从大我、个体服从全体、部分服从整体的"抽象理想"的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因此,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实践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视野下,应该抛开片面的、单一的思维模式,全面地审视"三纲",从中汲取合理的价值资源,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正>经史传统包括了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和史学传统,有时候这也可以成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概称。我认为"重新认识传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文化的"变"与"常"的关系。"变"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常"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一、经史传统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1))。对此,我们应作出分析,即孔子以前已有经书,而并非如  相似文献   

17.
近来有人发表文章,称百年来人们对孔子"克己复礼"的诠释一直存在误读,认为其真实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践履礼的规范",所以"孔子不是周礼的维护者而是周礼的颠覆者和叛逆者"。实际上,"克己复礼"有千年争论而无百年误读,其意思是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恢复到(周)礼的规定。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学概念,而是一个既包含伦理学又包含政治学的概念。礼与仁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仁高于礼的关系,不论是仁还是礼,它们的基础都是宗法制。孔子超越了周礼而没有背叛周礼。  相似文献   

18.
牟宗三在对宋明儒学尤其是朱子哲学的诠释过程中,体现了自身所特有的诠释方法,具体表现为学案体的写作方式、"依义不依语"的诠释原则、个性化的诠释语汇。以上诠释方法对其所阐发的"三系说"和"别子说"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也为经典文本诠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然而通过分析不难发现,牟宗三在对朱子文本进行诠释的过程中存在着循环论证与过度诠释的问题,其结论带有十分强烈的先入之见,在某些关键之处表现出误读与臆断。  相似文献   

19.
当代艺术与日常用品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艺术美感的呈现具有另外一种内在模式。因此,以丹托"美的滥用"说为切入点,是为了在后现代语境里界定艺术。不过,丹托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批判的,当代艺术的美感从未消失,后现代语境中的艺术美常被误读,在生成论层面,美感恰是置入艺术又被艺术本身所遮蔽。"艺术的终结"指的是艺术存在样态的新开端,美与丑只是艺术呈现的两种不同方式。由此,当代艺术需要经由民族性进而凸显独特的审美文化韵味,同时注重艺术元素的无用之用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牺牲者中心"进路被认为是理解和捍卫道义论理论的最富有前景的论证策略,因为它通过"人的不可违背性"思想和"人的道德地位"概念,为理解"道德约束"提供了概念资源和理论依据。但是,由于一方面在形式上承诺了一种会导致道义论在实际应用上出现"僵局"的有关辩护的规范个人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立足于一种对个人自主性思想的误读之上,"牺牲者中心"进路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