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中,当我们遭遇挫折、坎坷的时候.是否会发现能从悲剧中得到力量?欣赏悲剧如同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引起我们情绪的波动,同时也促使我们能冷静地去思考生命、生存的本质问题.因为,悲剧一方面能宣泄人的情绪,另一方面能唤起人们强烈的生命力量.本文从悲剧欣赏者的角度入手,从这两方面来论述悲剧作用于人的力量,让悲剧带你走出情感"悲伤"的泥潭.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生命精神是个体与社会绝对统一的绝对集体主义,具有"无我"的"准宗教"性。这种"准宗教"性的生命精神具有走向悲剧的必然性,其原因在于他把"知性思维"推上了"形而上学"的极端。这也是屈原不同于儒道之避免悲剧的根本原因。"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一样,也是人类运用自己的理性把握世界及自身的思维方式,是人的"知性理性"的具体展开,是人性被激发起来的一种存在状态。因此,屈原因其知性思维方式而促成的生命悲剧不是浅层次上的生死观问题,而是在人性层面上显示出来的深度悲剧。  相似文献   

3.
从基于人的悲剧性的生活、生命和生存的重重情怀,到起于思索的"无用"、"齐物"和"逍遥游"的层层超越,贯穿<庄子>的是对生命的善待和尊重.对人生悲剧性的体悟愈透彻愈真切,庄子笔下流泻的情愫和眷恋就愈浓郁愈深长.正是这样一种先觉者"向死而生"的勇气和赤诚,才可以成就<庄子>作为中国悲剧意识的诞生标志的独特和丰富,并最终超越时空,走向不朽.  相似文献   

4.
被称为"诗怪"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以朦胧艰涩的诗篇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诗坛独树一帜.他在早期出版的三本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中,歌唱人生和命运的悲哀,歌唱死亡和梦幻的境界,诗作中弥漫着颓废、消沉、失望的气息.但是,在这表面的歌唱背后,却包含着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体现出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 C·P ·斯诺曾说过:"我所认识的科学家多半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的个人处境都是悲剧性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孤单的,有时我们通过爱情或感情或创造性要素来逃避孤独,但生命的愉悦只是我们给自己造成的聚光点,道路的边缘依旧漆黑一团,我们每个人都将孤零零地死去."[1]作为一名诗人,较之科学家常常对生命有着更为敏锐的感悟,多愁善感的性格也使诗人对生命有着更为复杂的体验.而李金发骨子里的悲剧生命体验、丝丝缕缕的忧伤与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悲凉,自然而然与其身为诗人的身份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现代传媒的普及对悲剧艺术独有的现场感染力的侵蚀、悲剧艺术政治化的泛滥以及现代特别是后现代悲剧对于悲剧艺术价值的消解使得悲剧的生存成为了一个问题.重新研读黑格尔悲剧理论在悲剧艺术遭遇到生存危机的今天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思想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给悲剧一个明确的界定;二是阐述构成悲剧的几种关键要素,提出情节为悲剧的灵魂和基础;三是论述了悲剧具有净化情感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思想对后来西方的戏剧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创立与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中的悲剧理论,在文艺美学理论史的发展中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启蒙性,并且在他的《诗学》中较为详细完整地阐述了其悲剧理论.同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书中提出了有名的"摹仿说",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他的哲学理论中有精辟的唯物主义的论点,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唯心主义观点.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8.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而悲剧主人公往往是古今众多文学家和音乐家创作中突出的形象。歌剧《卡门》中卡门的生存环境和她极端追求自由的性格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而卡门在剧终时用死来忠于自己的个性、来坚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的行为,则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卡门已经成为了人类向往自由的符号,她的人生悲剧更是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重新思考和审视。  相似文献   

9.
仇小梅 《美与时代》2008,4(5):36-39
龙应台的"女性批评"基于女性对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以及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批判了父权文化观的男权意识,剖析了女性自身思想认识的不觉悟,揭示了女性的艰难处境和悲剧命运.在向男权价值体系的挑战中,传达了现代女性观念,强调女性主体意识,召唤女性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做一位真正独立自强的现代女性.  相似文献   

10.
范潇兮 《美与时代》2007,(1):111-113
诗人北岛在伤痕文学大潮中以"朦胧诗歌"的方式留下了时代的影子.他的诗歌呈现了一种悲剧美,表达了孤独者所具有的那种沉重和苦痛的气质.  相似文献   

