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糊涂”意识是一种表现方式,是有意识、有计划通过局部与整体的把握,并恰当与完美地表现对象。在营造画面生动气韵和画面虚实处理手法上,都可以运用“糊涂”意识。  相似文献   

2.
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是二维创作,艺术家运用画笔等工具,通过调整明暗和色彩等因素来创造丰富多彩的画面。戏剧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舞台美术则是由舞台、布景、道具、灯光等成分以及由空间、形状、光色、质感、活动等因素所构成的空间与时间的综合体。戏剧空间呈现出来的是立体画面,可以看作是"织在时间上的画面创作"。  相似文献   

3.
画家在作画时为了表现空间,立体,情感等,运用了丰富的颜色。这些呈现在画面上的丰富色彩与观赏者头脑中对事物色彩的认识有很大差异,即画面色彩与现实固有色之间的差异。未经过专业色彩学习的人在通过色彩认识事物时只能看到其固有色,但是当他们面对画面色彩上的非固有色时却丝毫不惊讶。通过研究证明光线使现实物体的固有色发生了变化,所以我认为观赏者这种对画面非固有色的接受是建立在对光线的适应之上的。  相似文献   

4.
画面构成是任何一种画种创作成功的关键要素。花鸟画由于画面元素的特殊性,在画面的成功构成上更显得不易。笔者通过对前人构图理念的研究并结合现代中国画审美思想的变化,归纳出了形态构成、意趣表现、意象组合等花鸟画的画面构成形式。  相似文献   

5.
声音是参与影视创作的基本工具,在影视后期制作环节,声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简单地解释丰富画面,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为画面积蓄能量、传递情绪、色彩、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以及控制节奏等。影视后期制作者在音效合成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声音的各种功能以及人的视听感知心理去创造独特的时空艺术作品,与影视画面结合在一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完美视听艺术。  相似文献   

6.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油画艺术已经进入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在现代油画创作中形与色是画面表现的两大主体,在画面的表现中通过色彩的强弱对比能形成独特而神奇的画面效果;画面中形的意义也不再是单纯的表现形体,而具有了展现韵律与节奏等更为广泛的意义。在花卉的创作中,运用对比、提取、归纳等绘画形式元素,是画面形式把握的侧重点。画面中形式元素的对比以及更为明确、简洁的画面语言都展现了花卉表现中的形色美;都力图产生审美情感的共鸣,努力形成具有表现力的作品,实现形与色的自由表现。  相似文献   

7.
塞尚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是真正的自然,是一种广大而深厚的精神自由,他以一种感召般的自由挥洒,追求永恒的自然。通过解析塞尚对其艺术语言的探索、画面中的结构要素、画面中表达的"绝对精神",深入理解塞尚在艺术上的主张与内涵。  相似文献   

