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代诗人、文人园林艺术家王维的辋川别业在形、色、声等方面展现了王维所力求的书画意境,整体呈现出一种清、空、淡、远的宁静意境。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以辋川诗集诠释园林意境渊源,对后世造园的诗意化及意境营造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维诗二首     
王维的许多抒发隐居情调的诗歌都写于他的辋川别墅。他的诗歌同禅宗的意境相关也是人所共识的事。王维是神会的朋友,应神会之约,他曾经为六祖慧能写过《六祖能禅师碑铭》。这里谨介绍他的两首小诗及英译。英译者为BurtonWatson,出自The Columbia Book of ChinesePoetry:From Early Times to the ThirteenthCentury.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3.
禅宗的意义,是在精神境界中以"静"为基础寻找心灵存在的过程。日本庭院规划设计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浓缩,并结合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形成一种独特的造园意境,让人身处该空间去感受内心的世界,达到"无我境界",使心灵得以沉寂,将禅意发挥到极限。文章从禅的起源出发,介绍禅的发展过程,并结合艺术表达方式总结日式禅意美学空间构景的手法,阐述禅意与园林美的相互依存关系,最后以典型日式枯山水实例来分析和证明日式禅意美学和园林节奏、韵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禅讲禅画是禅艺术的大宗。因此,谈禅艺术就不能不举王维辋川诗《辛夷坞》、牧豁《六柿图》等深体无心的作品。然而,若论其极致,同为首选的京都龙安寺《枯山水》恐怕更能让人体得宗门之不共。  相似文献   

5.
中国园林历来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意境闻名于世,在中国古典园林布局中,常有"无水不成园"一说,对于水体的处理在造园过程中处于灵魂地位。中国古典园林思想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叠石理水的设计手法独一无二,我们应从"心"出发,认真研习其思想,进行多学科交融学习,并结合时代需求传承并创新理水思想,以应用到现代景观中去。  相似文献   

6.
叠山是造园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园林里的叠山作品体现了造园家们师法自然,以追求园林意境的艺术匠心。假山的形式注重因地制宜,山体与周围园林空间的关系处理得体。当代设计师应当继承这种优秀的叠山理念,创造更加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园冶》是我国造园史上最重要的园林专著。因其诞生年代较晚,又是唯一的一部造园技术专著,常被认为是中国明清园林的技术总结。由于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园冶》中许多观点具有前瞻性,对今天的设计仍具有指导作用。《园冶》采用以"骈四骊六"为其特征的骈体文,全文气韵贯通,辞藻华丽,不仅在园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欣赏性。  相似文献   

8.
《园冶》美学思想可以"借景""因宜""随宜""巧妙""境界"等五个关键词组织起来,共同构成其审美创造理论。"借景"是建造园林的根本方法,是其审美创造论的导向性原则;"借"与"因"一体两面,"因宜"即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可以"随宜"来概括,可以"巧妙"来形容,此为审美创造论的操作性原则;最高的造园理想即对"境界"的追求,此为审美创造论的超越性原则。这三方面正是中国艺术意境创造论的精要表达。  相似文献   

9.
苏轼少而聪慧,博通儒学和老庄思想,同时,他还是一位佛学造诣很深的诗人。他将禅理融入他的诗中,融入他的词中,以诗词来解禅,以禅意来升华诗词,从而使他的诗词有了更加高远的意境。他的许多诗词作品都是艺术美和佛理智慧的完美融合,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本文试图从苏东坡的几首禅诗入手,分析佛禅对苏轼的人生和诗词的影响,以及苏轼对佛禅的觉解和体悟。  相似文献   

10.
生了病非得吃药、打针吗?非也。据宋代文学家秦观《淮海集》载:秦观在河南汝阳县时得了胃肠病,经服药医治,毫无疗效,甚是烦闷。一日,有个姓高的朋友来看望他,带来一幅面,对秦观说:我这里有能治疗你疾病的药,只须你细细看了,就会有效。秦观心想:区区一幅画,并非仙丹,何以能疗疾?不过既是朋友一片诚意,也就不妨试试。他打开画卷,却是唐代著名诗西家王维最有名的山水画《辋川图》,上面还有王维的诗。秦观细细欣赏起来,不知不  相似文献   

