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安西大都护府设立,龟兹石窟艺术出现"回流"现象。文章以龟兹地区阿艾石窟、库木吐喇石窟中汉风"卢舍那佛"为例,探讨敦煌壁画粉本对龟兹石窟艺术的影响。同时对比龟兹汉风石窟与克孜尔石窟、于阗地区发现的"卢舍那佛",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区域间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以增添美术粉本的实证。  相似文献   

2.
正库木吐喇石窟在规模上仅次于耳熟能详的克孜尔石窟,而且更多开凿了不少具有汉唐风格的石窟。库木吐喇的汉风洞窟具有明显的中原风格,表明了龟兹佛教的中国化色彩。龟兹石窟融合了东西方的佛教文化艺术于一身,尤其是库木吐喇石窟,更是佛教石窟当中的瑰宝,广受瞩目。龟兹国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镇,位于现在的新疆库车、拜城一带,从公元前后直到唐朝后期,延续了一千年左右。龟兹国处在丝绸之路上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路段,是东西方文明交汇处。这里不仅集中了古代天竺和大秦、波斯等地的佛教艺术,还深受汉唐寺院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艳 《中国宗教》2023,(3):82-83
新疆石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始凿于约新公元3世纪左右,现今石窟遗址主要分布集中在三个区域:古龟兹区(在今拜城-库车一带)、古高昌区(在今吐鲁番附近)、古焉耆区(在今焉耆地区,为唐代佛教文化遗存)。新疆石窟大都选址于山寂空远、溪水中流处,洞山为窟,石窟内的艺术形态丰富多彩,包括各种彩塑和壁画,而壁画艺术更是占有突出地位。新疆石窟壁画内容丰富,绘制技巧精湛,见证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宗教艺术交流。  相似文献   

4.
"行者"王征     
痴心无悔的"情缘" 现任教于新疆师范大学并任中亚美术研究所主任的王征,以极大的艺术热情,在克孜尔千佛洞面壁九年,对龟兹壁画艺术进行了全面的临摹、整理、编纂和研究. 2003年至2007年期间,他独立完成<新疆古代佛教石窟美术风格技法研究>,首次把龟兹壁画风格细分为八至十种类型,比德国学者的风格分类分期更为细致而合理,并...  相似文献   

5.
新疆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形制、丰富的壁画内容被称为“龟兹样式”,而以中心柱石窟最具代表性。壁画内容主要包括本生、因缘和佛传故事画等,这些壁画是围绕着释迦牟尼佛本身展开的,着重反映释迦牟尼前世本生、今生本行、最后涅槃的事迹,是小乘佛教“惟礼释迦”思想的具体反映。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出土的佛经残卷,大多属于小乘说一切有部的经典,主要来源于小乘佛教经典“四阿含经”,说明这一地区小乘佛教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7,(1)
<正>一、序言库木吐喇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西约25公里,渭干河出却勒塔格山口东岸崖壁上。现存的石窟群可分为两区,分别称其为谷口区和窟群区,其中谷口区分布有33个窟,窟群区分布着88个[2],是古代龟兹地区第二大石窟群,以龟兹风、汉风和回鹘风多种风格荟萃而闻名于世,并且是龟兹地区保存汉风和回鹘风洞窟最多的石窟群。自上世纪以来,即引起了众多  相似文献   

7.
杨波 《法音》2010,(4):38-40
<正>龟兹是古代西域著名的佛教国家,中原佛教素来受惠于龟兹,如中原净土信仰之形成就与龟兹僧人对净土经典的传译分不开。但是,公元7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唐朝对西域的经营,并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大量汉族僧俗西渡流沙,来到龟兹,出现了中原佛教向龟兹的回传。汉人在遥远的龟兹开窟建寺、绘制壁画,为汉人热烈推崇的净土艺术也在龟兹石窟内大放异彩,其中不乏精美之作,可  相似文献   

8.
从佛教文献以及龟兹现存的佛教遗迹可以明显看出,古代龟兹佛教属于小乘佛教,早期流行阿含部,法藏部也杂有流行,还发现了密教的经典。龟兹佛教受到罽宾一带佛教的影响,后来小乘说一切有部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当地出土的梵文、吐火罗语文献绝大部分属于说一切有部经典,这与古代高僧的记载相一致。从龟兹保存的石窟中可以透视出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在龟兹的流行情况,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其壁画内容主要反映"唯礼释迦"的小乘思想,并且有些题材仅出自小乘说一切有部经典。  相似文献   