11.
别尔嘉耶夫认为,悲剧的发生同恶相关,并进而同善、同善恶的区分相关,而既有善恶之区分,便有善恶之未分,即所谓善恶彼岸。在善恶未分之彼岸者只能是原初的自由,它先于存在,是世界存在的最终根源,并是人的自由之所本。原初自由集精神、永恒于一身,而统治着世界的则是必然法则。人既拥有原初自由,追求无限、永恒,却又无时不在必然的牢笼中,悲剧即自由与必然的冲突对人的毁灭或裂伤。由于自由、精神是永恒的,是人生意义和人生命能得永恒的保证,故惟有不惧生命苦难而以自由和精神之信念同必然力量进行抗争,才是真正的克服悲剧之途。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写了无数人物,但真正存在爱情的只有宝、黛。他们在初见之时都感觉对方似曾相识,阿里斯托芬尼斯把这种熟悉的感觉解释为心上人是我们失去很久的"另一半"。清代王国维认为宝、黛的爱情悲剧正是叔本华提出的源于"剧中人互相所处的地位"而导致的悲剧,是"悲剧中的悲剧"。而黑格尔把悲剧看成一种矛盾的对立而统一的辩证过程,这个理论用于《红楼梦》非常合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的快感"认为悲剧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情感得到疏泄,体现在《红楼梦》中就是读者在未曾察觉之时已为《红楼梦》的悲剧清泪沾襟了。  相似文献   

13.
一、叔本华悲剧观 对于悲剧,叔本华给予它很高的地位.他认为,无论从效果巨大方面看,或是从写作困难方面看,悲剧都要算作文艺的最高峰[1].基于其哲学思想,他提出了造成悲剧的三种原因.第一种是因为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第二种则是由于盲目的命运,也即是偶然或错误所造成.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是一个悲剧繁荣的时代,这时期诞生的许多伟大作品成了西方悲剧理论研究的基石,除了采用"命运"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外,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古希腊的悲剧诗人们通过特有的性格描写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而这也是希腊悲剧至今仍旧魅力不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流行音乐是解放大众感官的重要媒介,展现了现代技术的优越性,构成了辉煌的大众艺术景观,然而其制作、宣传和出版发行环节又受技术霸权的控制,反而加强了对文本自身艺术性层面的背离,放弃了追求艺术"显灵"状态的努力,导致大众对流行音乐更加广泛的漠视。这深刻体现了现代科技文化的悲剧维度,凸显了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矛盾性。从技术悲剧观念角度研究中国流行音乐,或是一个更富于成果的出发点,一种与悲剧的必然性进行调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悲剧凸显了人存在的有限性,克服有限性对人而言是必要的.悲剧的超越首先发生于个体,然后上升为整个人类.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的复归,是完成悲剧真正超越的前提条件.悲剧的超越启示人类积极克服自身的限制,为人的自由解放而斗争.  相似文献   

17.
悲剧艺术美不仅能够引起受众的心灵震撼,而且在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意义.因为它关联着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本性;是在与人生自然悲剧的撞击中产生的火花.它展现的是个体的痛苦或毁灭,让人悟出的是人类精神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它是社会人生的警钟,给人的精神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林萌 《美与时代》2014,(4):124-124
在《悲剧的诞生》里,尼采通过对日神精神、酒神精神的二元冲动及其在悲剧里的融合的探讨,发展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悲剧观。这种悲剧观是尼采整个思想体系重要的基础理论。尼采批判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并认为真正的悲剧到了苏格拉底影响下的欧里庇得斯便消亡了。而对于悲剧重生的渴求中,尼采将他的悲剧观升华到了更高的层次上。  相似文献   

19.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字里行间浸润着谈谈的哀愁和悲悯,倾注了作者对人生悲剧意蕴的体悟.这种悲剧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呈现、对别离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喟叹.  相似文献   

20.
刘明贤 《学海》2005,3(3):123-128
伯林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悲剧理论移植到政治哲学领域中,目的是要进一步阐明其自由主义理论。他从三方面论述了其悲剧观:首先他批判了理性主义悲剧观;其次他依据价值多元论,分析了悲剧的产生根源;最后他认为,不重视启蒙运动敌人的观点也是产生悲剧的根源。文章最后一部分指出,伯林认为悲剧无法超越。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叔本华及马克思等人的悲剧观相比,伯林的悲剧观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