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传承数千年,对于书法的审美,无论是"无声之音"还是"无形之相",都集中映射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结构、意趣、意境。但是,现当代对于书法的态度以及审美上却呈现出诸多问题,在如今文化建设大环境下,书法艺术亟需传承与发展。文章通过分析书法审美的现状,找出来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针对人们对于书法审美意趣匮乏的现状,着眼于书法审美的根源实质以及审美的意识和境界,指出书法审美的核心即依托传统的书论建设独特的审美阐释体系,以及一系列构建审美意识的方法途径,为共同弘扬书法美学而奋斗。  相似文献   

2.
书法是中国艺术史上特有的现象,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和文化内涵。书家不仅仅可以借助书法表达情感,而且可以借助书法实践超越现实,达到真正的"书为心画"。因为书法技法和情感的转换受到理性和世俗的羁绊,所以书家只有突破传统理性、世俗的束缚,才能达到书法艺术心意说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精典——《周易》阴阳互补思想的角度来阐释其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即:《周易》太极图中黑白相间的S型线条与中国传统文化——书法中的线条之间如何联系;论述《周易》阴阳互补思想在书法创作中的思想碰撞;学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汪玉琢 《美与时代》2023,(1):111-113
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中实用且具深厚文化意蕴的艺术种类之一。中国书法展现了古人重视线条韵律感的审美取向,其中渗透着儒、释、道三家的哲学观念,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表现。汉字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在书法艺术本体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在重视汉字的同时,往往难以避免对构成其独特性的线条进行解析。汉字内在的结构和外显的线条直接关乎书法作品最终审美张力的呈现,故而以汉字的起源与线条的简约性为切入点,分析汉字与线条在书法中相互依存、互为表征的事实,以期通过这一视角的分析与解释再次对汉字和线条进行理论观照,对书法美学特征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正湖笔、徽墨、歙砚、宣纸,并称为"文房四宝"。肆意挥洒之间,代表了中国人悠久的文明历程和儒雅的生活方式。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更是担当得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血脉之根。书法,无疑是最能代表中国人审美观和思维方式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核心"。元朝异族统治以后,传统文化的一脉香火岌岌可危。赵孟頫扛鼎大旗,力挽狂澜于既倒。将传统书法艺术,远接魏晋,回归传统。这样的正统书风,影响其身后  相似文献   

6.
聂维斌 《美与时代》2004,(11):38-40
全世界文字可以成为审美的艺术--书法艺术,只有中国的汉字,别的国家没有专门的书法艺术(季羡林:<书法文化与学者眼界>).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书法实在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陈阿博 《美与时代》2016,(9):120-121
书法学习中,创作与欣赏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书法创作基础知识,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创作,积累总结书法艺术的审美规律。与此同时,如果能够掌握一定的书法美学理论知识,具备初步的书法审美鉴赏能力和素养,便可以促进提高书法创作的水准。  相似文献   

8.
阿拉伯书法是世界上最优美的书法艺术之一,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伊斯兰教的复兴,阿拉伯书法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经过千余年的流传演化,入俗融合,最终形成了各种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阿拉伯书法艺术的传播、创作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种形式的书法展览与比赛相继举办,书法传授进入课堂,书法艺术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书法新秀脱颖而出,中阿结合再创辉煌。一、展览比赛,相继举办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地有关部门、民间团体…  相似文献   

