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协动态     
<正>北岳恒山道教协会成立5月26日,北岳恒山道教协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与会人员听取了《关于北岳恒山道教协会筹备工作情况的报告》,通过了《北岳恒山道教协会章程》,选举产生北岳恒山道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选举焦理忠道长为会长,礼聘袁志鸿道长为名誉会长。上海市道协举行专题法制讲座6月18日,上海市道协邀请专家做题为"如何正确理解国法与教规的关系"的专题法制讲座,这是2015年上海市民族宗教法制宣传学习月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郑簠,清代书法家,擅长隶书。少时即矢志攻研隶书,研习汉碑三十多年,在对汉隶寻本求源的创作实践中取得成功,成为清初最早的隶书大家,开创了清代隶书新书风,被誉为"清代隶书第一人"。主要分析研究郑簠隶书艺术特色,一是取法汉隶,高古浑穆特征;二是行草笔法入隶,显灵动之趣特征;三是端庄稳健中显奇气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汉代隶书为关注对象,分析其"古意"在形质层面的主要表现。另外,与清代隶书进行比较,分析汉代隶书的"古意"产生的条件及原因。  相似文献   

4.
北岳信仰自古被赋予守御北边的功能。在明代讨论北岳移祀之际,北岳信仰伴随着守边将士的精神需求逐渐从河北转移到山西,山西行都司出现了以浑源北岳为中心的诸多北岳行祠。山西行都司诸实土卫特别重视北岳行祠建设,它们与西南部山西镇诸行祠相连,在山西北部边防线上构成一条横亘东西的行祠链,同时河北原有的北岳信仰开始衰落。  相似文献   

5.
刘小波的隶书创新,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将篆书、楷书和行书等不同书体的元素融入隶书创作,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另一种则是将甲骨文、金文和简帛文等各种文字的写法融入隶书创作,形成隶书新的书写风范.刘小波的隶书作品里蕴涵着多姿多彩的生命信息,具有了"方圆劲秀,清润华美"的风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教》1995,(1):55-56
北岳庙坐落在河北曲阳县城内西侧,是历代帝王祭祀北岳恒山之神和群众进香拜神的道教活动场所。 北岳庙规模宏大,堪为中国古建之精品。全店南北长524米,东西宽321米,总面积达17.4万平方米。建筑特色为典型的中国中轴线式,整个布局呈“田”字形,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上。其规制由南往北依次为:登岳桥、神门、牌坊、朝岳门、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飞石殿、德宁之殿、后宅门、望岳桥。错落有致,雄浑壮严。德宁之殿西有西昭福门、西进禄门。  相似文献   

7.
2002年11月30日,闽侯县荆溪古山洲北岳恒山府举行北岳安天元圣崔大帝神像落成暨开光庆典,县宗教局等有关领导到会祝贺。全县28个宫观负责人及信教群众共500多人参加了庆典活动。荆溪古山洲北岳恒山府,……  相似文献   

8.
篆隶书法在文字学上讲属于古文字范畴,在今文字出现后,古文字使用极少。文章探讨了宋代金石学兴起的客观条件及金石著作对书法的载体作用,介绍了宋代受金石学影响下的篆隶书家和这些篆隶书家的代表作品。宋代金石学的发展为清代碑学运动埋下了伏笔,宋代篆隶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一、南宋隶书发展概述宋代隶书自有其精彩之处,但常常被论家忽略。宋人经历了从早期继承唐隶,再到北宋中期复古之风形成和金石学兴起导致的弃唐从汉的书风转变,虽从传世碑刻上仍可以看出宋人未能跳出唐人隶书之藩篱,但南宋隶书明显展现出师法久远古茂的汉魏隶书风貌,有其独到之论。南宋时期有关隶书的论著,表明了南宋隶书书家的审美趣尚在选择上已出现了理论自觉。南宋隶书上继汉唐,下启元明。随着金石学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0.
汉朝是中国文字的隶变时期,从小篆的一笔画变为隶书的四个主要笔画。隶书正体化的过程中,在东汉时期留下了灿烂的名碑刻石,也成为当代隶书审美渊薮。近代发掘的秦汉简牍帛书中,更加清晰记录错综复杂的隶变过程。隶书草写体(章草)的盛行,又孕育了楷书八种笔画的雏形。明清时期,复古者标新立异,拓展了隶书的审美空间。在这些变化中,数与象随机生发,成为隶变神秘之机枢。  相似文献   

