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就历代书法而言,自古就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义,元明尚态"的精辟总结。中国的汉字经历的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的演变。在唐代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书法大家,例如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人。他们对唐楷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颜真卿与柳公权二人的书法,合称"颜筋柳骨",代表着唐楷的最高境界,更是影响了后世书风。  相似文献   

2.
张良刚 《美与时代》2016,(9):122-123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兼擅楷、行、草、隶,王铎书法主要成就为大轴长卷的行书和草书,他虽宗二王,又自出新意,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风貌。他的书法对清初及当代书法影响颇大,并在日本书坛中掀起波澜。对王铎之行书进行探析,努力找到他是如何将行书推陈出新的,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审视王铎书法创作的意义,从而重新认识王铎,并从中得到书法艺术学习创作的启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书法艺术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九成宫醴泉铭》为唐代碑刻。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书法特点是用笔方正,笔力刚劲,笔法刚劲婉润,而兼有隶意,点画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得当。此碑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对欧体书法用笔以及点画的特点分析可见,欧阳询的书法风格质朴研美,体现着刚柔相济的"中庸之道",历来为学书者所推崇,对以后的书坛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代书法辉煌灿烂,留下了大量宝贵的书法作品。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的优秀楷书,既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也是从形质到神采的高度统一。纵观书法史,唐代的楷书书法成就斐然,尤以无懈可击的"法度",将书法艺术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5.
清代碑学的兴起,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陈介祺、何绍基二人是尊碑书法家的优秀代表。两人早年来往频繁,其学书背景、书学观点以及整体碑学思想框架基本一致。书法实践中,陈氏更多隶中求篆,楷中求隶,愈古愈好;何氏则是以篆隶笔法为核心,上到钟鼎金文,汉魏六朝,下到唐碑,只要符合其审美趣味,皆好之。两人对于碑学的推广和创新不仅在理论上相互倡导,在实践中也勤勉引领,对晚清碑学的兴盛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何绍基,他对碑帖的扬弃式继承和辩证式的吸收,将篆分笔法与行楷进行渗透融合,很好地将碑帖合一,一时成为成功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今年四月底,中国佛学院举办了一次学僧书法习作展览。参加展出的书法作品二十六件,包括行、草、楷、隶等不同字体的临写和创作,反映了同学们在练习书法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佛学院自一九八○年九月复课以来即安排了书法课程,由白光法师兼任书法教师。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练习,同学们爱好书法的兴趣不断提高,形成了学习书法的良好风气。他们认识到书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的书法发展史上,唐代书法的艺术风格别具一格,对世界上的书法艺术层面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唐代的书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风格上可谓是大有变化。初唐时期,当时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书法的艺术风格还处于渐变阶段。等到了盛唐时期,政治开明,国家统一,文化繁荣,对外的交流渐渐地加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和书法艺术文化方面有着很大的变化,草书的风格跟以往有着很大的改变,真草彻彻底底地挣脱了王家书法派别的束缚,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新风格。但是晚唐时期的书法艺术风格只有极少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唐北岳神庙之碑》位于河北保定曲阳北岳庙之内,由唐郑子春撰文,崔镮书丹,其内容记叙了北岳神灵对百姓的庇佑及唐朝政府对北岳祭祀的重视。碑文用隶书契刻而成,不乏端庄稳重、丰腴华丽的盛唐气象,为唐玄宗整饬楷隶杂糅,恢复隶书基本规范,由"石经旧法"转到"明皇新体"时期的一个典型隶书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赵铁山(1877—1945)名昌燮,字铁山,晚年号柴翁、心隐庵主人,被书法界誉为"华北第一支名笔",是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赵铁山一生于书法闻名于世,篆书、楷书、隶书、行书,四体皆精,一生潜心研究,取其精华,将自己高尚的品格与创作融为一体。赵铁山在篆书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小篆,生动活泼,淋漓尽致。赵铁山"以碑写篆",用汉碑入篆,开篆书之新面貌,在篆书史上作出了重大成就,为清代篆书史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文章介绍了赵铁山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书法艺术风格的成因,还有赵铁山的小篆在字形、章法和结构上的特点,最后写了他的书法价值与影响。赵铁山书法艺术对我们之后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自从进入新世纪后,书法艺术受到了全球文化的冲击,赋予了我国抒发艺术新时代气息的氛围。从中可以发现,书法艺术如果没有独特的新颖的民族特性,便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价值标准。故此,对书法艺术有了很多当代的思考,促使我们不断去建构和完善书法艺术,丰富书法新文化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书法艺术同样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出书法新文化观是十分有必要的。书法新文化之所以称之为新,主要是从新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来看,在生态美学和书法新文化背景下,书法新文化观的提出具有十分突出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界人士逐渐对书法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路径重视起来。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书法艺术的传承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而且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社会的大环境不同,书法的传播形式也随之各有不同,书法艺术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而通过教学和宣传平台促进我国书法艺术的传播,是书法界相关人员目前重要的任务。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书法艺术的传播及发展进行研究,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为推动书法艺术在当代的顺利传播,有必要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和发展状况进行简单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中国书法艺术的当代传播与发展路径。对当前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现状、书法艺术传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线下传播、互联网书法平台传播等途径的探讨,促使书法艺术更好地继承和传播下去。  相似文献   

