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的装饰纹样设计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装饰纹样风格——"新洛可可"风格。"新洛可可"风格和传统意义上的"洛可可"的区别在于它们所要表达的视觉中心的不同,即在于人们对生活的关注点的改变以及设计师对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以及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详细理解。今天人们理性对待设计观念以及电脑技术的发展,使得一种看似复杂、充满自然情趣并且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充满情趣和热情的设计成长为"新洛可可"。"新洛可可"风格建立起了新时代的审美时尚。在装饰纹样教学中"新洛可可"的应用也更多体现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对细节的把握上,将这种时尚化的语言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去。  相似文献   

2.
正德意志不是个"喜新厌旧"的民族,德国人喜欢有经历的东西,有历史记忆的东西,有文化记忆的东西。一德国人生产的圆珠笔摔在地上10多次,捡起来依然可以用。德国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会倒,就是被战火摧毁了,德国人也一定要按原样将其重建起来。有一张关于德国建筑物的照片,名叫"不变的德国",展现的是二战以后德国人修的房子,完全是巴洛克时代和洛可可时代的风格。为什么?二战结束  相似文献   

3.
在美术史的划分中往往把17世纪的荷兰美术划分在巴洛克艺术目录下,但在巴洛克风格盛行的17世纪,荷兰的艺术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景象。荷兰人民对于现实生活的热爱使他们更加倾向于对现实环境的描述,因而不是巴洛克艺术,也不是古典艺术,而是朴素、自然、生活化的艺术占据了主流。17世纪的荷兰通常被认为是欧洲早期艺术市场的开端,银行业、商业和贸易领域的发达,以及新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使依附在新秩序下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价体系都产生了变化。霍华德·S·贝克尔(Becker,H.S.)认为惯例提供了艺术界的基础,并协调着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默契,使创作者按照惯例创作的画作可以在市场上较多的流通,因为观者可以通过共享惯例读懂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语言。从这个方面看,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正是在惯例基础上所有参与者对于共有惯例的肯定与欣赏。因而,这种以惯例形成的默契影响着艺术的创作与发展。本文以17世纪荷兰的绘画艺术为样本,以当时的艺术界为背景,通过观察各个群体或个人之间的艺术活动与惯例来解读17世纪荷兰的艺术场景。  相似文献   

4.
从洛可可艺术到洛可可风格建筑及装饰,给人们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回忆。从洛可可的诞生,在装饰上的应用,再进一步到对我国清朝时代宫廷建筑的影响来阐述其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由于"刻板的"社会印象,女性的激情与浪漫被长期压抑而闭锁,既得不到真正的情与爱,也得不到生活中的情趣.因此,对于现代新女性,其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锻造和提升女性的艺术气质与诗意情怀,去追求一种富有情趣的生活与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自觉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艺术的崛起,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现象.女性艺术家们愈益显现出一种不同于男性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她们开始建立起一种对自身性别认同的自觉意识,使"女性艺术"这一话题具有了全新的内容和"后现代"色彩:以深切地关心女性话题作为艺术的切入点,以"怜我情结"的切肤之痛,关心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追求完美的人性,表现艺术的真诚与自信.在执著的追求中发挥着女性情感性的优势,从而进入了艺术的自为状态,以结构完善、内涵充实而有了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7.
当代艺术与日常用品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艺术美感的呈现具有另外一种内在模式。因此,以丹托"美的滥用"说为切入点,是为了在后现代语境里界定艺术。不过,丹托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批判的,当代艺术的美感从未消失,后现代语境中的艺术美常被误读,在生成论层面,美感恰是置入艺术又被艺术本身所遮蔽。"艺术的终结"指的是艺术存在样态的新开端,美与丑只是艺术呈现的两种不同方式。由此,当代艺术需要经由民族性进而凸显独特的审美文化韵味,同时注重艺术元素的无用之用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洛可可艺术,是浮华轻佻、穷奢极欲的法国贵族们追逐和崇尚的艺术繁花。她美轮美奂,莺莺燕燕,骚首弄姿,绮丽光彩。在西方艺术史的殿堂中,洛可可艺术犹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株红杏出墙来;饱受争议,但却拥有独特魅力。那里祭奠着一位绝代佳人的艺术风情和爱情故事。不管佻达和奢华的艺术如何让人不耻,可她终究在艺术史的典籍中鲜衣怒马、活色生香。犹如刀尖上嗜蜜,只要你愿意。  相似文献   

