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催眠现象的效应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催眠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技术 ,它的确能使一些心理病症手到病除 ,使焦虑、忧郁的情绪转瞬即逝。遗憾的是 ,由于一些江湖术士的滥用 ,催眠术曾屡遭非议。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近年来 ,我国许多心理咨询部门都在运用催眠术帮助人们解除痛苦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催眠术的神奇功效了。1 催眠的效应1 1 生理效应由于催眠造成了一个特殊的、意识阈非常狭窄的状态 ,为暗示的作用创造了最佳的条件 ,因此催眠能产生十分奇特的生理效应。在催眠状态下 ,给被催眠者一杯白开水 ,并暗示他说 ,这是一杯…  相似文献   

2.
提到催眠术,人们通常以为这是心理学家的实验或某些专业人士的表演,认为它跟自己毫无关系。孰不知我们却经常生活在近似催眠的心理状态之中。在心理诊所里,催眠治疗师拿起一颗水晶球来吸引被催眠者的注意力,并慢慢地说:“你开始睡吧!”他反复向对方暗示。被催眠者闭上眼睛,逐渐陷入昏睡状态。其实,昏睡与真正的睡眠不同。昏睡者仍然保持一点清醒,来接受催眠者的暗示。心理医生发现,不仅是身心疾患者,普通的人也时常会有精神恍惚、注意力减退的时候。这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被催眠的状态。心理医生的分析指出,在下列情况下,健康者的被催眠状态…  相似文献   

3.
催眠疗法应遵循的五大哲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催眠疗法应遵循的五大哲学观皖南医学院催眠门诊(芜湖241001)蒋平所谓催眠疗法就是指运用科学的生理放松、气功导引、心理诱导与暗示等方法使人进入意识活动相对抑制的催眠状态(潜意识状态)后,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状况加以科学调控的医疗技术。它不是什么“神功”...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越来越多的人寻求心理帮助。而催眠作为一种无意识心理治疗方法,受不少人的青睐。他们利用催眠寻求静谧,在放松中享受生活。还有人利用催眠帮助自己解决一些紧张、焦虑等问题。催眠应用之广泛,值得了解和加以运用。本文以催眠过程为线索介绍催眠,了解催眠的一般流程和注意点,从而让催眠为更多人服务。  相似文献   

5.
齐延中先生在&;lt;气功不是练气的&;gt;(见1999年7月&;lt;科学与无神论&;gt;创刊号)一文中指出,“气功不是练‘气‘的,如果用中医术语可将气功定义为:通过调神来协调气机,达到平衡阴阳、防治疾病目的的锻炼方法.如果用现代科学语言可将气功定义为:气功是使用自我暗示的方法,使意识进入自我催眠(入静)状态,通过良性的心理调整,使体内各系统生理能力趋向协调,甚至使病变的形态实质得以修复,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类自我心身锻炼方法.“这个观点,本人难以赞同.……  相似文献   

6.
催眠和变更意识状态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一般大众,甚至许多心理学专业人员都把催眠状态下的意识和各种变更的意识状态统称为潜意识状态,这种提法存在着很大弊端。本文举实例论述了单就催眠状态来说也有不相同的表现利性质;同时阐述了研究具体的各种变更意识状态的表现、性质、特点及分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很长时间以来,催眠是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有时看电影,我们会看到有关催眠的镜头,感觉催眠很神秘,也很神奇。绝大多数人对于催眠知之甚少,甚至有人将催眠按其字面理解为催人入眠,还有相当多的人将之看作一种巫术,一种旁门左道。一是因为催眠最早多为巫士和神职  相似文献   

8.
中国心理学会于1984年12月4—8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出席这次大会的总人数约为350人,其中正式代表190人、列席代表52人,应邀参加会议做学术报告和出版机构、新闻机构等方面的人员约100名。应邀前来参加大会的外国及香港地区的心理学家22人。大会收到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共573篇,其中有222篇选入《企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一书。书中心理学基本理论36篇;发展心理42篇;教育心理36篇;普通心理、实验心理、管理心趣、航空心理39篇;医学心理39篇;体育运动心理7篇;学校管理心理8篇;法制心理12篇以及其他3篇。大会还收到由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编的《生理心理学论文集》一册,内有论文78篇。  相似文献   

9.
催眠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心理治疗中, 但是, 关于催眠方面的研究却相当匮乏, 而且相当模糊。近年来, 随着fMRI, ERP和PET等技术的引入, 我们对催眠引导和催眠暗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于疼痛和幻觉的研究表明, 至少对于高暗示性被试而言, 催眠暗示可以引起与真实刺激同样的大脑皮层的激活; 而催眠后暗示对于注意策略的调控, 可以使原有的认知过程发生改变, 其中之一是使用催眠后暗示来抑制“Stroop效应”语义加工过程; 催眠后遗忘更是实现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遗忘的分离。未来研究者将继续从探讨催眠本身的神经属性和催眠暗示所引起的认知过程的改变两个角度去认识催眠, 揭开催眠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张伟诗  连榕 《心理科学》2022,(1):213-218
综述催眠发展史上主要催眠观点,归纳其激活、意境、灵活、具身及整合等基本特征,继而提出催眠是一种以恍惚为特色的深度沟通的新定义,认为催眠本质上是一种沟通,恍惚是其特色,深度与恍惚相结合有助于界定催眠。未来应加强与认知神经科学、精神分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的融合研究。  相似文献   

