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有《周易参同契》注本八种,明刊本《正统道藏》收注本十种(包括《明镜图》一卷),加上未收于上述两大巨型丛书的各家注本共四十余种。以上都说明这一著作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性。从目录学、版本学上加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要强调的是它在文化史上的意义,然后及于文献著录及版本。一、《周易参同契》的重要性《周易参同契》自唐宋以来受到学人重视,清代翻刻本无数。它的内容有三方面值得重视。首先,它对了解汉代学术思想是重要的。但它是一本有名的难懂的书。朱熹在他的《周易参同契考异》中说,此书“词韵皆古,奥雅  相似文献   

2.
刘宁 《管子学刊》2013,(3):15-18
《管子》中《幼官》、《幼官图》等篇,涉及齐国独特的历法制度,但后世却认定它们为阴阳五行家之言,导致对此两篇内容的理解始终存在误区。实际上,《幼宫图》是姜齐氏族的历法图,记载了十月历制度,《幼官》则是对它的解释说明性文字。因此《管子》成书时,二者都作为重要制度而被收入。但由于后人不懂十月历,三十节气被分裂入四方本图以对应四季。秦汉以后,《管子》各篇之间的错简、杂糅情况愈加严重。《幼官图》也逐渐遗失。这两篇文献最终呈现出今天驳杂古奥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对帛书《系辞》前半部分的解读,在对照今本《系辞》的基础上,结合其他传世文献及出土资料,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的方法,对帛书《系辞》中异于今本或晦涩难解之字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进而,由帛书《系辞》所释之义,结合汉初历史背景,参照汉魏诸家易说,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帛书《系辞》以"马"代"象",当源自古《易》图,是"马龙出而大《易》兴""法之画八卦"的"马图""马龙"之简称;帛本"鼓万物而不与众人同忧",今本为适应"独尊儒术"后皇权"官学"的新身份,改"众人"为"圣人",当以帛本为是,证明今本《易传》经过了汉初修订;今本《系辞》多出"冶容诲淫"一句,考前后文义及所释经文,应是当时整理今本《系辞》的儒生们之随意发挥。  相似文献   

4.
北魏慧生等人西行佛国求法巡礼之事,衍生出《慧生行传》《宋云家记》《道荣传》《洛阳伽蓝记》卷5以及魏源《海国图志》附载、《大正藏》收录同名《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等诸种文献。《慧生行传》等前三种著作已佚,幸赖《洛阳伽蓝记》卷5之节录、拼补而存其崖略。《洛阳伽蓝记》卷5以合本子注、夹叙夹注为基本形态,其内容则以《慧生行传》为主体,《宋云行记》为辅助,《道荣传》为补证。大正藏本《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源于《海国图志》附载并删正之,魏源《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则源于《洛阳伽蓝记》卷5可能的慧生行记内容并且删正。以现存《洛阳伽蓝记》卷5和《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为考察对象,可见北魏慧生行记诸种相关文献学术价值不菲,有利于推进中亚史地研究、佛教文化交流研究以及"一带一路"的文明溯源研究。  相似文献   

5.
道教在中国形成后,道教艺术作品如繁花盛开般涌现。其中,以全真道祖师吕洞宾为主题创造的永乐宫纯阳殿壁画——《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是现存唯一的吕洞宾画传,也是最具感召力的道教艺术珍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壁画的释读,就《显化图》的说教性、《显化图》与文献的对比分析、《显化图》的内容及风俗意义、《显化图》的艺术特征四个方面,对壁画进行了图像解构。 陈杉,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6.
清河郡本《纬书》含有大量不见于其他纬书辑本的独有佚文,学界对其文献学价值多予以肯定。然此本来源不明,存在伪作的可能。清河郡本《易纬·通卦验》是该本《易纬》书中保存独有佚文数量最多的一种,通过文献梳理、比勘及内容、语词等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清河郡本《易纬·通卦验》佚文多有矫揉造作的痕迹,应为后人根据已有文献伪造而成,在使用这些佚文时应加以甄别。  相似文献   

7.
《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刘蕙孙(一)《易》的卦序次第,古代《连山》、《归藏》、《周易》等三“易”文献无征,无可叙述,今言《易》序惟《周易》卦序及宋先天图卦序两种,先天图卦序完全是符号自然变化,简明易解,不论。《周易》卦序,则是两千年一个勘不...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孔子儒学研究形势喜人,一些富有开拓性的著作不断涌现在读者面前,2003 年 1 月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骆承烈教授精心编制的《孔子历史地图集》便是其中的一部。该书既是我国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专人历史地图集(据悉, 以前只出过《徐霞客游记》地图,然止一人一事。以空间表现人物者,中国地图出版社原计划出三本,前二本:毛泽东出成“革命战争图”,孙中山出成“辛亥革命图”,最后兑现的只有本书一本。),又是孔子文献类型领域填补空白之作。它将孔子放置于当时特定的时空之中,通过形象生动的场景、画面再现孔子…  相似文献   

9.
道教内丹图谱《修真图》的创作与流传情况均存在许多疑问.近年新发现多种《修真图》版本,据其跋文可以梳理出清代至民国时期《修真图》的流传脉络.综合《修真图》跋文与图文资料分析,四川青羊宫二仙庵本早于白云观、武当山及三元宫等诸本,是《修真图》的祖本,其刊刻者可能是二仙庵首任住持陈清觉.  相似文献   

