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绘画线条的哲学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它以线条作为绘画造韵、造意的基本要素和手段,这来自于中国哲学对"意"和"象"的深入解释.它把空间的点线分布和时序性的笔墨流程统一在画家的心灵感悟和自然表现的天人合一中.  相似文献   

2.
线,是人类文化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符号形象,是画家心灵最亲近最直接的表达形式,是简洁、素雅、朴实,而且耐人寻味的艺术语言。严格意义上讲,自然物象中不存在线,线本身就是假定的、程式化的,并为艺术家长期体察自然后的抽象结果。一根树枝、一条细绳、一个物象的边缘、面与面的交接转折等等,都被画家迁想并迹化为线形符号,并且用不同的线条特质表现出来,上升到脱离客观物象并能概括出客观物象的艺术语言要素。观照取象。物理观照下的审美追求,多是对客观实在的物象的自然规律、原理、形质、空间等方面的 “如实”反映,在平面材料上描绘 “…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而且是在空间境象上表达了情绪。其意境营造离不开情感,一方面山水画的创作需要情感的投入,意境的构成需要靠情感的驱使;另一方面情景的高度统一才能创造出山水画的意境。既是宇宙自然的世界,又是画家心灵的世界,这便是浸透宇宙自然精神的中国画意境美。  相似文献   

4.
绘画所表现的是一种人化的艺象,是人对审美物象的诗性记忆。因此,这种审美的艺象也就无须再用写实的方法去表现它,装饰元素必然因此而成为再现这种艺象的首选,成为绘画艺术中最具审美表现力的功能形式。当前,现代绘画正以多元和包容的时代特征,别开生面地实现着对物象世界的多样化表达,绘画形式和审美观念在与时俱进的不断变迁之中。由此,也就有必要以全新的时代视角和情感诉求更新对装饰元素的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5.
绘画材料的质感与肌理是绘画形式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绘画的重要审美内容。在传统绘画中,画面内容与材料质理之间的正常的逻辑关系表达了"物"、"象"、"意"三者的契合,并因此带来相应的审美愉悦。而在现当代绘画中,往往突破"质理"与"物象"之间的正常逻辑关系,产生因突破审美惯性而带来的审美心理落差,从而引发特异的审美体验。材料的质理有着丰富的多样性,通过媒介材料的不同状态,不同运用方式,都能产生不同的质理美感。材料质理的借代是物象与其本质质感属性关系的解构与重组。材料通过对质理的"借代",使"本源物象"具有了"对象物象"的质感属性,从而使"本源物象"产生新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6.
意境的营造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目标,它诞生于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留白"正起到这样的作用;空白处虽无笔墨,但与画面中的物象相交融,从而完成虚实相生的绘画意蕴,构筑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意境之美。以中国画"留白"这一特有表现语言在画面意境营造中所起重要作用为契机,展开对意境的生成、"留白"之作用的追溯探源,以及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留白样式的深入分析,试图为读者解析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家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在借助"留白"之形式完成意境营造的同时,进而达成其"可游可居"的"志道"之愿。  相似文献   

7.
"象"是张载哲学体系中重要的概念,有物象和心象两层涵义。物象表示"气"的形下的显现形式,为感官对象,不仅包括有形,还包括无形之象。心象表示"气"在意识中的显现形式,为思维对象,包括意识内容中的虚、理等形上概念。物象与心象作为同一物"气"的两种不同显现方式,都是"气"之"象",从而统一了形下与形上,是理解张载"气"论哲学体系的关键枢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大羽是中国抽象绘画的先驱,对中国传统哲学、诗歌颇有研究,造就了其油画在形式语言上臻于意象之境。本文用"大象无形"的观点来略述吴大羽较为纯粹的绘画图式。他的图式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形体,单纯的色彩,却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大象无形和吴大羽的抽象绘画都是以人的感受和情感为出发点,以内在的"心象"取代外在的"物象",两者均以简约而不简单的形式反映丰富的内涵,让观者感受这种"无形"之美。  相似文献   

