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首部根据文学作品绘制的画作,体现了顾恺之高度的文学修养、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以及高尚的思想情操。画家充分发挥了其高度的艺术想象力,营造了原赋富有诗意的意境氛围,在尊重文学原著的前提下致力打破书画界限,出色完成了从文学艺术向绘画艺术的转换。在对《洛神赋图》的图像学研究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当时绘画艺术对文学的自觉追求,而且可以感受到它内在所包含着的丰富、深刻且沉重的社会内容,这充分代表了一个时代美学思想。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继承了秦汉伟大的绘画艺术传统,开启了唐宋绘画典雅华丽的审美品格和基本格局,不仅开创了中国绘画长卷的先河,还开启了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新时代,将描绘人物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目标,着重表现自己的人格,表达了新的美的理想,使绘画境界达到新的层次,对后世的艺术审美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洛神赋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文学性叙事题材绘画,采用连环画式的构图方式,通过山石树木作为衔接点将画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串联起来,使得一个个孤立的画面相呼应,不仅打破了诗画界限,还发挥了艺术想象力,完成了文学艺术向绘画艺术的转化,营造了浓郁的诗画情意。同时,《洛神赋图》作为魏晋时期绘画风格的最典型代表,其表现出来的注重传神、超凡脱俗的基本审美倾向,树立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典范,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雏形,对于中国早期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枇杷图》为虚谷在1896年创作,这是虚谷最后的作品之一。《枇杷图》画作展现出了独特的构图方法以及用色,有着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这也是虚谷绘画艺术独特意境美感的表达。关于虚谷的《枇杷图》,具体从构图、用色以及线条分析其艺术特征,对《枇杷图》艺术成就与贡献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线的形态是无处不在的,发现自然、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认识线条的不同形态表现和思想情感表达,掌握线条的美感特征,探究在绘画作品中线条的丰富表现。线条作为绘画的重要造型语言,以其丰富的线条形态语言诠释着不同的艺术美感和视觉效果表达,这就是线条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着,中间没有断流过,中国的绘画也是如此。从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上面的图饰、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汉代的画像砖和画像石到魏晋南北朝绘画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绘画的三足鼎立、两宋时期的院体画,再到元代以后文人画的兴起,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绘画体系。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无不体现出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精髓,在世界艺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如东晋画家顾恺之所创作的《洛神赋图》就是根据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创作出来的,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文章以及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入手,论述中国画体现出的传统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年代。士族开始兴起,将书画艺术提升为体现自我意识的理想形式。其中绘画方面最有名的是东晋的顾恺之,而《洛神赋图》是画家扬名立万的作品。结合社会环境、历史因素和文化背景等分析《洛神赋图》的形式结构和表现方式,去挖崛该绘画作品所蕴含的深层之美。  相似文献   