9.
书法艺术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艺术造型,是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中国书法的思想性、抽象性以及历史性都使它和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书法这门传统的艺术始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章具体分析了中国书法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探析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非常典型地代表着一种文化人格,体现着一种审美情致.因此,书法艺术欣赏与其它艺术欣赏相比,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王伟 《美与时代》2005,(11):33-35
纵观书法发展史,易道精神始终贯穿其中,从用笔技巧到章法布局,从审美理念到批评模式,无不显现易道精神,从而保证了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然而,如今一些"现代派书家",对传统中重视书法线条的观念做了极端化阐释,究其根源,是由于受到西方抽象画以及日本"现代书法"的影响,把书法看作是单纯的线条艺术,甚至把汉字、毛笔、水墨等基本组成因素从书法中抽离出来.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来对中国书法与阿拉伯书法进行源流及发展、与宗教文化关系、审美及表现形式上进行对比探究。阿拉伯文书法同中国书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在世界书法领域上都是最为重视书法艺术的两大文化。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但也由于地区、宗教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产生了小的差异。因此,通过比较这两种书法文化的异同,在认识阿拉伯书法中体现了两种社会核心价值的差异,也体现了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文书法创作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作为艺术存在,必有其艺术上的创造性。阿拉伯文书法创作,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讲,需要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临摹前人碑帖,掌握了传统的书写技法以后,就应该学习掌握阿拉伯文书法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进入创作的学习和练习。阿拉伯先民们在阿拉伯文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伊斯兰教传播后,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经过人们的长期实践和总结,结合阿拉伯人民的书写习惯及审美心理,逐步归纳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作品书写形式和方法。初学阿拉伯文书法创作,必须先熟悉了解阿拉伯文书法创作的基本…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法的意境美是书家人格精神的体现,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体现书法艺术魅力之所在,文章深入挖掘书法意境美的本质,认为以形写神,形中含味,道法自然,是书法艺术的精髓,富有生命暗示和流动的自由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进而探讨了实现书法意境美的途径。书法艺术精神,从根本上讲,取决个性化审美素养,取决于书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人格襟抱。要提高自身书法的意境品位,书者必须学富才高,提高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5.
当代艺术的精神特征是创新,将现代书法与油画结合,在造型、色彩、材料技法、题材构思、思想意蕴等方面具有创新的审美价值。从具体实践经验来看,油画与书法互相结合或借鉴,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汉字字形为创作来源,探索油画新的审美样式的艺术探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试图促进中国文化精神在现代性视野下返本归真,扩展中国书法文化艺术语言空间的积极尝试。在推动中国当代油画诠释中国文化价值,探索和挖掘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在全球文化未来发展进程中的深远潜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现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中的新节点,也是书法发展中的新走向;它不仅吸收了西方现当代艺术以及日本"前卫书法"创作中的新观念,还遵循着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书写形式和工具材料的运用,以及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的审美原则,试图找到中国书法的民族性与当下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在创作实践中,邱振中、徐冰等众多当代艺术家对中国现代书法创作进行探索性实验,提炼出中国现代书法具有回归象形、消解意义和重构形式的民族认同基础,这是中国现代书法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书法,这门"中国特有的艺术[1].历来为美学家们所热爱.所关注,然而,像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那样对书法艺术一往情深且见解独到的,却为数不多.在他的美学论著中,涉及了大量的书法史,书法理论(如书法创作、书法审美等)问题,有很多文章可以称得上是当代书法美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最具独创性的是关于"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问题.本文尝试对宗白华在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点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8.
书法是我国珍贵的传统艺术,我们一方面要保护和继承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又要树立创新理念,融入现代设计意识,丰富书法作品的构成和表现形式,推动书法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书法创作设计不是机械性地将书法艺术与设计手段结合起来,而是要深刻体会书法内涵和设计理念,找准两者的共同点,为实现设计意识在书法创作中的运用和体现奠定扎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彰显书法艺术魅力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9.
文以载道,书以达义。佛教自传入中国,便与中国书法艺术结缘。佛法与书法的关系,以禅喻书、援佛入法等概念,是历代佛教名家、书法家关注的重要命题。近期本刊特以佛法与书法为题采访了钟明善先生。钟先生长期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饱含热爱之情,且有独特的感悟。在钟先生娓娓道来的谈话中,我们对佛法与书法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书写的形式传承、弘扬着中国古老的文化精神。近四十年来的书法热潮,使书法受众人群不断扩大,人们对于创作的热情不断高涨,书坛中新生力量纷纷崛起,各种创新形式的书法作品使人眼花缭乱。新时期书法艺术逐步走向繁荣的同时,对书法作品的品评标准,更是值得我们反思。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欧阳中石先生在论及创建中国书法高等教育体系中所提出的“来有所出,去见其才”八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