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武延康 《法音》2001,(2):29-34
唐代诗人刘虚《阙题》云:“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1897年夏,金陵刻经处迁往南京延龄巷,其中杨仁山居士(1837-1911)的住室即以诗句“深柳读书堂”(简称深柳堂)命名。“深柳大师”则是门人弟子对恩师杨仁山居士的尊称。一  杨仁山居士名文会,字仁山,安徽石埭(今石台县)人。道光十七年(1837)11月16日丑时出生于石埭县城西南三十华里穰岭下杨家村。10岁开始读书,甚颖悟。咸丰三年(1853)正月,太平军弃武昌东下,破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被杀…  相似文献   

2.
正"寒夜读书忘却眠",是袁枚《寒夜》里的诗句,寒冷的冬夜挑灯夜读,不知不觉已是三更,老婆心疼丈夫冻着了累着了,屏灯或夺灯,半是撒娇半是无奈。"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古代读书人是幸福的,这首诗又让我想起见过的一幅清代《夜读》木雕,一小娘子坐在床沿,手撩帐幔,想来罗衾不耐五更寒,见丈夫还在读书,  相似文献   

3.
正读汪曾祺《人间草木》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感觉很是美好,仿佛看到了有户人家,庭院深锁,院落门外,绿意阑珊,红花累累,仿佛一落脚,就能悄然入画。寻友不遇,花草相邀,门前繁花旖旎着,有风摇着花影,也拂过额头,你就这样静静地  相似文献   

4.
错引与错用     
正错引古典诗句已经成为后世,尤其是当代年轻人的常见现象。譬如杜牧的《山行》有名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是指山形高耸,人家居于白云生处,意境是极为美妙的。而不理解精妙者,每每引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将"生"字换作"深"字,直白显露,意味尽失——也有作"深"字版本,但终不如"生"字传神入微,多半是文情浅陋者所妄为。同是一个"生"字,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亦常被人错引为"海上升明月"。他以为明月必  相似文献   

5.
灯谜中的春     
正在谜语百花园中,一些含春意的灯谜,芬芳吐艳,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猜射起来,别有一番意趣。谜底为"春"的字谜,其蕴含的汉字形态结构特点一般都非常突出。比如谜面"三人同日来,喜见百花开",前句是用拆字法将"春"拆成"三、人、日";后句是会意,轻轻点出春的特征,一气呵成,耐人寻味。再如谜面"为人要一日三省","一日三省"典出《论语》:  相似文献   

6.
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由梁遂副教授编写的《逻辑病例汇析》一书的第95~96页,梁副教授分析了一个违反了不矛盾律的病例。我觉得其中似有不妥之处,值得商榷。梁副教授认为《山泉》这首诗违反了不矛盾律。现将该诗摘抄如下: 《山泉》:叮咚!叮咚!风摇花影、水波荡动。静悄悄,静悄悄,静得莲花瓣落地能听清; 清粼粼,清粼粼,清得透出水底的石纹。梁副教授认为:既然前文有“叮咚!叮咚!”的水声和“风摇花影”的风声,这是有声的,可后文又提到“静得莲花瓣落地能听清”,这是无声的、静的。他便觉得此诗犯了矛盾律的逻辑错误。我认为这首诗并没有违反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是合乎逻辑的。在《新应用逻辑学》的第117页讲到:“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5,(6)
<正>差不多90年前,赵紫宸先生在他的《基督教哲学》"自序"中说道:"我们信耶稣的人,在今日备尝艰辛,信仰的根基都摇撼了。我们中间许多人好像出岫的云,归不得海上的高峰;好像离山的水,归不得谷里的清溪。然而谁真信耶稣,而心中不交战呢?理性与信仰战,人言与我执战。战云迷目,颦鼓乱耳,心旌摇曳,六神无主,终日地乱奔乱窜,畏首畏尾,岂不痛心吗?我的问题,是今日许多人的问题,就是:我们有什么信耶稣的  相似文献   

8.
养生是道家黄老之学的一个重要面向。《管子》中的黄老道家篇章,蕴含着丰富而深致的养生理论,其思想要点是:一、"精气"本源论;二、形神交养的养生论;三、养生必且体道;四、养生通于治国。从以上方面出发进行考察,《管子》诸篇所表述的养生思想,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及秦汉之际黄老养生之学的理论结构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小雅     
正在《浮生六记》里,沈三白和芸娘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闲情雅趣,把平淡的生活过得风生水起。夏夜,三白留蚊子在帐内,慢慢地向它们喷烟,使其在烟雾中飞鸣冲撞,看上去像鹤唳云端,使人欣然称快。荷花初开时,晚含苞而晓开放。芸娘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雨水之类)泡之,香韵尤绝。七夕节,夫妇俩在"我取轩"赏月: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为政》篇记有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学术史上此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孝乎惟孝"之句读问题;二是"施於有政"是否为引《书》之文字;三是"孝乎"之"乎"是否为"于"字的问题。第一方面,阎若璩的论证很有说服力;第二方面,刘宝楠认为"施于有政"不是《书》中文字的意见可从;第三方面,刘宝楠的判断虽有问题,但值得重视。孔子此处引用《书》,对其进行阐释,是符合《书》的精神的。  相似文献   