9.
女性意识和后来的女性主义艺术运动不仅给西方美术史及西方的女性艺术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东方的女性艺术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文章从女性艺术家被艺术史"忽视"的原因为突破口,以中国女性画家潘玉良的女人体画为例,分析了潘玉良女性意识的觉醒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旨在了解女性意识对于女性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一方面,应采用沃尔夫林五对概念对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与伦勃朗的《夜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总结这两种风格各自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结合14至17世纪的欧洲社会时代背景,探究绘画艺术从文艺复兴至巴洛克风格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工笔山水、人物、花鸟等领域都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态势,被定义为"新工笔"。选取当代女性新工笔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徐华翎、罗寒蕾,以她们的女性题材作品为例探析她们的艺术语言,研究工笔人物画中"女性题材"绘画视角的多样性。以新的视野、技术、意境,在视角、构图、线条、设色等方面大胆创新,为年轻一辈的新工笔艺术家们提供了新颖的、可供选择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在谈到钢琴演奏时认为:"最重要和首先考虑的是所发出的声音,技巧和其他问题是次要的.首先是色彩!色彩!色彩!"[1]拉赫玛尼诺夫所强调的"色彩"即指钢琴音色.音色是钢琴描绘意境、塑造形象、体现音乐风格以及展示不同流派与学派的重要途径,也是演奏者理解表达能力及艺术造诣深浅的显著标志.钢琴艺术伴随着音乐发展,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几个代表时期,各个时期的音乐都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格.本文针对不同的音乐发展时期,从作品风格、触键方法、踏板运用三个方面,探讨钢琴弹奏中对音乐的把握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常龙 《美与时代》2013,(3):48-49
笔者试图通过研究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画家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在1649年至1650年间创作的自画像中的自我形象,论述普桑的艺术理念、传记,以及艺术史学者对两张自画像的诠释和分析,一来了解普桑强调自身为艺术学者/哲学画家的身份认同,以及他意图发展的方向——光与影,同时也探寻他所承续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艺术理论家的绘画理论与其他领域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早期,荷兰绘画从巴洛克风格的神话和宗教的局限中解脱出来,更多的是描绘当下荷兰人的现实生活,以表达对新兴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歌颂。在以小资产阶级家庭和市井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作中,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佣》表现出画家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对艺术的独特追求与创造。文章从作品有序的画面布局、独特的光影运用等视角分析出维米尔独特的形式语言,并结合画作的独特题材和时代背景,进一步探究作者艺术表现所蕴含的情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作曲家巴赫在巴洛克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欧洲复调音乐作了总结性的概括和升华,他创作的复调音乐在巴洛克时期被称为复调音乐的典范,在世界音乐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巴赫的乐曲有着近乎完美的内在音乐逻辑,在复调手法和对位结构方面,是复调音乐中的典范。他的音乐旋律始终遵循着对立统一的创造性原则,并为后来者的音乐创作提供了立体思维的极大空间。他的音乐将艺术与科学珠联璧合,达到了感性与理性合为一体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的拉丁美洲有这么一位女性艺术家,她被贴上了"女性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标签,她的所有作品都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传,"她画自己的流血、哭泣、破碎、孤独,她万分真诚地将痛苦转化为艺术,用自嘲的幽默和幻想来调和人生"[1],她在画布上倾注了人生的全部痛苦,这就是——弗里达·卡罗卡。谈到弗里达,大多数人会从"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的角度进入,抑或是从"超现实主义"的角度进入,大多数人会被既定的标签所限制,而只有极少数人将从一位女性艺术家对自己身体、情感、血缘最直白的生命体验出发,站在艺术家立场上看她所面临的一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清式家具和巴洛克家具风格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艺术风格存在一定的共同点。清式家具用料厚重,体态凝重,造型浑厚,它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后,在造型和装饰等方面吸收了一些巴洛克风格家具的特征。而雕凿精细、气势磅礴的巴洛克家具也吸收了清式风格家具的一些特征。这两种风格互相影响,并相互吸收、融合,从而形成了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也为现代家具风格的设计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18.
魏良 《美与时代》2014,(10):86-86
试图对清朝时期与同时期18世纪的洛可可时期西方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从画面特征、造型手法、社会文化根源这几个大的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四点相同之处及四点异同之处并深入阐述其产生相同与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朱鹂 《天风》2013,2(2):8-9
亨德尔(G.F.Handel,1685—1759),是一位多产的德国作曲家,在德、英、意三国乃至全欧洲都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作品融德国的复调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身。他与巴赫、维瓦尔第一同被认为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20.
青年画家牛文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对中国古代传统的"盆景"绘画样式进行新的艺术语言表现。"盆景式"的绘画样式发展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其发展的脉络及流变来看,在绘画中基本是以贡奉、点景为主,通过对这种图式的梳理与溯源,可使观者更为清楚地理解"盆景式"绘画,也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牛文娟作品中所表现的这种独特的绘图样式及所倡导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