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画种,也是最具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典范。在中国花鸟画创作传统里,一直讲究由心感物的艺术境界,也倡导通过写实手法来反映花鸟画的艺术变迁。近年来,随着花鸟画创作技艺、材质、题材等方面的不断丰富与拓展,使得传统花鸟画创作的整体状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花鸟画在中国绘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写意花鸟画作为传统花鸟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依然很受大众的喜爱。写意花鸟画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并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极大地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创作者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可以通过多样的表现手法将花鸟特有的生动形象以及生命力完美表现出来,同时还可以将自身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感通过花鸟意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文章简单分析了当代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对当代写意花鸟画创作中情感表达的淡化与缺失进行了相关探索,并提出了当代写意花鸟画创作中情感表达的有效措施,以期当代写意花鸟画创作者在新时期可以创作出更多具有精神内涵和思想情感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3.
肌理在当代绘画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油画、水彩、中国画等在创作中都不同程度使用肌理的表现手法。肌理与构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构图的构思阶段是包含肌理制作的。结合花鸟画教学实践,通过对花鸟画创作中肌理构图问题的论述,得出肌理性构图在花鸟画创作中如何运用的结论,有利于提高花鸟画教学水平和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国画有着悠久历史。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绘画体系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创作者在花鸟画创作的时候,需要掌握自身对周围事物所感受到的一些特殊体验,并且通过不同的写生方式以及创作方法进行表现,由此可见,写生方法与创作方式对花鸟画表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以中国花鸟画中的写生方法及创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探讨有效促进花鸟画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折枝花鸟画起源于唐,发展成熟于宋,构图以截取一枝或几枝的方式入画,以少胜多,以微见宏。其典型性构图贯穿整个花鸟画史,成为一种美的典范。以宋代折枝花鸟画为例,从题材、物象、程式及其象外境几方面来探索折枝花鸟画构图的简约美,并结合自身临摹与创作感受探讨折枝花鸟画构图在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宋杨 《美与时代》2013,(9):75-75
北宋晚期,宋徽宗赵佶酷爱艺术,在位期间将画家的地位提高到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他在宫廷成立了画院,花鸟画创作异常繁盛。南宋时,花鸟画创作沿袭徐黄二体的风格继续向前发展,黄筌画派花鸟画设色愈加精工艳丽,生动细腻,徐熙画派主要是以有文人意识的画家担当起主要角色,发展了“落墨为格”的风格。两宋工笔花鸟画历经三百多年的人文积淀与艺术的传承发展,把工笔花鸟画提升到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光辉灿烂之境。宋代的花鸟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现代许多杰出的花鸟画家都深深受惠于两宋花鸟作品的滋养。  相似文献   

7.
中国花鸟画在我国的绘画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当代绘画领域之中,花鸟画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黑龙江地区,许多画家仍然孜孜不倦地在进行这方面的创作,且创作出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品。中国花鸟画是浸透着中国特色传统绘画的画种之一,具有着独一无二艺术风格,它不但能够精准地将现实之中的花鸟禽兽再现于受众的视觉,更重要的是它十分完美地呈现出人与大自然万物生灵之间和谐统一的特殊美学意义。中国花鸟画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研究中国花鸟画在黑龙江地域语境下的发展情况,从而探究中国花鸟画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只要是画中含有花鸟、花卉、鱼虫等元素,均被称之为花鸟画。黑龙江地域花鸟画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因其地域自然资源的独特性,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黑龙江地域的花鸟画艺术特点在于揭示花鸟画的精神内涵、表现宏大的审美视野、创作语言探索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对多种绘画形式的实践。在黑龙江地域花鸟画艺术中,高卉民和贾平西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位画家,对二者的作品进行分析,能够深入了解当地花鸟画艺术特点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两宋绘画是继盛唐绘画之后,中国美术史上进一步繁荣的时期。宋代画家在创作构图上有着无与伦比的思想和智慧,然而当我们学习传统的时候,就必须与自己平时的创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选择性地"吸收",直到"消化",将其为我所用。绘画创作的关键是构图,工笔花鸟画的构图风格独具特色,它主要通过构图、色彩、造型、线条等方面体现作品的魅力。工笔花鸟画的合理构图对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花鸟画的构图变得越发多样化。文章分析和总结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多种构图方法,并对宋代花鸟画的构图和色彩进行了研究,在临摹宋代花鸟画时应专注画面背后所蕴藏的画家内心情感以及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画,然后学习借鉴宋代花鸟画的构图并运用到今后自己的创作中,在创作中画面既要符合工笔花鸟画工致的特点,同时也要营造意境,从而创作出有思想有情感的画作。  相似文献   