7.
《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从美学角度看,它让我们看到了魏晋时期绘画风格从汉代的古拙雄壮的阳刚之美向精巧婉约的阴柔之美的转化.这也体现出入们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的一种转化倾向.这幅画所反应的中国绘画的进步,不仅在于连续性故事图的成熟,也在于其中山水画创作的萌发,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传统;它摆脱了汉代说教艺术的窠臼,注重于展现人物的性情容貌,表现自然的和谐生机,表达对美好事物的颂扬.这种向抒发人真性情的审美转变,也为后代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启迪着后人发扬对艺术的承袭与创新精神,并激励着我们迈出追寻美的脚步.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意识、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审美品味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魏晋玄学与人物品藻风气的兴起,促使人们超越了既有的社会伦理规范,发现和肯定了自我,并且对当时审美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这一时期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形而上和方法论的基础。在绘画艺术中,这一时期人物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绘画精神上尤其注重人物精神气质(即"神")的刻画,这在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中有着最集中的体现,这足以表明了绘画在艺术上的彻底觉醒。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法艺术审美中,线条美是其审美特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线条美感的形成就线条本身来说,包含了线条圆厚的立体形象,线条节奏韵律的美以及线条的力量感等美的特征,从而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陈洪绶以其独具特色的白描技法和情感表现,在创作中融合传统与当下时代的元素,创造出深远意境,引发观者情感共鸣,引领观者超越现实的局限,实现艺术与情感的融合。深入探讨中国明代画家陈洪绶的白描绘画美学意蕴,通过对其作品特点、线条运用、构图布局、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线条作为现代建筑的造型元素和美学因子,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逐渐成为高效快捷的代名词,代表了由功能引发的审美变迁。建筑设计也一样,如何运用线条来承载现代建筑艺术中的美学理念并将其纳入到美学范畴,以及如何排列、布局线条才可以产生建筑美感,是现代建筑在语言表达上所遇到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时代所运用的绘画材料不同,与传统绘画相比,现代绘画艺术中应用综合材料可体现新时期画家的思维表达方式与艺术情感。为了灵活运用综合材料与提高绘画的美感,对综合材料在绘画艺术应用中的美感及艺术表现进行研究,采用文献查阅法、分析法等,从综合材料绘画的内涵与特点入手。然后,根据综合材料在绘画艺术中应用情况,分析综合材料在绘画艺术应用中的美感。最后,结合自身的观点与看法,详细阐述综合材料在绘画艺术应用中的艺术表现,这对促进我国绘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文徵明的存世作品《湘君湘夫人图》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研究文徵明的题跋以及关于湘君湘夫人的文学作品及传说,分析《湘君湘夫人图》的创作原型;另一方面,结合文徵明曾参考过的传世著作《洛神赋图》以及唐宋绘画文献关注并研究画面的细节,最终为画面的形象找到原型,研究人物形象特点及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尔太的美学论文集《论美》,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2万字,收有1957年的《论美》和《美感的绝对性》,以及1978年以来的《美是自由的象征》、《现代美学与自然科学》、《美与艺术的分类》、《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中国山水画探源》,等等,共12篇。《美论》一书较为清晰地呈现了作者的前后一贯、自成体系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点。作  相似文献   

15.
装饰绘画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艺术形态之一,有它独特的装饰风格。当代装饰绘画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和形式美,高度概括了现实世界,充分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意识,深受大众喜爱。画面线条的韵律性是作者传达感情和形成自己独特创作风格的一种有效手段,运用丰富的线条和合理的主观情感能让装饰绘画具有生命力。两者的相辅相成可以使人们透过装饰画作品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使装饰画线条艺术不断发展更新。  相似文献   

16.
杨泉煜 《美与时代》2023,(7):123-125
中国山水画与书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艺术风貌。通过分析书法技法在山水画中的应用,可以发现书法技法不仅在山水画构图、线条和墨色运用上产生影响,还在山水画情感表达与艺术意境的营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简要概述书法技法与中国山水画,从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表现、字体的选用、笔画的变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山水画笔墨中书法技法的体现,并从山水画崇尚书法之美、丰富山水画表现形式、传达山水画情感与意境等方面重点分析书法技法对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线,又称线条,是绘画最基本的造型元素之一,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也是画家创造形象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体现着独特的美学价值.线是绘画中最直观的表达方式,也是最自然最纯净的素描形式.绘画最初就起源于轮廓勾描的线条,后来才一步步走向了色调和色彩.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画的表现语言--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古到今"线"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作用,是光彩夺目的.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等代表作品来看,在线的造型方面由过去的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浑秀润,这种细如游丝连绵不断的线条,被誉为"春蚕吐丝",当时在技法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创造,已达到成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节奏"是绘画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当中的节奏主要是通过线条、色块、形体与明暗的组合和有规律的变化、运动来体现的.节奏是形成绘画旋律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图形语言是绘画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对于绘画的形式和艺术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对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图形语言的研究,以陆俨少的《峡江险水》为例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了图形语言在中国画中的运用形式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