10.
南宋时期的《参同契》注本和刊本,对宋元以后的《参同契》文献形态和内修(内丹)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理清道教思想史上《参同契》内修思想演变的脉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南宋时期的《参同契》的文献面貌和文献实态进行比较深入的考察。本稿试图以曾慥《道枢》和南宋刊行的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为线索展开论考。考虑到刊物的篇幅,本稿拟分两次刊出。  相似文献   

11.
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思原书各篇可分为三类,一是子思所记孔子言论,二是子思本人著作,三是弟子所记子思言论。除了原本《中庸》、《表记》、《坊记》、《缁衣》外,郭店简《穷达以时》亦属第一类;属于第二类的除了见于今本《中庸》的《天命》和并见于郭店简、马王堆帛书的《五行》外,还有今本《大学》,而《淮南子·缪称训》主体部分正是子思书佚篇《累德》,亦属此类。属于第三类的有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以及典籍中的若干佚文。早期文献中对子思书的不同称谓,意味着不同的文献来源,称《子思》者引自《汉志》所著录的二十三篇本,称《子思子》者引自《隋志》和《唐志》所著录的七卷本。七卷本具有很高的价值,非后来子思书辑本所能相比。  相似文献   

12.
《道藏》所收的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如果根据刊本所附序文中的彭晓自署,可以认为是五代孟蜀广政十年(947)刊行的《参同契》文本.可是,这个现存最早的彭注本的刊本(《道藏》本),实际上是南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刊行的文本.彭晓本本身,直到1151年被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之前,又几乎没有为任何道教文献、书志、书目所引用、提及和著录.也就说,关于彭晓本的受容实态,存在着二百年的空白.本节主要考察了到南宋初期为止的有关《参同契》彭晓注本的文献情况,并认为,除了上节所述的因素(唐宋时代《参同契》文本与《古文龙虎经》《金碧经》《潜通诀》等文献互相混同)之外,彭晓本的湮没无闻,也可能是曾慥《道枢》所反映出的南宋初期《参同契》文本陷入不安定状态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如果要想深入考察和把握南宋以来《参同契》文献形态和内修思想演变的脉络,同样,也必须正确地认清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的这些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3.
《五岳真形图》在晋代就已作为道教修炼的重要物质材料,后发展出多种抽象的视觉形式。本文从文献和图像出发,分析其视觉特征;其次阐释“真形”乃是道教生命本真的状态,显现为千变万化的“气象”,道教徒借助特殊、神秘的符图实现与“洞天”世界的互动;在美学意义上,《五岳真形图》体现了道教的抽象思维和象征思维,道教徒企图通过特殊的视觉形象控制超自然的力量,维持体内小宇宙与身外大宇宙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传世《六经图》,唯《四库全书》所收一种。近得外祖父所藏《六经图》碑本拓片一套,与四库所收,多所不同。考《六经图》首撰为宋人杨甲,其后,历朝多有增删补缀,大体沿两条线索发展:一从昌州石本到信州石本,为碑本体系;一从程森刻本到吴继仕刻本,为书版体系。书版体系经明清学者“臆为窜乱”已非杨甲原本;碑本体系则保存了宋元体格,更具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敦煌文献中散藏有《辞娘赞文》写卷9份、《五台山赞(文)》写卷16份。敦煌写卷《辞娘赞文》有单写本和连写本两种形式,其连写本则与《五台山赞文》抄录在一起,是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辞娘赞文》敦煌连写本的文献梳理、内容述要和隐喻诠释,可以管窥以文殊菩萨信仰为核心的五台山佛教信仰在9世纪至12世纪之剪影。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文徵明的存世作品《湘君湘夫人图》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研究文徵明的题跋以及关于湘君湘夫人的文学作品及传说,分析《湘君湘夫人图》的创作原型;另一方面,结合文徵明曾参考过的传世著作《洛神赋图》以及唐宋绘画文献关注并研究画面的细节,最终为画面的形象找到原型,研究人物形象特点及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圣迹图》版本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 ,研究孔子的专书中涉及《圣迹图》版本研究的几乎没有 ,且为之介绍的专文也难得一见。《圣迹图》有绘本、石刻本、木刻本三种类型 ,乃为画家及刻梓者出自以垂永久之思 ,以求望图而知所考据 ,入室如见其人之感受。从中国版画史的角度来看 ,《圣迹图》中孔子形象 ,为后人运用想像力 ,揣摩当时的情景 ,选取孔子生平事迹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难忘情节创造出来的。本文就传世的各种版本及内容作一些考证及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献记载一般认为,汉石经《论语》属于《鲁论》系统。通过对《隶释》残字的梳理以及石经与今本《论语》文字的对勘,可进一步证明汉石经《论语》确为《鲁论》。汉石经《论语》用字并非全为正字,虚字的增减与今本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9.
《一切经音义》中所见的几处《周易》经文异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于文献,从佛经音义中整理出六条《周易》经文异文。通过对照发现,它们与今本、帛本、竹本《周易》经文,皆不相同。初步考察表明,《周易》在佛教界流传,他们所继承的版本系统,与外界所行当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元朝婺源学者程复心的《四书章图》是由《四书章图隐括总要》和《四书章图纂释》两大部分构成的,而在韩国《四书章图隐括总要》的单行本以《四书章图》的名称流传。其中四端、七情问题的讨论,形成了韩国儒学的最大论辩。其书在中国编写《四库全书》之前已经失传,在韩国也早已佚失。直至最近,其唯一现存本问世,一些中韩学者开始研究。本文在既往的研究基础上先对林隐的生平和学脉作一些补充,然后对四端、七情的源流问题做简单的介绍,最后说明程复心四端七情说的深层含义及其对退溪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