10.
花鸟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形式,不论其风格样式、内容题材以及技法语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在宋代,对于花鸟画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顶峰,在内容题材的选择以及创作技法的应用方面进行了高度升华,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临摹是学习工笔花鸟画的基础,也是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必然路径,临摹教学在高校工笔花鸟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伴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工笔花鸟画临摹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文章提出了工笔花鸟画临摹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建议,以使工笔花鸟画临摹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工笔花鸟画题材种类繁多,出现了大量的新颖题材,这也是花鸟画的时代特征。在这个处处讲创新、求个性的时代,传统题材并没有被摒弃,仍被花鸟画家们所钟爱,在赋予它当代气息的同时,仍然坚守着其古典精神意蕴。就此援引词牌名"蝶恋花",来探讨一下当代工笔花鸟画传统题材中的古典情怀。  相似文献   

13.
"长安画派"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成名于一次全国习作展。伴随"长安画派"的繁荣,作为其作品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花鸟画也崭露头角。"长安画派"唯一一位以花鸟画创作为主的画家——康师尧,其对花鸟画所作的研究,不仅为社会主义新时代花鸟画创新提供了全新思路,而且影响了20世纪整个西北花鸟画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工笔花鸟画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极为璀璨的明珠。“新”工笔花鸟画画家在保留传统花鸟画特色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极大地增强了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力。阐述“新”工笔花鸟画发展的概况,分析“新”工笔花鸟画的审美理念,探讨“新”工笔花鸟画的创作特点,并结合部分当代“新”工笔花鸟画画家的作品,深入研究“新”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技法,及其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希望能够促进当代“新”工笔花鸟画的研究与学习。  相似文献   

15.
写意花鸟画派系众多,从南到北有岭南画派、海上画派、京津画派等等。各画派承接本画派的风格创作写意花鸟画,这就叫做"传承性"。在高校教学中,写意花鸟画教学选择什么样的派系、什么样的范本去学习,首先要看授课教师的师承关系与其所属的画派类别,其次要看授课教师所属画派的学术地位与社会成就,这都直接关系到学生作品格调的高与低。写意花鸟画的教学是花鸟画教学的难点,如何通过"传承性"教好写意花鸟画这门课程就成为了写意花鸟画教师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绘画连亘数千年,变革不断,先辈们开创了许多中国画技法来描绘大千世界,表达自己的志向。最能表现大自然瑰丽神奇、如醉如梦之境的莫过于泼墨这一技法,泼彩法是在泼墨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章叙述了工笔花鸟画创作时选择泼彩这一技法的原因和目的,叙述了在工笔花鸟画创作过程中运用泼彩法的体会和感悟,结合理论进行总结与学习,促进个人艺术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八大山人又名朱耷,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画坛中的"四僧"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对花鸟、山水以及书法艺术的潜心研究与创作,完成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尤以花鸟画最负盛名,成就最为丰硕。他的作品不但促进了中国花鸟画的深入发展与艺术创新,对后世影响极大,也独树一帜,体现了自身对花鸟画构图特色深刻的理解。文章详细解读了这位17世纪著名中国绘画艺术家的花鸟画构图特色。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花鸟画最能体现丹青之美.在宋代赵佶统治的宣和画院时期,中国工笔花鸟画创作水平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其画面体现出的那种对生命的关怀要远远超过对色彩的关注.这种院体画中"趣"的内涵如今依然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是创作的基本和灵魂.  相似文献   

19.
宋代小品花鸟画注重"形似"与"格法",通过盈尺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朴素淡雅"的美学特征,在中国工笔花鸟画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典范。其作为这一时期皇家绘画机构——翰林图画院艺术成就的最集中体现,画院的制度及审美取向对宋代小品花鸟画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的文化潮流与西方的绘画表现形式逐渐和中国画相融,形成了许多全新的绘画表现手法。肌理的出现让大写意花鸟画有了更多的创作思路和灵感,大写意花鸟画中也逐渐出现了许多新颖的肌理绘画方式与技巧。从将多种肌理表现方法与大写意花鸟画恰当融合与应用的角度出发,总结相关心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