9.
克孜尔千佛洞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东南克孜尔镇附近的一个山谷里,这是古代西域地区的一处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址,目前尚保存着236个石窟和约近1万平方米的壁画。在克孜尔千佛涧丰富多彩的壁画中,涅槃变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考察和认识克孜尔千佛洞的涅槃画,对于研究古龟兹佛教史、探索克孜尔千佛洞佛教艺术的特色以及进行克孜尔千佛洞的分期,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克孜尔石窟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瑰宝,也是我国佛教重要的文化遗址,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文化遗产。克孜尔石窟的绘画艺术不仅结合了本土文化思想,而且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元素,是文化艺术高度融合的重要代表。在这里,佛教文化、波斯文化融为一体,对克孜尔石窟壁画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克孜尔石窟壁画绘画风格的分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从而为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关于西藏早期绘画的风格来源,一般认为卫藏地区受到东印度波罗风格的影响,而西部地区则受到地理位置毗邻的克什米尔的影响。但近年来在西藏西部发现的一些佛教石窟或寺院的壁画和唐卡却明显地显示出波罗风格的影响。波罗风格出现在西藏西部地区的原因部分地与东印度阿底峡大师的入藏及其创建的噶当派有关,但这并不是其唯一的来源途径,也有可能是间接地来源于卫藏地区的波罗风格。  相似文献   

12.
文献记载龟兹自古多小乘学。由于缺乏标明洞窟部派属性的题刻,迄今关于龟兹石窟寺部派问题的讨论应属推测。既往研究认为龟兹石窟寺主要与说一切有部、法藏部有关。一种部派认识如若合理,相关洞窟的典型的考古学特征当与锁定部派独有的理念相应。龟兹石窟寺有大乘及密教遗迹。结合文献可知大乘信仰或于公元3世纪即在龟兹出现,密教信仰亦长期酝酿。龟兹历史当是大小乘长期并行。  相似文献   

13.
崔峰 《中国宗教》2022,(11):76-77
中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历代石窟承载着我国佛教发展的深厚历史,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新疆地区及河西走廊的早期石窟,犍陀罗、秣菟罗艺术风格十分明显;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在造像和壁画方面体现出中原地区的绘画技法和样式风格;隋唐以后,中国石窟艺术更加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4.
龟兹是古代西域大国,位于塔里木盆地北沿,很久前就是沟通东西方交通的桥梁。繁荣的国际贸易又给其带来巨额财富,使龟兹成为繁荣富饶的宝地。希腊的、罗马的、印度的、波斯的和中原汉文化在此汇集,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佛教文化与壁画艺术。它像一座虹桥,沟通了东西方文化和佛教壁画艺术。文章从龟兹壁画的题材、结构布局、人物造型及绘画技巧等方面分析并窥见其传统"赋彩"观。  相似文献   

15.
岳全 《佛教文化》2023,(1):90-93
我国的传统壁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其中寺观壁画这一艺术形式主要是以佛寺、道观等宗教殿宇为载体,其内容也多为与宗教相关的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现存的寺观壁画主要为明清时期,多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极少。香严寺壁画因其寺院的地理位置、壁画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的独特性,从而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宗教》2015,(3):88-89
石窟也称为石窟寺,开凿窟室于山崖峭壁,集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是兼具寺院殿堂、禅室等功能的石室。中国石窟延续之久、分布之广、形式之丰与成就之高,均举世无双。如,敦煌石窟窟形多样,有北魏的中心柱式、唐代壁龛殿堂式,以及此后的佛坛式,而其壁画以飘带巧画飞天闻名天下,风格也与窟形配合,北魏凝重、唐代绚丽。  相似文献   

17.
在朱汉明带之际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此后在中国传播流转千余年之久。佛教艺术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其中就有飞天这个题材。飞天,即佛教中以歌舞香花等供养请佛菩萨的天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飞天形像,几乎贯穿我国各地、各个时期的石窟、寺院。以不同风格,不同表现手段,不同绘制时间,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著名者如龟兹壁画及普陀洛山等处实例外,以敦煌飞天为最精。敦煌佛教绘画中的人物造型,大概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佛像画,它是以佛祖释迦牟尼为主,有严格仪轨,供人顶礼膜拜的偶像,其中包括:佛、菩萨、罗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替频繁,长期混战,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受到很大的影响。政治上的不稳定,给全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冲击。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却有很大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宗教作为唯一精神支柱,这就给佛教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土壤。因此,佛教壁画的内容与形式美就赋有了更重要的意义。佛教壁画的装饰性表现了人们对于佛教文化艺术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与广泛地接受。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极为活跃,其中主要的活动包括开凿石窟绘制壁画、建立寺庙、雕刻佛教造像等。由于佛教是从中亚地区传入我国中原的,所以,石窟的开凿也是在这条路上最先开始的。因此,研究魏晋南北朝石窟壁画的装饰性是对文化吸收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9.
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至今约有1700年的历史。石窟寺集建筑、雕塑、绘画和书法于一体,是珍贵的历史艺术博物馆。在克孜尔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寺遗址中,壁画和雕塑形象地记录了佛教艺术发展演变的历程。从石窟留存的造像和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佛像背后普遍具有光圈式装饰图案,一般出现在佛教造像的头部和  相似文献   

20.
佛教最早的壁画是阿旃多、悉耆利耶等石窟所绘之壁画,系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遗存。我国最早的壁画是东晋明帝于太宁元年(323)大内乐贤堂所绘的释迦佛像。我国现存最古的壁画是敦煌出土的净土变相壁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