11.
围以高墙的园林,早已不是只属于文人的林泉,园林脱离了以往的人类生活情境而成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如今,几乎每一个走进园林的人都会怀想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也都在尽可能地感知那些别具匠心的设计和发自内心的表达。园林,是中国人心中的"桃花源"。"桃花源"是造园者给予园林的情感表达,是一种意境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江南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其将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结合在一起,使得园林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而苏州与扬州更是江南私家园林的精华荟萃之地。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与造园设计理念对现代景观设计影响很大,如以自然之美为原则的设计思想、巧用他处风景的空间设计技巧、以意境为表现手法等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都有很多的运用,其注重整体性、连续性、因地制宜的传统理念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创作山水风景式园林。掇山、理水,是《园冶》创造山水风景式园林的重要手段,《园冶》的造园思想也正是通过山石、流泉的经营布局来彰显。掇山、理水之法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追求是一致的,它对中国当代园林及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吉祥纹样的重要载体。选择苏州园林中的吉祥图形进行分析:古代园主及造园师在园林的特定环境下,不是对传统纹样的照搬和挪用,而是对传统吉祥纹样进行了相应地筛选和改造,其中包括"大图形"和"小图形"的创意再造,使其与园林环境、园主的品味以及世风完美融合。针对网师园、拙政园、狮子林等典型苏州园林中近乎无处不在的吉祥图形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体现的设计再造意识。  相似文献   

15.
正佛教域东与传中之华后本在土思文想化、不艺断术交等融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貌。其中以禅宗为主的美学意蕴被化用到古代诗歌理论与创作领域,进而开拓了诗歌艺术的视野和哲理意趣,拓展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促发了以禅喻诗的诗论传统,成为历代诗歌意境中不可或缺的美学类型。盛唐"诗佛"王维以大量充满禅意的诗作享誉诗坛,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南宋严羽  相似文献   

16.
宫欣君 《美与时代》2023,(4):118-120
以明代秦耀所题《寄畅园二十咏》、宋懋晋所绘《寄畅园五十景图》两种文本和图像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与明代造园艺术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融合表达,深度挖掘江南园林的文化内核,解构、诠释图文意境。以“寄字语园”为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有关江苏无锡寄畅园的诗画与园林意境相结合,探讨江南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审美意蕴数字化表达的路径,探索立足传统园林文化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自成一格,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成为后世文人借鉴称颂的宝贵素材。融合了诗、画、乐等多种艺术元素,读来极具层次美、色彩美、音律美,又因诗人晚年笃信佛学,潜移默化地在诗歌创作情趣中渗透禅理,使其意境迭出,回味无穷。通过概述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人生经历,探析其山水田园诗中的画意美、音律美、空灵美以及"画、音、空"的辨理等方面,有利于探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创作手法,领略其诗歌创作的自然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8.
豫园作为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山水意象与意境体现了力求顺乎自然之势的造园思想,舒展的空间形态,幽邃的山水景色,诗情画意的意境为其赢得了"东南名园冠"的美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园林的水体设计,称之为理水。在古典园林中理水是至关重要的。自然界的水体多种多样,中国古典园林从大自然的山水中吸取灵感,园林的造景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是自然山水的缩影,理水的意境多源于自然界的江、湖、池、潭、湾、涧等。文章从古典园林理水的审美思想,寄情于园林山水咫尺山林的意境追求,艺术水体的艺术处理手法,水与其他造园要素的构成关系,以及现代园林理水的运用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论述,力求在理解其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再现古典自然山水园林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追山逐水、亲近田园的追求。"高山流水,小桥人家"就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画师们描山绘水,便出现了山水画,匠师们堆山筑石,便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写意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两者具有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文章旨在探究中国山水写意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表现,古典园林从写意山水画中借鉴的美学思想,感受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自然、自由、意境的美,并给后世的造园艺术以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