11.
<正> 《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本人亲作,但直接记录孔子即事言理的思想观点。因此,应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基于这个前提本文主要依据《论语》来研究孔子的说诗。一、孔子说诗皆断章取义《论语》中涉及诗的共十七章,其中引诗句来说诗的有七章。(一)《八佾》: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二)《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相似文献   

12.
正"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出自《荀子·王制篇》,体现了古人朴素的生态意识。《逸周书》中说:"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吕氏春秋》中说:"巢覆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管子》中说:"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  相似文献   

13.
<正>一、从"思潮"到"观念"吴晓番、胡岩问(以下简称"问"):2011年底,您的新著《平等观念史论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上海书评》、《社会科学报》、《哲学分析》、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探索与争鸣》、《文汇读书周报》等分别发表了相关书评或进行了专题讨论。2011年《上海书评》的访谈,主要谈的是现代平等观念之实相,包括平等观念在中国如何实现古今之变。今天我们想请您就观念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徐晓鸿 《天风》2012,(7):36-38
(三)西洋货物随着洋货不断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物品,被人们了解。对于自鸣钟,笔者已在先前的文章中做过介绍。与自鸣钟不同的怀表,以其怀揣携带方便而著称于世,诗人张问安(1757-1815)在广州《戏作洋舶杂诗》六首中的第四首中就对此作了描绘,其诗说:机轮历落东天倪,机械轮转着疏疏落落直到东边天际,彩佩缤纷绣带齐。表面装饰的色彩凌乱刺绣佩戴整齐。比拟红毛好官样,就像是气派的红毛出自官家的样式,半圭花影佛兰西。半透明如玉圭照出花影的是佛兰西。  相似文献   

15.
<正>赖贵三著,台北市里仁书局2015年6月出版,全书共46万字,731页。本书辑录论文22篇,为作者客座于荷兰莱顿大学与讲学于韩国外语大学及其前后期间,游学考察、读书研讨于欧洲、日本、韩国与海峡两岸三地的心得总成之作。全书共分五编,含参考文献在内,作者依次附以《萃》、《贲》,《兑》、《晋》,《履》、《益》六卦,"以寓《易》道生生之义"。第一编"学海高峰萃典华——荷兰三篇",概述了莱顿大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典  相似文献   

16.
标点趣谈     
正偶读顾颉刚先生的《笔记》,其中一则言及"标点之必要",实在极有趣味,让人发笑。顾先生引一山东农民之《春帖子词》,无标点"一气"而下,是:"今年好劣运少不得打官司做酒做成醋又酸了喂猪喂成象老鼠都死了"。那么要去读,总是要点断,却是点在不同的地方,完全是善意恶意"两读法"了。善意读之:"今年好,劣运少:不得打官司;做酒做成;醋又酸了;喂猪喂成  相似文献   

17.
向上帝感恩     
杨天美 《天风》2005,(12):19-19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当诗人用这优美的诗句颂赞春雨的时候,他可曾想到这是因“神说”(创世记1章)而向上帝感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喧嚣飞溅的瀑布,让诗人心潮澎湃,遐思飞扬。有谁曾知道这是“神说”,而向上帝感恩?  相似文献   

18.
黄老去了!带着他的真,带着他的实,带着他的诚……“漫夸桃李遍全闽,学术端宜辨伪真”,这是一九七一年黄寿祺教授下放茶广时,《叠韵三答喆庵四绝》中的诗句,它是诗人一生治学育人的真实写照。诗言志,现略述黄老生平如下: 黄老是福建省霞浦县人,生于一九一二年,十二岁即读毕《诗经》、《孝经》、  相似文献   

19.
汇总《左传》《国语》所载春秋人在28次赋《诗》活动中所涉71篇《诗经》诗句,可分析出春秋人赋《诗》的"断章取义"、"诗旨共识"、"赋篇取首"、"赋诗不刺"四大规则,这些规则的形成,乃是春秋外交形势需要、《诗》社会功能转变、官学教育结果等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作为"经方"之典范,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伤寒论》渊源于道学,道家道教思想是《伤寒论》的哲学根柢。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伤寒论》的"底本"《汤液经法》渊源于道学;《伤寒论》"辨证"的"根本"体系"三阴三阳"渊源于道学;《伤寒论》"论治"的基本精神"阴阳自和"也渊源于道学。这个道学,主要是指黄老道。《伤寒论》是中医的重要经典,考论清楚它的哲学源流、道学根柢,对中医哲学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