8.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画有"三远",说出了画面中蕴含的仰视的"高远"、俯视的"深远"、平视的"平远"三种视角的空间关系,同时也指出了人欣赏山水画的三种境界。这表明,在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上,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而是选择了通过画面物象近大远小比例的变化、画面线的疏密以及山石肌理的变化、画面物体的线条的掩映叠压关系、墨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的空白来表现画面的空间,这种更为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画面空间观,即无固定视点的透视观,从而达到更自由地表达艺术家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这里的“准”用得不准有这样一则电视广告: 荧光屏上推出画面.只见二郎神与孙悟空在大打出手.双方打得难分难解,不相上下。忽然孙悟空一甩手放出一个法宝,不偏不倚正打二郎神的兵器上.二郎神望着着被打断的兵器,嚷道:“真准!真准!”此时配合画面,响起了画外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对下视仪上飞机基准符、高度符、升降速度符的几种显示形式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静态判读条件下,飞机基准符采用双线显示的视效果优于单线显示;高度符与升降速度符在同一画面上显示时,“数一带”组合的显示格式优于“双带”显示格式;相同背景画面上,无论是读取高度信息还是读取升降速度信息,带式显示的判读反应时均比数字式显示的反应时长。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幅画面的结构最终都包含一定的次序性,即结构性和节奏性两者的关系,画面的形式语言表达的是画家在自我认知基础上对具体形象的真实再现,而在绘画创作中对于形象的"真"的诠释需要通过在内容上找出"真"、在形式上表达"真"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2.
现代艺术被视为异端、丑类,在于它游离于"崇高"与"优美"这两类美的范畴之外,其所创造的艺术品艰奥的美感也许仅供艺术家本人作自我陶醉。但如果仅看到这些,当代艺术确乎有些存在的尴尬了。实际上当代艺术不重在娱人耳目、苦心经营画面的美感,或制造崇高令人景仰,而是将人的本性、情感、自由及个性融为一体,真实表达个体自我在商品社会中的感触,或者阐述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学习中的通道效应认为,学习者对"画面+声音解说"组成的视听双通道材料的识记或理解效果要好于"画面+视觉文本"组成的视觉单通道材料,而逆转通道效应则发现了与之相反的结果。针对以往研究缺陷,重新采用元分析技术,以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作为结果变量,考察通道效应的稳定性。经文献检索、纳入与排除后,共获91篇符合元分析的文献。经数据事先合并处理后,保持测验上生成94个独立效应量(8088人),迁移测验上生成83个独立效应量(6664人)。主效应检验发现:视听双通道在保持测验(d=0.24)和迁移测验(d=0.25)上均显著高于视觉单通道;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呈现步调、画面动态性和材料时长在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上均对通道效应起到调节作用,通道效应主要在系统步调(d_(保持)=0.43,d_(迁移)=0.44)、动态画面(d_(保持)=0.50,d_(迁移)=0.59)及短时材料(d_(保持)=0.38,d_(迁移)=0.33)条件下出现;所有结果均未发现逆转通道效应。结论认为:相比视觉单通道,当图文信息以视听双通道呈现时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对多媒体学习材料的识记和理解,支持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呈现步调、画面动态性以及材料时长是通道效应的重要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4.
明代画家陈洪绶《张深之正北西厢秘本》系列插图之一《报捷》作为压台戏的最后一幅,画家通过对植物茂盛、生机勃勃的繁密刻画,对人物表情与道具的悉心经营,暗示着即将到来的衣锦还乡、美满姻缘和大团圆的结局。该画画面构图由于受到西洋绘画的影响,使得画面的布局与经营与整个系列的其他画面有所不同,画面的景物刻画与人物表现都有其独特的创意和代表性,是陈洪绶在插图创作高峰期不断创新、探索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苏俊 《美与时代》2023,(1):30-32
光影是水彩画中的重要元素,是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可以营造画面意境,增强画面空间感、立体感、表现力,提升观者视觉体验。很多水彩画家在水彩画创作过程中,借助光影经营画面,表现物象,传达情感,通过明暗对比渲染画面氛围,使画面具有张力和吸引力,引发观者情感共鸣。基于此,从认识光与影出发,探讨光影在水彩画中的具体运用与表现,分析光影在水彩画中的运用技巧,以期推动当代水彩画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论述了作者的基础性绘画观念,从素描说起,谈到黑白灰、构图、主次关系、形体和画面整体,一一举例说明,谈到素描和速写的重要性以及相似性。其次谈到创作的想法与源头,所受其他画家的影响。这里着重描写了对作者影响很深的两位画家,分析倪瓒的精神气质到画面上独有笔墨、语言、氛围以及他作品中所表达的时间停滞,分析临摹莫兰迪作品所受到的构图、形体、颜色方面的感悟以及在创作上的运用。最后总结自我的感受和绘画观念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福泉 《美与时代》2004,(10):68-70
画面作为电影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本身是没有固定意义的,它只是构成影片的"原材料",就像是作家笔下的字词,它本身只是进行作者思维再现的材料.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的张艺谋,是摄影师出身,历来注重电影画面的空间构图、色彩、造型等叙事元素的独特运用;注重于画面形式感的追求,并赋予它们浓郁的象征意味.象征将现象改造成导演自己的一种观念,将观念通过画面变成意象,传达给观众.在影片中象征所揭示的深刻含义是由影片本身的画面和造型直接传达给观众的.画面本身在银幕上传达给观赏者的并不是原原本本的外在物理现象,而是在他们大脑中唤起了某种共鸣的现象,从而在那个视觉形象中感受到无形的普遍性意义.画面的象征意义成了举足轻重的电影语言.  相似文献   

18.
杨柳青年画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流传至今。其代表作《连年有余》——胖头娃娃手抱着一条大鲤鱼,愉快地坐在莲叶或莲花上,因其吉祥美好的寓意和画面的美满广受人们喜爱和流传。从其莲、鲤鱼、胖头娃娃三个意象的吉祥寓意与图腾崇拜、制作技艺以及画面布局来欣赏,以此拟浅谈《连年有余》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壁画作品中有一类在总体风貌上呈现着道家的精神。这些作品呈现出非功利、娱乐性、自由性的特点,在主题上表现为对自然的关注与美化以及对纯装饰性画面的青睐;在形式上主张打破规范,追求自由的构图,讲究高度凝炼且极具表现力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形成于15世纪的尼德兰艺术,以其令人瞩目的、标新立异的油画技法,视觉上的写实主义以及立意高远的象征寓意被后人铭记与传承。尼德兰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的象征主义更是成为了一个具有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主题。文章将通过分析尼德兰艺术作品,试探析画面中的象征性画面语言及其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