11.
东汉隶书,笔法完备,结构严谨,章法稳妥有变,包括墨迹汉简、碑刻、摩崖石刻、石阙、石经、画像石题字、墓志等皆为如此,是隶书发展的全盛时期。这时隶书完全摆脱篆书遗意,形成崭新的字体风貌,为后世文字及书法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生机勃勃的道路,特别是东汉桓、灵时期隶书大兴,笔法严谨,体式多变,书风各异,艺术水平登峰造极,盛况空前。因此,后学者无不以此为宗法,学隶书取法于此,也成了一条公认的取经之道。  相似文献   

12.
论点摘编     
<正>○东晋南北朝迄唐北岳恒山道教探讨罗燚英在《阅江学刊》2010年第5期中撰文指出,北岳恒山作为五岳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道教发展中关系匪浅。早在汉代,由于恒山钟灵,物产殷充,密合仙家服饵之需,就有仙家在山中活动。逮及东晋,恒山屡屡出现在上清仙真传记中,而且北方天师道道士还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们时代历史的发展,科技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艺术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古人的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现代的隶书作品欣赏和创作来说,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书法的艺术形式,而是从古代书法的发展阶段中获取精华,在书体、风格、书法的品类、笔法、结体、章法、墨法上等方面的丰富变化和独特追求让当代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发展时期。当代我们所写的隶书创作有什么特点,与古代隶书对现代隶书技法的创作有哪些影响?这些问题都要通过我们的不断临摹和实践来认真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14.
公元一六六二年(清·康熙元年)五、六月间,五十六岁的傅山登北岳恒山,路过五台山时游览了佛教圣地,并写下了《五台八首》诗。从他给平定白居实的信“六月仓皇一登北岳”,和他咏的诗“中台五六月,积雪在经厨”句,证实他游五台的时间确实是五、六月间。傅山在五台山游览了中台,登上了最高的北台,题咏了“斗柄那  相似文献   

15.
龙蓉 《思维与智慧》2023,(16):30-32
<正>在2022年北京保利春拍中,伊秉绶《长生长乐之居》6字隶书横幅以2875万元成交,单字价格已至四百多万元,由此可见艺术不可以金钱来衡量。这次不仅将伊秉绶隶书价格又一次推至又一高峰,同时也又一次激发了人们对书法作为艺术的深层次思考,以及对衡量书法审美价值的重新判断。从侧面引发了笔者对伊秉绶隶书的再思考。一、伊秉绶与《张迁碑》清乾隆十九年(1754),伊秉绶生于福建汀洲,故又称“伊汀州”,号墨卿,  相似文献   

16.
<正>一、《乙瑛碑》的结构特点结构是指按一定的规律法则,将不同的笔画进行各种合理的排列组合,从而组成美观的字体,故又称为结体。明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说:“书法昧在结构,独体结构难在疏,合体结构难在密。疏欲不见其单弱,密欲不见其杂乱。”清王澍说:“隶书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尽管汉隶面目不一,形体有别,但都要遵循取势扁平、左右舒张、均匀对称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求得变化。《乙瑛碑》是隶书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书法风格由简趋繁,由朴转华,  相似文献   

17.
汉代书法在实践上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各种书体演变的基本完成、隶书的成熟和精致化、书法用笔的自觉,以及对个性、情感的追求等。书法艺术在汉代已走向独立,汉隶成为后人学习隶书的最高典范。汉代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中国书法理论也始于汉代,虽数量不多,亦无体系性著作,却充分体现了书法作为艺术在理论上的自觉,以及书法艺术所追求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8.
侯帆 《美与时代》2023,(6):117-119
《霍扬碑》作为河东地区石刻书法中较具代表性的石碑,其特征包括取法西晋书法、金石趣味融为一体和点画的隶书燕尾明显等。总结《霍扬碑》石刻书法对北朝时期河东地区书法的影响,主要包括促使隶书向楷书演变和赋予河东地区书法丰富的内涵。该石刻书法对后世书法也具有一定影响,包括推动南北书风的交融和为现代学习者提供启示。通过研究《霍扬碑》,可以更好地了解北朝时期河东地区石刻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王澄,1945年6月生,河南开封人。专业书法家,兼及诗文绘事。提出"碑体行、草书"说,并身体力行。主要著作有《王澄书法集》、《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丛帖·王澄隶书行草书册》、《王澄诗文书法集》、《中国书法全集·康梁罗郑卷》、《中国书法全集·于右任卷》、《棚下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新旧书风的交替期,在新旧书风相互影响的环境中,铭石书的形态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新书风繁盛的东晋,这种新旧混杂的现象在铭刻书迹中表现很突出,隶书有楷意,楷书遗留隶书的痕迹,而《爨宝子碑》就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它以极高的美学价值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