12.
苏州玄妙观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历代遗留下来大量的文物碑刻、文化遗迹,内容涉及殿宇兴度、人物赞颂、天人画像、官府告示、禁令等,为研究玄妙观的变迁沿革和苏州的历史文化。社会风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玄妙观众多的碑刻之中,老子像碑最为珍贵。该碑树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出之宋代刻石高匠张允迪之手。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绘的太上老君像,有唐玄宗李隆基题写的赞,还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赞。一块石碑上集御赞、名画和精美书法于一体,世称之为“三绝碑”。此碑是苏州现存画像碑刻中最早的一块,张氏是当时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苏轼书法艺术,历代都有人予以赏析、评价、研究。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关注佛教的"圆融"观在苏轼书法艺术中的体现,寻找书法与佛教义理的关联性。苏轼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氛围、与佛僧的交往、自身境遇等方面与佛教相关,这些都为寻找苏轼书法艺术与佛教相联系提供了资料。通过"圆融"书法品评观、创作观对苏轼的影响,以及对苏轼作品的解读与研究,逐步理清苏轼书法艺术中与佛教"圆融"观念的统一性,以及所蕴含的具有佛教意味的"圆融"之美。  相似文献   

14.
牛超丽 《美与时代》2023,(1):117-119
以北齐天保时期刻凿的小南海石窟石板经书法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北齐文化范围进行研究。自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后,与佛教文化传播密切相关的石窟、寺庙等就跟着兴盛起来,逐渐在全国各地显现。现存的北齐佛教刻经和造像题记主要分布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部等地,而位于河南安阳的小南海石窟中的刻经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北齐时期佛教发展和造像题记的重要载体。小南海石窟的石板经是隶楷杂糅的书法风格,也是北齐时期复古思潮在书法意识形态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们对张之洞的书法艺术认识还不够,对其书学思想的价值也没有充分地挖掘为我们当代人所用。文章将从张之洞的书法艺术成就、书学思想及研究意义、张之洞存世作品梳理及分析、张之洞书法艺术对当代书学的启示等方面进行论述,探寻学习书法的路径和方法,后续研究应该加强其作品的收集整理,不断实践,拓宽书法学习的路径,丰富我们的书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刘建会 《美与时代》2004,(11):24-25
中国书法是一种"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宗白华:<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一种最能代表中华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的艺术门类.而唐代书法则是继魏晋以后出现的又一个高峰,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和独特神韵,把中华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的《张猛龙碑》,自发现以来为历代学者重视、研究,其鲜明的书法风格、无穷的艺术魅力为众多书家所赏读、摹写。摘录明清代表书家对《张猛龙碑》的述评,意在对整个北朝石刻文字有一个重新认识,以期对当今"魏碑"书法创作中存在的审美误区有所识别。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中国佛教协会和日中友好临济黄檗协会在日本京都联合举办书法展览,展出了中日两国佛教徒丰富多采的书法作品。这一展览还将在大阪、东京等地继续举行。两国佛教徒联合举办书法展览,这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尚属首次。中国佛教界参加展出的作者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副会长巨赞、正果,副秘书长隆莲和天童寺、灵隐寺、定慧寺等各名刹的住持以及一些擅长书法的法师和居士,共二十一人,二百零六件作品,包括楷、行、草、隶、篆等各种书体。其中赵朴初  相似文献   

19.
正以往各种版本的《中国书法史》,基本上只是"汉字毛笔书法史"。说"中国的书法艺术不过是拿毛笔蘸墨汁书写汉字而已"。《辞海》指出,书法是指"用中国式的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完全无视更比毛笔书法源远流长的"汉字硬笔书法"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观念,可以归结为四个字"书唯毛笔"。"书唯毛笔"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戴德《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篇说,周初,姜子牙述《丹书》之言,武王闻之,退而作《笔铭》云:"豪毛茂茂,陷水可脱,陷文不活。"所谓"豪毛茂茂",所  相似文献   

20.
油画传入中国百余年,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中国油画语言的民族特色日益彰显.油画笔法中的书法意识,作为诸多油画家探索实践的课题,对诠释艺术家内在的情感尤显必要.笔者以此为论,旨在为油画的民族性,提供些许理论参照. 一、以书入画的起源 唐代张彦远提出"书画同源"之后,书法与绘画之关系被历代书画理论家从不同角度论及.这期间有宋代中期苏轼、米芾等人以书法家身份进行的较早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有元代赵孟頫所倡导的"书画本来同"的观点.至于明清时期,随着写意绘画的兴盛,书法的用笔方法、空间结构意识甚至审美特征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融入绘画,徐渭、黄慎以及吴昌硕等人引草、篆等书体入画,别开生面."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