9.
"线条"是中西方绘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多变的线条为美术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贾科梅蒂通过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多重线条的描摹,营造了独特的环境氛围,搭建了独特的画面结构,通过时空变化与情境塑造,充分表现了物象的存在状态,其绘画作品中的"线条"具有精神感召力。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中国占代生命哲学的源头."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兼三才而两之"是其生命哲学中的重要命题,构成了其生命哲学思想.在<周易>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把绘画作为体悟宇宙生命的外化形式,重视生命意象的表达,以生命精神为绘画的最高原则.以阴阳和谐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以人品、胸次为绘画的必要前提.<周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构成了中国绘画的内在特质和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1.
国画中光影的运用不同于西画,它不等于西方绘画中光的客观运用。它是从自然到心灵的。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中国光影的表达是当代中国绘画的一个命题。国画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对于西画的各种绘画手法具有强大的吸收能力,西画的光影元素传入中国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拥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使中国画得到了更多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强 《学海》2001,(1):103-109
道有着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老子生活时代,道从德中分离出来,成为探讨宇宙本体的哲学范畴.为解析道的内涵和外延,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命题,在这一命题中,老子除了讲解道与自然的关系外,还讲述了天、地、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是万物的本根,老子在表述"道之为物"时特意提出了"象",并试图从物象入手来解释世界的模式及变化."大象无形"阐释着宇宙的发生与"象"之间的关系,它体现着老子以"象"追究宇宙发生论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生态是宇宙的深层意蕴,体现的是自然的玄妙与规律。生态心灵是设计师从观照自然中获得的澄明心境,这种清澄、深邃、广阔的心灵天地体现出生态的本真。生态设计是设计师以这种澄明的心境为基础,艺术地创造具有生态意象、意蕴与意趣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宽广深厚的生态心灵是生态设计的重要审美基础,但设计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之用"进一步让人敬畏、感受自然的伟大力量,在自然中使人接近至乐的精神境界,使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态心灵要通过观照自然才能得以澄明,生态设计也要通过涵养,才能使心灵容纳意象;第二,生态心灵只有通过回归自然才能重得质朴,生态设计只有通达心灵才能饱含意蕴;第三,生态心灵只有通过体悟自然才能变得灵明,生态设计只有点亮心灵方能彰显意趣。总之,只有生态心灵,才能照亮生态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14.
人类对于"空间"概念的认识源自于对社会实践的不断追求和探索。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虽然没有对"空间"概念作出系统而详尽的说明,但是在诸多的理论著作和绘画作品中依然能够找到古人对于绘画空间的理解和表达。在中国传统的时空观念和绘画理论的影响下,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掌握和运用,借助线条和墨色的变化,在绘画中体现出了"空间"的概念,并且通过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完美地完成了对绘画作品的主题情致的表达和意境的渲染。  相似文献   

15.
汉字中的形象是主体心意与客体物象交融合一的寓"意"之"象",它超越了被模拟的客观物象,是具有意象化特征的视觉符号。汉字的视觉传达设计就是要挖掘出汉字独特的视觉魅力和文化内涵,利用汉字的意象性来传达丰富的信息,提升所传达信息的识别功能和准确性;用内涵丰富和形式优美的视觉意象,表达出潜在于中华民族文化深层的意蕴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普通孩子"心灵"才"手巧",但培智学生不一样,必先"手巧"才能"心灵",命题画能提高培智学生的精细动作能力,使教育与康复相结合,让学生"手巧心灵"起来。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对美术教师在命题画教学中培养培智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培养的方法:先培养学生美术的审美感,并让其学习绘画基本技巧,再定好教学主题,创设情境,融合音乐,大胆尝试共同绘画教学模式,积极评价学生,激发其创作的积极性,发掘其内在的美术潜能。  相似文献   

17.
空间是架上绘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就画面中的空间呈现方式而言,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家追求主体与客体在画面中的有机融合,使画面空间具有连续的节奏感;西方现代主义之前的绘画追求现实空间的逼真幻象,强调"再现性"。20世纪初,对于真实再现的摈弃与对形式的追求催生了内容完全内在于形式的"表现性空间"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公共空间类别众多,不同公共空间的性质决定了绘画语言在其中融入的具体形式。但本质上来说,绘画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以弥补、延伸、导向、平衡四个方向为主,这是因为绘画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功能相对固定。要想发挥出绘画语言的积极作用,创作者就需要保障目标创作与环境所需高度和谐,创作手法和场所效应高度统一。简言之,就是绘画语言需要与公共空间的实际所需保持一致,才能达成良好的艺术再塑局面。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等造型艺术,都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及造型语言,尤其是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强调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传统中国画和书法是书画同源,因而中国画强调"写",以书法的"写"来强调中国画的用笔。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中国绘画的线条运用规律,也就是中国特有的线描艺术。因此,线描成为中国长期以来绘画的重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技法,这一传统的技法语言既是以书法用笔的勾勒方法,勾描出来的墨线即是中国绘画的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手法。  相似文献   

20.
作为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之一,蒙德里安提倡"新造型主义"艺术。他认为艺术应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的绝对精神,追求人与神绝对统一的境界。蒙德里安的抽象画作主要通过对纯净色彩的还原和几何式的黄金构图来表现,构造出极具生命力的绘画作品。蒙德里安用一生的时间表达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其画作中的纯粹形式是为了表现自然的生命力,从而探索自然普遍的内在真实,以此观照理性世界中绝对均衡的"永恒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