11.
箱庭疗法作为应用心理学一种重要的心理技术,其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均呈现逐渐深化的趋势。它不但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理论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培养创造力的方法。本文通过对箱庭疗法现状的阐述,分析其理论及实践价值,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加以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人偶心理游戏疗法简称"人偶疗法",是一种心理辅导及心灵成长的工具,在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领域正日益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在介绍人偶心理游戏疗法有关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人偶心理游戏疗法的形成过程、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催眠是用一定的诱导方法把人引导到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人的自主能力降低,完全听命于诱导者的指导,从而产生感觉、知觉和行为的一系列变化。不少人把催眠与睡眠混为一谈,这是一种误解。睡眠是大脑处于弥漫性的抑制状态。人在睡眠时,意识控制完全丧失,与外环境的联系中断,失去行为反应能力。催眠实际是被催眠者  相似文献   

14.
催眠治疗的辩证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运用催眠治疗成功的病例中 ,都有一个从健康———心理障碍 (或疾病 )———健康的发展过程 ,其中 ,心理障碍 (或疾病 )是对健康的否定 ,后一个健康又是对心理障碍 (或疾病 )的否定。整个过程反映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 ,反映了患者在“自己发展自己 ,自己完善自己。”1 催眠治疗使患者“自己发展自己”催眠治疗是在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上 ,催眠师将患者引入催眠状态 ,并对其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 ,了解其被遗忘的压抑很深的创伤性体验与致病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鼓励其发泄隐痛 ,讲清楚苦恼的内心感受 ,通过暗示方法 ,教育患者正确对待自己…  相似文献   

15.
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心理测验在鉴别智力、因材施教、人才选择、就业指导、临床诊断等方面具有作为咨询鉴定和预测工具的效能。凡在诊断、鉴定、咨询及人员选择等工作中使用心理测验的人员,必须具备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所认定的咨格。在使用心理测验时,心理测验工作...  相似文献   

16.
陈振宇 《法音》2013,(6):22-28
箱庭疗法(sandplay therapy)又称沙游疗法,是指在咨询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1]。箱庭疗法是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整合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借鉴了心理分析及地板游戏等技术,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夫(Dora Kailf)创立并发展的一种心理疗法。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于1965年将这一技法介绍到日本,并将其译为"箱庭疗法"。  相似文献   

17.
一、音乐心理治疗的一般概念科学家很早就注意到音乐对人体能产生明显的生理心理作用。所谓音乐心理治疗,就是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音乐的力量和手段,治疗疾病,减轻病人的痛苦,促进治疗效果。它主要治疗功能性障碍,身心(生理、心理)和大脑障碍,神经官能症,精神病和病态癖好等疾病。接受音乐心理治疗的病人按年龄分组,治疗方法主要有感受式和主动式两种。听音乐是感受式治疗的重点,使病患者心理上产生自我调节的作用,或让病人去领悟音乐所产生的各种反应等。主动式疗法是让病人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即让病人单独或集体同治疗人员  相似文献   

18.
集中式运动疗法是一种以身体为导向的心理疗法,其适应证范围包括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集中式运动疗法发源于体操练习,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注重感官体验与精神分析治疗相结合,发展至今已成为全德国医疗机构中普遍应用的治疗方式。集中式运动疗法将身体的运动和感知作为经验的基础,是基于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思想模型。通过反复探索两个环形控制回路——非言语回路(运动-感知)和言语回路(思考-交流)来达到治疗目的。通过对该疗法的介绍,以期能够提供新的思路,促进以身体为导向的心理疗法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于患有精神病的人,应针对其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心理分析疗法 心理分析疗法亦叫精神分析疗法,就是把病人所不知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病人无意识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人们一直深信催眠能够促进人的回忆。在国外,催眠技术已经在司法调查中被用于促进目击证人对目击情境的回忆。然而,实验研究却发现,催眠在促进证人回忆的同时,回忆信息的准确性降低,而且证人对错误信息的自信程度增加了。这一方面是催眠过程中催眠者对证人进行暗示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事后信息的误导,这些问题限制了“催眠面谈”在实际中的应用。事实上,与一般的警察面谈形式相比,催眠面谈中许多与催眠相关的因素,看似与催眠引导无关,但对回忆却产生了促进作用。比如,由于面谈中引入了心理的、临床的以及人际的技巧。催眠面谈往往比警察面谈更有效。“认知面谈”正是综合了这些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面谈技术。可靠证据表明,该技术可以提高将近35%的回忆率,而且不会象催眠面谈那样产生记忆歪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